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用现代意识对中国漫长的封建家族文化作出全面而深刻反省的,巴金是第一位。巴金以其家庭题材系列小说(《家》、《春》、《秋》、《憩园》、《寒夜》等)向人们展示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封建大家庭瓦解、崩溃的整个过程,而《家》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考察,巴金的《家》为整个封建家族文化唱了一曲“孝”的挽歌,同时也为整个封建家长专制制度唱了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2.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对人们思想观念具有深刻的负面影响。巴金小说《寒夜》中汪文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严重"异化":母子不像母子、夫妻不像夫妻、祖孙不像祖孙,这种错位的家庭伦理关系加速了汪文宣家庭的瓦解。  相似文献   

3.
巴金是以战士的姿态登上文坛的,他早期的作品与"五四"精神一脉相承,但是《寒夜》却消失了从前充满时代精神的叙述,而转变成小家庭式的话语,巴金也一改往日"亢奋焦灼的激情",变得深沉温和。本文将从女性解放、小知识分子命运和悲悯情怀三个方面叙述《寒夜》对"五四"精神的疏离。  相似文献   

4.
《寒夜》承载了特定时代下的巴金的情感,及他对生存在其中的人们的悲剧命运的深度思考,对巴金小说《寒夜》“灰色空间”的解读有助于对巴金创作“艺术断裂”问题的理解。小说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是“灰色心态”产生的基础。《寒夜》里大量的文字和人物的心情显示了灰色的“存在”,巴金在《寒夜》里流露对知识、自由、胜利、制度、真爱等的质疑和否定,“灰色空间”的“存在”都隐含着强烈的“虚无”指向。  相似文献   

5.
《家》和《寒夜》是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两个里程碑。本篇论文就是以这两部小说为代表作品,从家庭、人物、社会等方面来分析探讨巴金小说艺术风格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正> 在巴金的创作生涯里,有两部具里程碑性质,足以代表其小说面貌的作品。它们是《家》和《寒夜》。本文想通过这两部作品的分析,对巴金小说的艺术风格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家》和《寒夜》的写作,虽然前后相隔近十多年,但作家的艺术个性——这被屠格涅夫称为“自己的声音的东西”,却象一根红线贯串了这两部作品。其特色之一是:作家所关心的,在艺术上作刻意追求的,是人心的发掘和探索。研读《家》和《寒夜》,我们可以发见一个颇有兴味的事实:这两部作品对人物肖象、体形和服饰的描绘都很简约。在《家》里,作家对最主要的人物形象——觉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巴金《家》、《憩园》、《寒夜》这三部作品的阅读,发现它们的主人公都不约而同地喜欢做“梦”,而且作者也花了大量篇幅来写“梦”.那么,“梦”在文本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作家为何要写“梦”,这就不得不引起好奇、遐想和深思,进而去揭开它真实的面纱.  相似文献   

8.
巴金通过《家》、《寒夜》两部小说表达出对旧制度的痛恨与批判,这主要体现在对家长专制的描写上。在巴金的小说中,家长专制存在方式有个体对群体、群体对群体、群体对个体以及个体对个体几种形式。面对家长专制,个人因人格素质不同而采取出走、顺从、自杀等不同的反应方式。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作者灵魂深处对旧制度的精神批判与某种依恋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9.
《家》导读     
[作者档案]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四川成都人。1927 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中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代表作有小说《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散文  相似文献   

10.
从《家》中觉新式的"顺从"到觉慧式的"叛离",再到《寒夜》中汪文宣欲"守家"而不得的一系列文本呈现,反映了巴金从早期批判"家"的无形束缚和有形捆绑性转向了后期"怀家""守家"的温情笔调。他的这一叙事转向正是因为受到了"家"情结的牵引而对"家"的温情围困给予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力作。巴金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和曾树生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汪文宣这个勤恳、忠厚与善良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可以说是抗战时期小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写照。可是一提到巴金的代表作,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他的《家》《春》《秋》,而《寒夜》却并没有那么地广为人知。其实,作为巴金家庭问题系列小说压轴之作的《寒夜》历来以其清新的目光,以其刻画出主人公具体的爱恨交织,以  相似文献   

