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根鸡毛飞上天,建襄名校树人才”,这一赞誉使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声名鹊起。这所由吴佩芳等3位教师于1958年在困境中创办的民办小学,45年来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和敬业爱生的精神,从而形成了“建襄精神”。在经济和社会取得巨大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在教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再提“建襄精神”,弘扬“建襄精神”.因为这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
“一根鸡毛飞上天,建襄名校树人才”,这一赞誉使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声名鹊起。这所由吴佩芳等3位教师于1958年在困境中创办的民办小学,45年来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和敬业爱生的精神,从而形成了“建襄精神”。在经济和社会取得巨大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在教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再提“建襄精神”,弘扬“建襄精神”.因为这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3.
吴德明 《上海教育》2009,(14):53-53
提炼“建襄精神”,建立教师共同的精神目标 1958年,由吴佩芳等三位家庭妇女创办了民办建襄小学。2008年我们举办了吴佩芳老师从教50周年活动和校庆50周年活动,回顾、梳理了办学50年的经验,总结概括出了十六字的建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勤勉务实,严谨创新。我们之所以在校庆之时,发动教师共同学习了解“建襄精神”,提炼“建襄精神”的内涵,是因为我们觉得学校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取得不俗成绩的时候,学校应该形成教师群体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它既是学校一贯的校园风气,又是潜在的教师共同的精神和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4.
回忆“建襄”生活,9年前的一件件往事仿佛在眼前浮现。回首往昔,艰苦奋斗是“建襄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正是这一点使“建襄”事业得以兴旺发达,永葆生机。为了“建襄”的发展,每个“建襄人”都拧成一股绳。正是这样一个富有凝聚力的教师集体,一种讲慈爱、律己、严谨、创新的校风,一种艰苦奋斗、乐于奉  相似文献   

5.
“建襄人”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耀眼的光环,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爱心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在“建襄”的6年中,我每时每刻都被这样的精神感动着、激励着。有幸和几位老一代建襄教师工作接触过几年,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使我终身受用。有这样一件小事更是深深  相似文献   

6.
学科教育中的渗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两个渠道,建襄小学落实着新时期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基本理念与沿革同志社大学拥有128年的悠久历史,是日本的一所具有代表性的私立大学。成立于1875年的同志社英学校是由日本第一个获得欧美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被誉为国际人的新岛襄创办的。创办者新岛襄以国际主义和基督教教义作为办学精神,其教育理念“以塑造浑身充满正义感(良心)的堂堂正正的人为宗旨”至今还被“同志社人”代代承传。  相似文献   

8.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毫无例外地是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而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研究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由此不难看出:教育与创新是密切联系的。那么,怎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做到陶行知先生所呼吁的“六解放”。一…  相似文献   

9.
同志们:去年9月以来,在半年时间内,国务院相继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说明了中央对农村教育和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好这两个重要会议的精神,今天,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教育暨“两基”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经验,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方面力量,大力推进“两基”攻坚,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促进农村小康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统一思想,充分…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倾毕生之心血所创建的教育理论,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统观他一生的教育活动,不难看出: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中始终伴随着一种动力——“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即“爱满天下”的精神。“爱满天下”的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灵魂所在。而这,也正是我们当今教育工作中所不足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一册《过秦论》中有“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一句,其中“橹”课文注释为“盾牌”,很多同学不理解,明明是“船桨”,怎么变成“盾牌”了? 其实,这是由于“橹”的多义而造成的误解。按《辞源》解释,“橹”有四种义项,“①兵器。即大盾。《左传·襄公十年》:‘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文选·汉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④划船的工具。长大而纵  相似文献   

12.
“探究协作”:课堂教学的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子的“一对一教学式”到赫尔巴特的“班级授课制”,再到今天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懈努力、不懈探索的足迹。然而,颇为意味深长的是,今天我们在给学生授以真知时,却把人类得真知的历程和认知方式丢弃一边,全然漠视人对真知渴望的本性及探求精神,甚至用一种几近与人之本性相对立的方式(授之以鱼)去主导课堂教学,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教育走向困境的症结吗?今天我们在改革教育教学的时候,它的最终落脚点应该在课堂教学。因此,今天的课堂教学应当还“人之探究”之“本性”,协作以求发展之“本源”,“创新”以…  相似文献   

13.
徐汇区建襄小学位于岳阳路255号,创建于1958年,以“鸡毛飞上天”的办学精神享誉全国。1999年原永嘉路第二小学并入,成为建襄分校,校址为永嘉路420号。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414平方米,建筑面积5205平方米。现有32个教学班,91名教工。学校拥有大队部、心理咨询室、美术室、阅览室、自然常识实验室等专用教室,为办学48年来,学校形成了“文明守纪、勤奋向上”的校风,“慈爱律己、严谨创新”的教风,“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学风。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扎实基础、张扬个性”创设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是上海市行为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学》2003,(6):62-62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那时提出了一个标志性的口号“建网、建库、建队伍”。五六年过去了,这些年,“校校通”工程使我们的“建网”有了质的飞跃。如今,我们的校园装配了完善的设施,畅通的网络,这给我们现在的“建库、建队伍”工作打好了扎实的基础,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利用这个好时机,将“建库、建队伍”这一口号更好地去落实呢?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两字的含意原是包括了“教书”,“育人”两者不能偏废的、并重的内容,今天着重提出教育的这一含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指的虽是整个教育工作,但其中更重要的应是指“育人”意识淡化了。“德、智、体、美、劳”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德”居首位,而恰恰放松了“德”,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许多事实都已说明了其后果:“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个人至上”的处世哲学,低级庸俗的人生价  相似文献   

16.
实施“名师工程”是我市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在《通州市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工程,加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学说是我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学说。近来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学说中,笔者渐渐发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学说的基本观点与现代世界所推行的“终身教育”理论有着明显的一致性。法国教育家即格郎的《终身教育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七十年代组织撰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等著作,均提出了“终身教育”观点。它们认为当今教育世界面临着~系列问题,当代学校教育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面临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终是要社会对人实行“终身教育”,使社会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18.
《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子产“使田有封洫。”对这一措施,史家多歧见。有的著述认为,“其为维护和整顿日趋破坏的井田制。”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为了正确地揭示出子产“使田有封洫”的真实内容,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进行这一改革的社会背景。西周实行井田制。西周井田制的主要特点是:(1)、土地  相似文献   

19.
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在为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我国教育事业来说,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但是,具体到各个学科,如何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这却是一个有待认真研究落实的问题。比如,历史教学如何贯彻“三个面向”,在史学界理解就很不一样。历史学的特点是具有“过去性”,所讲述的内容是过去的史事,例如讲述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史、奴隶社会史于今天究竟有什  相似文献   

20.
周慰  薛婷彦 《上海教育》2007,(10B):18-20
2007年9月24日,“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上海举行。在方方面面举办的“论坛”“峰会”多如牛毛,以至于与会者多少有些“审美疲劳”的今天,这个为期仅一天半、与会者不超过200人的论坛却引起了相当高的关注度。由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作为共同主办方,由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共同承办——如此高的规格固然是这一论坛夺人眼球的先天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论坛所针对、并致力于解决的“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是如此的重要和紧迫。[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