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薛忆沩的《物理老师》(短篇)是本期《花城》最有味道的小说,简短而能委婉,平静而生波澜,让人甚至舍不得一口气读完——这一则是想停下来回味;一方面也是害怕,怕小说的结尾不好。如今有才华写好开头的人尚有不少,有耐心写好结尾的总是寥寥。所喜结尾也不错。  相似文献   

2.
在第5、6期的《山花》中,最值得说的是徐则臣的中篇《西夏》。  相似文献   

3.
本期《十月》生活感很强,似回到它质朴好看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如李敬泽先生指出的,近年来茅盾学奖和鲁迅学奖青睐的都是“村里的事”,一方面是乡土叙事带来的田园的清新、生活的历史感、伦理的厚实感,使其更容易得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另一方面则确实少有能在街道之下寻微探幽,发现城市化本质之作。这究竟是作家缺乏城市感觉、还是批评的滞后,抑或是学评价体系的“偏颇”?我认为继40年代对城市日常生活的审美发现之后,城市意识的阙如可以说是城市学(这本身就是一个莫衷一是的概念,在此暂且用之)缺乏深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钟山》本年度第3期是“女作家专号”,名家云集,较之前两期质量明显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看《花城》     
看刊如赴宴。本期《花城》,也就是主人,规规矩矩准备了大小八道菜:中盘(篇)四个,小碟(短篇)打了个平衡,也四个。菜色花,有特色,不仅有家常菜般的现实主义叙述,还有近似魔幻的传奇,更绝的是竞添了玄幻武侠的特色菜,但坦白地说,多有做工粗糙之嫌疑。唯有李师江的《医院》(短篇),没心没肺地穷侃、黑幽(黑色幽默的简称),让第一次读他作品的我也没正经地开胃了片刻。  相似文献   

7.
“80后”的写作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每一位崭露头角都不乏杂志、出版界、大众媒体的鼎立相助,《花城》在学的青春探险中一直名列前茅,而且渐行渐远。本期的“花城出发”推出的是罗的《碎帛》(中篇),“烽火戏诸侯”的千年一叹原本只是周幽王昏庸无道的铁证如山,在作笔下却铺衍成了褒姒那“让我的痛成为世界的痛”的仇恨生成史,紧锣密鼓的故事新编之外又插入了现代瘫痪少女的残酷成长记。  相似文献   

8.
看《花城》     
想用“花落尤堪寻,香销无从觅”来形容本年度的《花城》虽然不忍心但也忍不住。纵观前五期,虽然锐意创新,收获却不丰;勇于提携新人,佳作却不多。好在年终的《花城》终于有了让人叫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上期的点评中,我们提出期刊刊发违规现象不容忽视的问题,引起不少朋友的共鸣。本期我们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对有问题的篇目提出了公开的批评和质疑。需要再次申明的是,我们完全是本着就事论事、就论的态度,在我们阅读期刊的范围内向公众提出报告。也希望各方朋友继续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和讯息,让我们为维护坛秩序共尽绵力。  相似文献   

10.
本期《当代》发表的小说不多,整体水准较之上期也有不如,最大的亮点是阿来的新作《天火》(小长篇)。  相似文献   

11.
第9期《人民学》刊登了周晓枫的散(《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其光芒几乎完全盖过了其他作品。尽管本期的小说有4个中篇、1个短篇,也保持了较高的叙事水准,却仍然显得较为平淡,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2.
本期最受关注的杂志是《收获》50周年的庆典刊,作为以“中国当代文学简史”自命的名刊,隆重推出的庆典阵容,自然会被期待代表了中国当代创作的整体实力。然而,读罢全刊,不但深感失望,同时也深感不解。全刊9篇小说的作者全部是较为活跃的青年作家,杂志推新意图十分明确。然而,这些青年作家虽然各有特点,但状态并不稳定,能否挑起大梁本就难说,何况刊发的作品即使在其各自创作序列里也不算好。如此的效果是,新人锐气不足,青涩毛病尽出,尤其是长篇和头条两个重头戏,更是莫明其妙,致使局面有整体坍塌之感。到底是《收获》编辑方针有误,还是文坛前景堪忧?令人在沮丧之余也不得不警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看《花城》     
作为一个不能再惨淡的句号,本期《花城》的落魄面貌,正反映了其一年来的真实窘境。  相似文献   

14.
本期《收获》头条是东西的长篇小说《后悔录》。小说从“性”这一扇窗窥过去,将半个世纪来中国人非常态生活的泪与笑、苦与悲、迷失与沉论一一展现。它尽管以漫画的笔法描绘、以夸张的姿态和逻辑铺陈推演,却有着那个年代里真实的血肉:在“革”那个禁欲的年代中,人们响应着号召,试图以排斥和否定身体的欲望来净化自己的灵魂。然而禁欲非但浇不熄欲望的火焰,反而招惹来一连串的厄运。  相似文献   

15.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学”写作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邵燕君[编按]  相似文献   

16.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衰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杨志军的《藏獒》(长篇小说)是这样一部小说:合上书本,其形象以及故事仍然于眼前不散,打开书页,却又每每觉其寡味——小说的构思之有趣,与其笔力之钝,不成比例。它若作为底本摄为电影,大概是吸引人的,作为以字为身体发肤的小说,则未免薄弱。  相似文献   

18.
看《花城》     
2009年过半,本期《花城》仍然没有足够完善的作品,质量仍然参差不齐,不过总算有些可圈可点可供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9.
新年首刊的《大家》在内容上更为丰厚,比去年增加了两个印张。  相似文献   

20.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依旧是本期《收获》的顶梁柱,虽然和上期相比,下半部分有虎头蛇尾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