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儿童哲学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国内至今没有形成足够的理论规模和实践支撑。杨茂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证实了儿童与哲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哲学的发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仅需要儿童自身的主体性思索、儿童团队的交流与探讨以及周围成人的及时鼓励和关怀引导,而且需要这些条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所谓解放儿童,实质上是改变对儿童的看法,即将儿童当“人”看,让他拥有着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和选择权利,而不是成人的附庸、任人支配的“小羔羊”;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而不仅仅将它看作成人的预备;在儿童的成长阶段提供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让他们的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的伸展,还幸福于儿童。从哲学的高度看,解放儿童的基本内涵,就是真正把儿童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选择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创造的主体,并根据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儿童观,把儿童真正培养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人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3.
基于儿童哲学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应具有开放性、对话性与真实性,并应追求儿童思维发展与意义建构的双重目的,让幼儿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活动。教师可以采取倾听儿童的原声音、发现儿童的哲学、进行有效提问、“物化”儿童的想法与疑惑、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儿童哲学的教育理念等策略开展基于儿童哲学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4.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威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儿童观与教育行为之间是相互构建、相互生成的。不同的儿童观决定了儿童哲学教育的不同理念和路径,儿童观的确立,在中外都经历了从单一平面到多面立体、从简单对立到复杂多元、从客位视点到主位立场的演变。儿童哲学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关注,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让儿童哲学不仅作为一门课程而独立存在,而且作为理念和方法向更多的学科课程乃至课外校外活动拓展延伸。儿童是属于未来的,也是体验和见证当下的;儿童哲学要面对的未来社会和未来学习是值得期待的;未来的儿童哲学教育,将走向对“人”与“智慧”的兼爱,走向哲学与学科及生活的融合,走向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大众哲学”。  相似文献   

6.
<正>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所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他告诉我们,儿童所有的行为都不是单独发生的、毫无意义的,这些行为体现了儿童内心的诉求,哪怕这些心里的诉求儿童自己根本不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指向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儿童的教育教学,我们应站在儿童的视角,发现儿童,理解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让儿童学习走向“自适区”,促使儿童健康、自由、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儿童也能运用哲学、讨论哲学问题吗?如果能,儿童以怎样的哲学指导生活?儿童的哲学思维是如何获得的呢?儿童的哲学世界与成人  相似文献   

8.
去年九月,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云南教育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与美国某州教育代表团在昆明举行的“中美教育交流研讨会”。会上除聆听中美双方教育专家的演讲外,还观摩了昆明市铁路南站小学师生的一堂“儿童哲学”课,首次耳闻“儿童哲学”的概念。“儿童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批判性思维”或“思维技能”运动,近年盛行于英国、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旨在引导儿童通过集体探究,进行哲学讨论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儿童哲学”最初是由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李普曼教授及同事共同设计。1969年,李普曼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儿童哲…  相似文献   

9.
陈鹤琴个人教育哲学的形成深受他生活中的关键人物、关键经历和关键事件的影响,其基本内涵是“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的教育理想、教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信念、“尊重儿童,关爱儿童”的教育主张和“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实践理性。陈鹤琴个人教育哲学的启示是:教师要想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必须重视个体经历、经验的反思,善于重构自我内在生命,在积淀经验中走向教育哲学自觉。  相似文献   

10.
“哲”与“思”关系十分密切,儿童哲学教育为批判性思维提供基础、赋能和涵养。以“哲”育“思”即以儿童哲学理论教育树立批判性思维意识、以儿童哲学课程推动批判性思维技能养成、以儿童哲学的探究团体生成批判精神。积极推行以“哲”育“思”对实现幼儿批判性思维涵养、拓宽创新型儿童的培养路径、推动理智美德的培育与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需要在课程奠基、实践赋能、文化涵养等方面探索以“哲”育“思”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1.
陈红 《上海教育》2001,(15):39-40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children)最初由美国学者李普曼(Lipman,M.)和他的同事设计制定。1969年,李普曼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儿童哲理小说《哈里的发现》。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儿童哲理小说标示儿童哲学的诞生。目前儿童哲学已经发展到包括幼  相似文献   

12.
儿童哲学的目标是教儿童学会思考,以故事作为儿童哲学的基础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故事是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伦理、文化与理解、审美与知识的统一。运用故事进行儿童哲学学习,不仅可以推动儿童批判性思维和关怀伦理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学会共同生活,回应儿童的好奇心,帮助成人理解儿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慎重选择故事,采取群体探究和第二人称方法,创设安全环境,才能让故事真正发挥其作为儿童哲学基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哲学话语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哲学话语的变化,是考察哲学历史发展的另一个思路。从古代到现代,哲学话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人类的早期哲学话语是“儿童话语”,以“儿童话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童话”时代;随后出现的是“神秘话语”,以“神秘放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神话”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话语是“人文话语”,这一时代可以称为哲学的“人文”时代;从近代哲学开始,“权力话语”泛滥,哲学力图裁判和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一时期哲学的“官话”时代。哲学话语的流变,既是人类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是哲学语言规则变化的见证。今天人们说的“哲学危机”,不是整个哲学的危机,而是“官话哲学”的危机。未来的哲学话语当以“生活话语”或“实践话语”为主流,是“实话”哲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学》2014,(7):133-133
“儿童哲学”课程是一门运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发儿童思考,启迪儿童智慧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富于哲理的故事,运用对话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诱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他们在集体探究和讨论中找到答案。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就受到哲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使他们学会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从通常的思维方式转向反思性思维方式,从不假思索转向深思熟虑,从日常的思维转向批判性思维。我校以“儿童哲学”研究和实践为突破口,以构建“儿童哲学”课程体系为发展支点,以“爱思想、爱创造、爱智慧”为培养目标,在“聪明学习、学习聪明”的办学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打造一所培育学生智慧的模范学校。  相似文献   

15.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有一个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阶段。所谓他律,即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则是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如果把这两个概念的使用范围扩大一下,我们发现,不仅在道德判断方面,就是在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交往等各个方面,也有一个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阶段,而且让儿童学会自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最初由美国学者李普曼(Lipgnan,M.)和他的同事设计制定。1969年,李普曼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儿童哲理小说《哈里的发现》。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儿童哲理小说标志儿童哲学的诞生。目前儿童哲学已经发展到为包括幼儿园直到大学的学生在内的不同群体提供哲学探究课程,而且正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如我国上海市实验学校,昆明市铁路南站小学的尝试。1999年,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帮助下,上海市六一小学也开始正式确立并启动“儿童哲学”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7.
杜威是教育史上的思想大家。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并以“儿童中心”这一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阐明了自己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该是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领导、儿童心智的研究、教学活动的发起和组织、师生互动中的交往。  相似文献   

18.
一、儿童的哲学常常是“游戏式的”:解读 美国哲学家马修斯在他的著作《哲学与幼童》中提到,“哲学常常是游戏,概念的游戏”。就是说,儿童的哲学常常是游戏式的,哲学常常蕴含在他们“游戏式的”的言论之中,而不仅仅源于困惑。请看下面发生在笔者与儿子之间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9.
学开车     
第一次和孙幼军老师接触,他就与我滔滔不绝地讲“种棉花”!(孙幼军自称是一名“侃将” ,张之路形容他能侃:“讲衬衫的生产,从种棉花开始。” )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儿童,这位创作了《小布头奇遇记》的老爷爷最近在忙什么呢?你们也很好奇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生活轶事,相信你们在乐不可支的同时也会深受启发的。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世间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品德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育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