12.
《寒夜》自1946年发表后经久不衰,呈现出其"经典"的魅力。这不仅是因为《寒夜》中控诉社会的政治历史视野,更因为其写出超越时代而普遍存在的"家中人"的隔膜问题。本文就《寒夜》中的隔膜问题展开讨论,剖析《寒夜》中"家中人"产生隔膜的原因,隔膜的表现以及导致的后果,最终总结《寒夜》让人感到"寒"的原因以及《寒夜》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家》、《憩园》、《寒夜》是巴金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部家庭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的叙述角度经历了全知叙事→"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转换。随着叙事角度的转换,叙述者和文本中艺术世界的关系也逐渐拉近,从对故事中悲剧事件的"掌控者"变为悲剧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又成为悲剧事件的"亲历者"。这种转换表现出巴金悲剧性生命体验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4.
巴金《寒夜》的比较研究呈现“三维”意义: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现当代文学作品里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古今叙事文学作品里“婆媳冲突”、“恋爱悲剧”的情节模式;可以将《寒夜》与鲁迅小说《伤逝》、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进行文本互读.在《寒夜》这一中心点上辐射出更宽大的研究视野,有助于人们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了解与研究走向深入.以巴金《寒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维视角的比较,既是为文学史“知识分子(文人)形象小说”专题之建设,也是为《寒夜》研究的成果深化、空间拓展作尝试.  相似文献   

15.
评论巴金创作,把《家》作为他的代表作,几乎众口一词。我认为《寒夜》是继《家》以后巴金创作上的又一座高峰,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和代表作。一《寒夜》和果戈里的《外套》在题材上有近似之处。《外套》生动地描写了旧俄时代一个穷困潦倒的抄写公文的小公务员巴什玛金的悲苦生涯;《寒夜》以同样生动、甚至更加细腻的文笔,更加沉郁的感情,描写了抗战时期的旧中国在贫病交加的死亡线上挣扎的小公务员汪文宣的悲惨遭际,但是巴金笔下的汪文宣身上带着特殊的中国贫苦知识分子的印记,是  相似文献   

16.
《寒夜》是一部具有特殊魅力和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杰作,也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写的是“从一九四四年暮秋初冬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冬天的寒夜”,一个可怜的小职员汪文宣一家发生在抗战胜利前夕陪都重庆一座普通楼房里的“凡人小事”。人物是渺小的,故事是平凡的,但从一九四七年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发行以来,至今仍闪烁着思想和艺术的光泽。甚至因为一九七八年法译本《寒夜》在巴黎发行,曾一度掀起了一“个巴金热”,重新认识巴金,研究巴金也由此形成一个国际性的新热潮。国内的研究工作者,也从历来所注目的《灭亡》、《家》、《火》等作品开始了对《寒夜》的重视。巴金本人在谈自己的创作中,也特别倾心于《寒夜》,晚年的《创作回忆录》,多次提到它,甚至还特意专文撰述《关于<寒夜>》(回忆录之十一)一文。  相似文献   

17.
在巴金的《家》中, “家”是革命的对象;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 “家”是维系民众生存的精神性力量.“家”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地位变迁,显示了历史与现实的悖论,展现了“乡土中国”精神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自五四伊始,名震遐迩的《新青年》杂志推出了"易卜生专号",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光辉引领下,易卜生经典戏剧《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便成为一个精神偶像,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便是一个中国式的"娜拉"形象的典型。作为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矛盾心理和丰富内涵的艺术形象,她的出走以及最终的回来,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反映了人物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解放"系列中,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拟就曾树生作为时代新女性在家国皆乱的黑暗时代所展现的女性意识觉醒进行分析,探讨其冲破封建文化藩篱、保持自己独立人格和思想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0.
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中国现当 代文学史上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文学家。他出生于四川成都 的一个封建大家庭。1928年发表处女作《灭亡》。1931年开 始《激流三部曲》的写作,前后近十年的时间,终于在1940 年春完成。巴金一生共创作中、长篇小说二十多部,短篇小 说七十多篇,还有大量散文、随笔及译作。主要作品有小说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 《电》)《萌芽》《寒夜》等。杂文集《随想录》。 分享经典 2005年10月17日,巴金辞世。巨星陨落, 寰宇哀痛。记忆中巴老的身影渐渐模糊了,他 笔下那些人物形象却渐渐地清晰了。善良懦弱 的觉新,单纯进步的觉慧,美丽贤淑的梅,命 运不幸的鸣凤……他们永远活在《家》中,也 将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今天让我们重读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