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身体,绝不是纯粹之肉体,它是人之生命的全部实在:是自我之本体、文化之机体和实践之主体;然现代教育无视身体尊严和价值,严重伤害着学生身体,表现为窄化身体活动内容、固化身体活动方式和僵化身体活动姿态。这种状况亟待回归:通过卸载为身体减压,通过转型让身体在场,通过助力给身体增能,通过解禁还身体自由。  相似文献   

2.
儿童通过身体展开具体生活实践活动,但儿童的身体在现实教育中遭遇困境。“双减”政策中包含着对儿童的身体关怀,有其内在的理性支撑,即“身体是知觉中心”“身体是理解的起点”“身体是经验的源始”。鉴于此,“双减”政策有效落地的身体路径可以依循以下三方面来建构,即将“身心合一”观念贯穿在“双减”政策执行的全过程,以具身式学习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并构建身体参与的优质课后服务体系,以期为儿童身心全面发展重构优质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3.
身体是人之成为人的首要条件,是教育生发的逻辑起点。“以身为本”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逻辑基础。身体的存在与人的生命本质、认知方式和实践模式紧密相连。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身体被推置于灵魂、心灵的对立面,时常受到贬抑、冷落和规训,由此导致学生脆弱、个性缺乏、主体性式微等问题。基于现实呼唤和学科属性,教育亟需回到身体的原点上,以关怀身体,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重视身体,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以及解放身体,焕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等教育规定来重申身体的积极意义,实现教育中身体的回归与在场。  相似文献   

4.
5.
当下,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指导原则的教育政策存在不足。以关怀理念为指导,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政策的贯彻将更好的实现。回归关怀应是教育政策的应有原则。  相似文献   

6.
身体不只是物质的“肉体”,它是个体的精神“本源”,是自我的“体现”,是教育组织活动的“纽结”。在教育场域中,通过身体的卷入、控制与培养,教育影响得以实现,并从中可以折射出学生的生存状态,显示出控制人与控制身体、解放人与解放身体、培养人与培养身体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身体在历经长期被规训、被遗忘的悲剧性历史命运之后,终于成了学术研究的一个焦点,身体"话语"成了强势话语。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对身体问题的关注不仅应表现为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应该确立一种全新身体观,并据此反观当下教育中的身体。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肉体享乐盛行的现实背景下,教育必须承担起理性观照身体的重任,使青少年对身体保持一种敬畏。  相似文献   

8.
在应试文化浸染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知识与身体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二元论关系.知识是身体的主人,身体为知识服务.身体之所以被关怀,是因为身体是求知(革命)的本钱,可以带来让人满意的求知效益.身体与生活美学无关,甚至与教育伦理学无关,只与哲学认识论密切相关.这是学校教育的沉疴.用自传的方法探讨知识、身体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意味着通过笔者三十多年学校教育中的身体叙事,揭示身体是如何被规训为知识的奴仆,以及由此产生的“我”与学校的冲突与妥协.  相似文献   

9.
黄秋美 《湖南教育》2002,(22):41-42
关怀即爱,是生命存在的本质状态,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原动力,是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同时又是最高度的反映,是人类从蛮荒走向现代文明的“倚天宝剑”。它意味着尊重和欣赏每一个生命与生俱来的智慧,意味着对真善美生生不息的追求,它让每一颗心灵得到舒展,精神得到自由,才智得到最大的发挥,人生的价值得到最完美的实现。教育的支点是对受教育者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怀贯穿于整个人类教育史的始终,从古希腊大教育家苏格拉底到中国的孔子,从美国的杜威到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他们的教育理论处处闪现的是“关怀”、“人性”的光芒。在新的…  相似文献   

