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文学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美国梦,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有着不同的表现;在讨论美国梦产生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美国梦的实现、美国梦的扭曲、美国梦的幻灭及美国梦的解构。  相似文献   

2.
"交流生"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在一个陌生国家的陌生家庭中学习、成长。在国内同龄人还在父母身边享受宠爱,并在竞争激烈的高中埋头苦读时,我们远赴异国,被"空降"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在这些美国的家庭中,我们看见了另外一个美国,感受到了那些深藏于媒体报道之外的浓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假期中的一个上午,我与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在浙江科学馆举办的美国旧金山科学博物馆展览。这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展览:美国的设计者们独具匠心,将力学、电学、光学、气象学等科学知识融入生活中的一些普通现象中去,让参观者一边了解知  相似文献   

4.
美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似乎营造出一种假象:美国家家富得流油,年轻人更是享受一族,开party、驾靓车、穿名牌……然而根据美国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美国仍有3000多万人处于贫困线上,约占总人口的1/10。在未满18岁的孩子中,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出生于贫困之家。那么,穷家的孩子又是如何生活的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孩子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5.
美国总统的“零年”因素的故事在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时,美国一个名叫威靡·奥斯卡·约翰逊的人写了一部小说,书名叫《零因子》。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某人发现了一条“规律”:自从1840年以来,凡是在末位数为零的那年当选的美国总统都不能活着离任,不是病死,就是遇刺。  相似文献   

6.
美国文学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即孤儿形象。这是具有象征性的美国个性。因为“孤儿状态”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状态:众所周知,美国民族是由移民即失去根的人所组成的民族、失去双亲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象征着一个强有力的经历。奥斯卡·汉德林曾尖锐地指出:“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家庭中父母的权威没有了,这一代与那一代的联结也就没有了,甚至当孩子们还没有真正失去父母时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黑色幽默”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它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出现于美国绝非偶然。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其中原因:“黑色幽默”与美国文学幽默传统、与美国独特的历史与现实、与美国民族个性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102~103页:“在中美发表的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其实,中美上海公报中只有“美国认识到”而没有“美国承认”的措辞。美国的“认识”$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王才清  相似文献   

9.
以开放自我、接纳他人为起点,在与他人不断接触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表达与合作如果问美国同行:"你们的德育课程体系是怎样的?"他们总会回答:"我们没有德育课。"美国的中小学校居然不开设德育课?在美国的教育中,德育到底是什么?养成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美国又是如何进行的呢?为期一个月的美国研修学习,让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在美国,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形成了遵  相似文献   

10.
马兹平 《今日教育》2012,(Z1):78-79
中国大陆学生的课外作业究竟该往何处去呢?向左:继承传统,一成不变?这条路具有明显的缺陷。向右:引进美国的做法?作为教研员,在研究过程中,我深感作业系统和辅导技巧方面的研究是我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当前教学中教师较为忽视的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美国学生课外作业集锦》一书,因此利用暑假认真阅读,归纳出美国中小学课外作业具有如下特点:强调实践美国学生的课外作业大多以一个独立项目的形  相似文献   

11.
(四)一、一九七二年《中美上海公报》初稿中,有关台湾问题美国方面是这样声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政府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我方对此却提出了异议。后来基辛格博士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措辞:美国方面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所有的中国人都认  相似文献   

12.
今年五月,我随国家教委组建的中国中、小学优秀教师代表团,对美国大、中、小学进行了为期二十一天的考察。每到一所中学,我都要与化学教师座谈,参观实验室、听课等.总的印象是:多样化和灵活性是美国教育的特点。他们在学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思想等方面都不统一,即使是同一学区的不同学校也互有差异,所以有人讲:“美国的课程设置任何一个官员也说不清。”一、美国的中学化学教材 1957年苏联的卫星发射冲击波震惊了美国朝  相似文献   

13.
逃生     
不久以前,一位美国人在以色列做了一个实验。他随便在一群以色列孩子中找了三个孩子:一个十岁的女孩,一个八岁的男孩和一个大约六岁的女孩。美国人拿出一只玻璃瓶子,瓶肚很大,瓶口很小。三只刚  相似文献   

14.
这是2007年2月10日陈丹青先生在中国美术馆"美国艺术三百年"展上的发言。在这篇不长的发言稿中,作者指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大批不同族裔、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共同构建出了"美国艺术"——虽然这些艺术品风格迥异。为什么?陈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忠实自己,和自己相处,做一个快乐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5.
美式运动     
在世界许多地方,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而美国,却只有三季:足球季、篮球季和棒球季。这并非完全正确,但也差得不远了。每一个季节,美国人都有自己的乐趣。若你想知道当下是什么季,看看人们正在打什么球就行了。对于多数美国人而言,运动并非只是一个消遣,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在白人经典叙述中美国起源的叙述是一个英国人渡海来到美国,创建了美国的故事。在《慈悲》中,莫里森通过各种边缘化的声音,重塑了美国的起源,刻画了一个种族、性别、阶级等还在形成中的社会,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反驳了经典叙述中美国起源的单一性,揭示了美国社会中至今还存在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孩子童年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每天登上讲台,面对一双双清澈、纯真、探求的眼睛时,教师不能不问问自己:应该给  相似文献   

18.
与日本学校的“吃苦教育”异曲同工的是.作为一种传统的暑假活动,学工正在美国中学生中回潮。美国的学校非常鼓励学生到车间去,有的学校给他们布置的暑假作业就是写学工报告。下面我们不妨听一听一个美国中学生在毕业前最后一个暑假参加学工活动的感想:  相似文献   

19.
美国自20世纪以来,先后发起了数次围绕中小学的课程改革运动,而能够反映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趋势的则是80年代以后的五个教育改革文献:《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A Nation at Risk: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Project 206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America 2000:an Education Strategy)、《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 2000:An Educate America Act)和《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教育改革蓝图》(No Child Left Behind:A Blueprint for Education Reform)。它们以综合性与前瞻性向世界呈现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趋势。  相似文献   

20.
天价微笑     
在20年前的美国,曾经发生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加州有一位6岁的小女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一个陌生的路人,陌生人一下子给了她4万美元的现款。一个小女孩突然得到这么大金额的馈赠,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加州都为之疯狂骚动起来。记者纷纷找上门来,访问这个小女孩:“小妹妹,你在路上遇到的那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