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怨恨。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惘,迷惑。殆:危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i)。"(《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2.
余博 《中国德育》2011,(2):78-80
钱文回放读《论语》学做人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今天,我借此机会向大家提出一个倡议:开展"读《论语》,学做人"活动,从以下几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1.提倡读《论语》是当前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自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来,"国学热"兴起,民间学习国学的热情高涨,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亟需予以引导,以便学习活动的持久、深入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端,导向的是人的自修之道,不同于旧约以创世的开端导向以信仰为基础的归顺之路。但《论语》并非止于自修之路,而是在自修的基础上探寻对天命的归顺、因应之路。从这个视角看,《论语》的开端实际上构成了层层上达的阶梯:从"学而时习之"到"有朋自远方来",最终到"人不知而不愠",它体现的是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肉身化表达的孔子下学而上达的踪迹,其间包含了深邃的哲思。  相似文献   

4.
<正>"兴、观、群、怨"出自《论语》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句。《论语》中,这句话的含义是:《诗经》可以感发人们的意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刺不平之事。从《论语》的这句话中,我们便可知学《诗经》的许多作用。将其运用于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5.
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问世,必当带来如沐春风地善诱、耳目一新地思想冲击,引人注目的主观系统地构建,尤为重要的是给予读者厚重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力量的传递。曲阜师范大学青年新锐学者闫春新副教授的《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就是这样一部力作。《论语》位列儒家经典的四书之首,通过注释的方式来解读《论语》是经学史上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论语学"个案的全方位研究,可以管窥整个经学史,甚至思想史的风貌和动态。自《论语》编纂成型以来,汉晋论语注在《论语》注释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至东汉,汉注系统已基本定型,成为中国古代注经研究的基本范  相似文献   

6.
<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现行部分中小学语文教材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将"习"解释为"复习""温习",其实是曲解了这句话的原意。当代学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将"习"解释为"实习",强调学了以后需要反复多次  相似文献   

7.
任民 《教育》2013,(15):25-26
孔子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晚年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可以说,孔子是有效克服职业倦怠的典范,他在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群体有一定借鉴意义。建立学习型生活方式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学习型生活方式的首创者。他一生热爱学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晚年自述:"吾十有  相似文献   

8.
孔子去世后,七十子之徒开始大规模讲习孔子语录,这一活动有利于孔子言论的汇集。先秦时期《论语》文本是写本与诵本同时并存的。定州简本是据诵本《论语》而形成的抄本,它不仅作为汉代《论语》最早的传本,同时也开启今文系统。也就是说,汉代《论语》传本的今文系统是沿承先秦时期的诵本传统,其发展轨迹是由简本而齐《论》与鲁《论》。古《论》则属于先秦时期的写本。因此,汉代《论语》传本虽不止三《论》,但其它传本难以超越古《论》及由简本衍生的齐《论》、鲁《论》。"张侯论"基于鲁《论》而对齐《论》"择善而从",可看作是向简本的回归。郑玄以《古》校《鲁》,是想融汇写本与诵本,但只选择鲁《论》而遗弃齐《论》,所以难以臻于完满。真正能够融汇写本与诵本而向先秦《论语》祖本回归的是何晏本,它能够集三《论》之长,所以成为今本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9.
《论语》之"学"在内容上包括文、行、忠、信;在方法上要求学与习相结合,学思并重;在目的上强调"学以致其道"。《论语》之"学"本质上是"为己之学",它具有文化传承意蕴,同时,其内涵和"为己之学"传统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学者问:《论语》开篇即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相示。可我从小学到现在,天天上学读书,不仅难得其乐,反倒常觉其苦,真可谓"不亦苦乎"!师对曰:说说看,你所学何事,又为何而学?学者问:我们学的是法定教材,为的是得个好成绩,将来考个好  相似文献   

11.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蕴含的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提出三条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论语》生命观的实施路径,即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和师生共读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一、历史上"学习"的口传文化渊源及其特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专家叶舒宪的考证,《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的名称是"语病"。因为"学而"不是一个词,而是引自孔子教学语言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外,在《论语》中类似的,还有第七篇的篇名"述而"其实也是截取孔子的另一名言"述而不作",于是引出了关于《论语》口传语境的发掘,呼吁重新恢复深远的"口传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进入新时期尤其新世纪以来,《论语》注本大量普及,而对于新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也开始慢慢兴起。本文主要论及的是新时期(1978)以来三十年的《论语》注本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4.
朱熹共有五部论语学著作传世,其中最能代表朱子论语学学术成就并借以构建其理学思想体系的著作是《论语集注》。朱熹对《论语》的诠释过程也与他理学思想的成熟过程相始终。朱熹诠释《论语》的学问宗旨是二程之说,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在于发挥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探索圣人之道,重建儒家道统。朱熹的《论语》诠释开创了理学论语学的时代,把论语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陈军 《教育》2022,(15):4-7
"时习"一词,出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杨伯峻先生对"时习"的译注是值得信任的.他说,"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是"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杨伯峻把朱熹的注解和王肃的《论语注》作了比较,说,王肃按周秦语言解"时",而朱熹则是...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提出一个倡议:开展读《论语》,学做人活动。为什么要提倡读《论语》?我想从以下几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一、提倡读《论语》是当前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逝者如斯夫     
最是读书滋味长。那悠长的回味,萦绕于眉间唇边,更倾注于字里行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中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可谓意义深远,但因其语言简练,也给今人理解孔子的本意带来了困难。对于此句,诸家注解也各不相同。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这样解释——孔子站在桥上说:"过去就像这下面的流水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的孔子的经典著作。他在《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培养目标等内容,至今仍有极高的价值,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圣经"。以《论语》为指导,在十余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扶"、"放"、"教"、"学"、"创新"、"反思"这八个字。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立足现实生活,认为《论语》中蕴含重塑伦理道德的基石。本文从原典、实用、情本这三个《〈论语)今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入手,以孔子的言行举止为切入口,具体阐述《论语》和《〈论语)今读》之间互为关联的内容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朱熹说:"立修齐志,读圣贤书."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我校尝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藉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使学生在对传统诗文的涵泳中扎住中国的根,明理、明善、修身养性. 十几年来,二附中一直坚持着诵读诗文教育,与此配合,学校开展了"学论语、讲修养""学人文、讲修养"和"古诗文大赛"等系列活动.校领导们带头每周给学生们讲一则《论语》,林校长还把每周讲的《论语》全部背诵并默写下来,以砥砺学生. 学校编印了《诵读诗文选》《学论语·讲修养》等书籍免费发放给每届二附中的新生,做到人手一册. 记得诵读诗文活动启动时,吴林书老师曾当场赋诗:"千古文明,自当继承.往圣先贤,重德贵学.学而有法,诵背为先.口诵心惟,涵泳其间.三载六年,学优才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