10.
汉语身体性消极成语依据“身体性名素>谓词性动素>其他性补充素”人文关怀等级影响序列进行切分描写,其英译文本则依据“并行文本>意译文本>抽象性直译文本>直译文本”人文关怀序列进行切分描写;介绍了汉语单体人文关怀程度等级序列,对汉语身体性消极成语及其英译的人文关怀差异分别进行了单体人文关怀与联合人文关怀的描写,单体人文关怀存在“具象承担与抽象运作”和“内向选择与外向释放”两大差异,联合人文关怀存在“名素核心与动素中心”和“客体承受与单体独立”两种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生命情感关涉入在世的一切作为,是建构个体人生的基础性质素。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的存在,关注个体内隐的生命情感的化育,关注生命情感,意味着教育应关注且尊重个体的身体及其感受。个体生命情感化育的两个维度即幼想与幸福、欢乐的感受;苦难意识。教育应积极创造生命情感化育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关怀教育中,被关怀者回应施爱亦为重要。目前,国内针对"回应关怀"的探讨明显缺失,对"关怀"价值的研究呈现单向性、片面性的不良趋势。由此基于内尔·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对关怀中的回应行为进行探讨,提出回应关爱的策略主要有体验性策略、暗示性策略和灵活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关怀具有生物学基础,是一种基础性德性品质,是人的共生性的必然诉求,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教育关怀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对学生的心理关怀、生命关怀和发展关怀。教育关怀品质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建立,称之为教育关怀,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爱,而是蕴涵着对话、尊重、理解、聆听和宽容等特点。现代教育具备关怀品质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教育关怀是现代教育的道德向度。  相似文献   

15.
身体是教育得以发生和延展的本体性基质,脱离人之整全性身体,教育便无从谈起。特殊教育是基于身体多元情状需求以促进主体意义建构的伦理实践活动,在与身体生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残疾情状相遇时,彰显出关怀生命本真的伦理意蕴。通过考究身体与残疾的概念及身体哲学的流变,发现人之整全性身体深陷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灵肉二元对立的窠臼,致使包含残疾在内的身体情状在特殊教育中的存在价值日渐式微,教育场域中对残疾身体的界定与诊断、教育安置及教育教学皆被生理化处置而沦为一种概念化的隐性存在,心灵、知识、理性遮蔽了身体原初的感知、体验。要使特殊教育凸显多元身体的本真样态,成为关切生命的道德技艺,需在观念上突破传统意识哲学中身心二分、灵肉分离的桎梏,以获得有关残疾身体情状最为本质的、一般的认识;回归残疾学生真实的生活及生活世界,创设一种身体在场的生活与教育生态;在特殊教育教学方式上凸显具身性,转向一种基于整全身体间性意义上的情境体验式教学。  相似文献   

16.
教育身体史的提出,既是教育史研究不断走向关注人及其生命体验的需要和追求,也是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已有成果共同推动的结果。这些学科给予教育身体史研究的深远影响在于,它们对"身体"的关注和探讨,有助于明确教育身体史研究中"身体"的本质和属性,有助于人们跳出肉体和精神的二元对立模式,对教育参与者形成全方位的整全认识,在书写教育身体史时以材料"体知"其真实感觉和感受,以"身体"为根基还原对教育参与者的真切生命关怀,最终书写"人"和"人身体"在场的教育史。同时,这些学科的不同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关于身体的划分,又可为教育身体史研究参考。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史研究领域,吸收和借鉴各学科身体研究的资源,应是教育身体史研究者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一项充满关怀的事业,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教师关怀在关怀对象、师生关系、关怀责任及关怀方法等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致使教师关怀背离了教育本质。教师应该积极构建以关爱和尊重学生为前提的、以提高教师关怀能力为核心的、以"培养具有关怀品质的社会公民"为终极价值目标的高校教师关怀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教学中,人们习惯于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缺少生理视角的关怀。目前,学校硬件环境的设置配备、软件环境的开发利用以及生命科学的探究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生理关怀是不可缺席的教育视角,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等办学机构,还是一线工作的教师或者家长,都应认识到儿童生理关怀的重要性,反思现实,展开研究并采取切实措施,更为细致地为儿童的学习服务。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