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与创新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我国高技术产业1998—2007年间的专业化、多样化与竞争性进行了计算,并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对产业创新的影响。从行业角度来看,高技术产业集聚存在MAR溢出正效应,而多样化与竞争性对产业创新则存在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比较Segal模型和新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集聚效应因素与内蒙古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扩展模型分析了城市集聚效应和区域集聚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劳动力规模每翻一番,生产率就提高约7.74%;内蒙古的城市集聚效应不如其区域集聚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3.
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素的分析,构建了基于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指数的知识生产模型,提出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效应可以利用单位经费投入产出来度量,并通过近四年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科技人力资源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科技人才的集聚规模不断扩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在逐渐深入。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人才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开始出现一些负面效应,如科技人才集聚过程中的人才冲突、人才集聚陷阱等。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人才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必要对国内外科技人才集聚模式和机理进行梳理和对比研究,找出其规律,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揭示其集聚发展的规律对于引导其健康快速成长并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EG指数等集聚指标测度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1996年到2014年的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及其集聚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呈“W”型趋势,其集聚度对产业产出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产业集聚下降的主要原因,FDI与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提升对产业集聚度的上升有显著作用,企业进出壁垒下降是地区集聚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了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生产率效应,并采用空间俱乐部模型区分了各种效应的地区差别。结果表明,1988-1997年和1998-2009年两个时期,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静态专业化效应,并且在后期东部的静态专业化效应强于中西部;在整个研究期间,东部和中西部均不存在显著的动态或静态的多样化效应;规模效应在两个时期有所差异,前期在东、中西部均不显著,后期东部存在显著的负向规模效应,而中西部存在正向规模效应,显示出过度集聚开始在东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拥塞效应。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晓华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2):248-249,260
产业集聚效应是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从系统动力学视角提出产业集聚效应的基本分析框架,建立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和市场流的因果关系图,分析制约产业集聚效应发挥的主要因素,总结出以政府投资、市场机制和企业能力为核心的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和空间误差模型,在知识生产函数的框架下,本文探讨了2005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R&D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跨国条件下的四种溢出机制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不同;产业专业化对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产业集聚度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带动经济发展。消费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一个统一体中。消费需求的扩大是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但扩大消费需求不仅是用经济手段,而需要综合多种手段在全社会层面上来解决,由此达到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将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因素分为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集聚在于获得产业集群所提供的集聚租和政策租。基于广东科技服务业重点园区内企业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相关的假设,证明科技服务业的集聚是市场效应和政策效应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多年来经济总量位居河北省第一位的唐山市,这几年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消费需求总量的逐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建立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与唐山经济增长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唐山城乡居民消费对其经济增长有正向拉动作用,城镇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比农村居民的要大。因而,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统筹二者的发展,是唐山完成两个"率先"的目标、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上海城镇住房消费需求实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达强 《软科学》2001,15(6):37-41
上海房地产业能否真正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关键在于住宅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住宅能否成为新的经济的增长点,关键是看住房能否成为一个消费的增长点。上海作为一个房改走在全国前列的大都市,住房已成为如今上海市民生活消费中一种特殊的商品,本文拟从实证性的角度对上海城镇住房消费需求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基于区域创新的视角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的区域创新环境的现实基础以及问题,提出实施对策,既有利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也丰富了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有助于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内需,进而带动经济增长,、一般对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数量分析,仅限于静态层次,不能反映变量间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数量关系。本文建立了我国城46居民旅游消费与收入间的变参数模型,并利用EG两步法检验了变量间的变协整关系.以动态机制解读了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状况,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994—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旅游消费倾向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城镇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之间存在着均衡比例变化的变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消费差异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利庠 《中国软科学》2007,3(2):11-16,40
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结构的断层和分化。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本文将城乡消费差异纳入二元经济结构中加以考察,并运用垄断厂商逐利行为导致的供给歧视理论对城乡消费差异进行了数理经济分析,发现城乡消费差异不仅是因为二元结构的体制原因,还有垄断厂商供应歧视的经济动因。因此,要建设城乡互动的和谐社会,除了要消除二元结构的体制格局外,还要规范厂商行为、扩大农村商品流通、引导农民消费行为,也许这种规范和引导会成为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韩心灵 《软科学》2014,(4):15-20
使用时变参数模型分析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总量上看,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但力度有减弱趋势,整体趋势呈现"倒L型";从结构上看,经济建设支出始终抑制居民消费,社会文教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由弱变强,并逐步变为主要推动作用,行政管理支出对居民消费从促进作用变为抑制作用。不同时间阶段这三类政府支出对全体居民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川渝城市群与产业群发展的矛盾与冲突,重点探讨了产业集聚支撑的川渝城市群发展体系的建设重点,认为川渝城市群必须走一条以产业集聚、关联发展为支撑、网络化发展双中心——外围城市群落的双核型城市群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依次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消费增长进行线形回归,发现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对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分析了农民增收的路径。本文的结论是:增加农民收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丁志华  李文博  何凌云  刘振华 《资源科学》2014,36(12):2540-2548
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基于计量经济模型和时变状态空间模型,采用我国2000年6月-2014年5月的时间序列数据,就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长短期影响效力、影响时滞和动态时变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和短期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均造成正向影响,且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力更为显著;石油价格波动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平均影响时滞分别为5个月和4个月;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石油价格变动的时变弹性起伏较大,且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石油价格变动的时变弹性在总体上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石油价格变动的时变弹性。并就上述研究结论,从调整石油定价机制、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加强对居民的政策扶持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