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  相似文献   

2.
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  相似文献   

3.
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  相似文献   

4.
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题记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相传曾有两户人家相邻,因这土地应怎分,谁家多谁家少起了争执。一家有个亲戚在京城做官的,便写信告知,那个官  相似文献   

5.
正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题记桐梓县有一条六尺巷。六尺,于我来看并不宽,但导游却笑:"宽,如何不宽?"我不明白其中缘故,只觉得惊诧——分明只是连车身都难进入的巷子。相传曾有两户人家相邻,因这土地应怎分,谁家多谁家少起了争执。一家有个亲戚在京城做官的,便写信告知,那个官爷便回:"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户人家便退后三尺,邻居一见便心内惭愧,亦退后三尺——于是成就了这六尺巷。  相似文献   

6.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这是2006年11月,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给“六尺巷”的题词。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7.
桐城六尺巷     
正路过小镇桐城,决定下车游览一番古今传扬的六尺巷。独自一人,按着路人的指点,在桐城的西后街,寻到了这条平平常常的小胡同。六尺多宽,百米来长,地面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的来由是有一段佳话的。相传,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在京做了宰相,家人打算扩大  相似文献   

8.
石街     
几百年来青石板一直守在这宽不过六尺的街道上城堡石街~~  相似文献   

9.
宽儿     
我儿七岁,名宽,是他奶奶取的。我一翻《辞海》,原来还是蛮不错的一个词。宽者,君子宽而不慢也。给他上户口时还有小笑话一则:当时登记户籍的是一个年轻女同志,问我儿叫什么。我说是“宽”。女同志便问:“kuān?哪一个kuān?”我总不见得要文诌诌来一句君子宽而不慢吧。只答说是宽广的“宽”,且张开两臂作辽阔无垠模样。这女同志脸上竟浮出美丽的迷惑。我便在空气里一笔笔划着“宽”字。派出所的这位女同志,恍然明白过来,仰天大笑道:“哦——,不就是宽大处理的“宽”么?!”  相似文献   

10.
上自行车车锁,缺少一个附件,便到修理店购置。店主说,没有这种附件,并扔出一句话,找一根铁丝拴住就行了。“这多不好看呀,钩衣物、不结实、开锁闭锁不方便。”我一边说一边在寻找我心中想像“长10厘米、宽1厘米、厚0.5毫米”的铁皮材料。我在店房附近处找到这种铁皮,依尺寸处理好后就开始在两头冲眼。就是因为没有冲子把我困在车旁。你看吗,没有冲子——冲不成眼——螺杆没处穿——螺母没处上——车锁固定不牢——启、  相似文献   

11.
六尺巷传说源于桐城,通过方志、口碑、风物及戏剧等媒介流传。运用文化符号理论、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解读六尺巷传说,可以揭示其中包含的大量象征符号和丰富的人类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珍品小辑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忱去探望他,看见客厅里铺着一领六尺见方的竹席,很漂亮,便道:"你从会稽来,可能带回好几领这样的竹席吧?给我一领好不好?"王恭没说什么.  相似文献   

13.
心宽则无墙     
<正>最近读了一本散文集《心宽如海》,让我想起了"六尺巷"的典故。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而县  相似文献   

14.
正"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赵孟的一句名言。结字,是因时、因人而变化的,这容易理解。如从大篆而小篆,从隶书而楷书,从行书而草书,因时代的变迁、书体的发展,单字的结字各不相同,正如同为楷书,欧阳询的严峻、颜真卿的宽博,也各不相同;从半方尺的尺牍,到六尺对开的屏条,结字也各不相同。但用笔也即笔法,说它"千古不易"似乎就令人不可理解,它不也是因时、因人而变  相似文献   

15.
香味君子兰     
君子兰的叶子又宽又长,开出的花鲜艳夺目,惹人喜爱。而我却觉得这种花美中不足——没有香味。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脑海时常浮现出这样一个人,一张牛头马面,两只眼睛往外突出,嘴巴宽而大,气吞山河。此人是谁?他就是我的同学——马超。  相似文献   

17.
苦学作舟     
师父要送我墨宝了I我兴奋之余却又有些紧张,不知道师父是否会送我梦寐以求的那四个字。只见师父注视着书案上的六尺白宣,定气凝神片刻,便挥毫写了个道劲的“苦”字。这~刻,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知道我的梦想又一次实现了!然而望着上面“学军嘱书”四个字,我激动之余却又有些脸红。原来我曾在私下跟师姐师弟透露过自己的夙愿,就是希望能请师父送我一幅“苦学作舟”的墨宝。爱华师姐和锡炯师弟善解人意,把这事写入了工作室网站上的“诗意花絮”中,于是就发生了刚才的一幕。  相似文献   

18.
六尺之孤     
<正> 六尺之孤,湖北大学语言研究室编纂的《汉语成语大词典》释曰:“尺,指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市尺的六寸。孤:幼年失去父亲。指尚未长大成年的孤儿。”这个解释大体不错,但给人一个疑问,尚未成年的孤儿为何仅以六尺来衡量?考《周礼》卷十三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疏曰:“七尺谓年二十知者。《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六尺谓年十五,故《论语》云:‘可以托六尺之孤’,郑注云:‘六尺之孤,年十五已下’,彼六尺亦谓十五”。《后汉书·明帝纪》:  相似文献   

19.
小山 《福建教育》2011,(11):11-12
忽然想起我女儿幼年画的一些三脚猫来。那时她大约3岁,对彩笔无端地喜欢,放到她手上,她就往白纸上划动,一边拿不稳画笔横七竖八地“运笔”。小嘴巴一边嘟嚷“太——阳,太——阳”!笔下就有了一个不圆的圆圈,圆圈四周长着长短不齐的杠杠,她还想当然地给“太阳”画了两只距离颇宽的眼睛。  相似文献   

20.
<正>我家住在灵岩山脚下的一个小区,在这附近有一座世界上最大单跨的木拱桥——胥虹桥。我有空就跑去那里玩,你羡慕不羡慕?胥虹桥全长120米,唯一的拱洞宽75米多。这座巨大的拱桥全是用小木条拼成的,每根小木条长2米,宽0.07米,厚0.03米。大家想一想,得用多少这样的小木条才能建造出这么宏伟的胥虹桥哇!这让我深深地敬佩建桥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