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楠  李光赫 《现代语文》2013,(4):136-137,161
本文以表示原因、理由的倒装「カラ」句为研究对象,借助《中日对译语料库》考察了其汉译倾向。经考察发现,倒装「カラⅠ」句(事态、行为的原因、理由)的汉译形式中有标复句"(之所以)q,(是)因为p"居多,「カラⅡ」句(判断的依据)则是无标复句"q,p"居多,同时倒装「カラⅠ」句和「カラⅡ」句分别对应汉语的分析断定原因和补充说明原因的"由果溯因"句。  相似文献   

2.
孙宁宁  邢瑞 《海外英语》2011,(10):218-219
由于世界各国语言与文化的多元性和巨大差异,翻译工作呈现出相对性的特点。而关于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诗歌作品的可译性,也经历了一个由绝对不可译到相对可译的转变。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矛盾逐渐凸现,如何处理诗歌翻译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翻译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自建语料库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探究日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Pカラ、Q」「Pノデ、Q」与汉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因为P,所以Q""P,所以Q""因为P,Q""P,Q"的对应关系和对译模式。结论为两个日语句式都是译成无标形式的倾向最强;两个日语句式在翻译倾向最弱的句式上倾向不同,「Pカラ、Q」句式为后空标形式,「Pノデ、Q」句式为全标形式。  相似文献   

4.
翻译研究离不开对"伪译"现象的探讨。分析"伪娘"的必备条件、"伪娘"的实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伪译"的本质。"伪译"与重写不同,"伪译"在主观上是一种翻译活动,而重写却是一种创作活动;"伪译"也不同于改编,改编在主观上对源语文本进行了改写,而"伪译"往往是由于某些客观因素而不得不对源语文本进行创造性翻译,从而偏离了源语文本。"伪译"是对源语文本的创造性翻译虽然在语义上有悖于原文,但却做到了功能上的对等,在某种程度上为译文作者实现其翻译目的或为目的语文化输入新的活力、引进新的文学形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电影Mulan的中文字幕虽然具有"伪译"的性质,但却让中国观众获得了与外国观众类似的观感和体验,因此,"伪译"和"伪娘"一样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市场中,翻译活动以翻译流程的形式呈现出来,至少包括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阶段共18道环节。通过随机分析、对比161家国内翻译公司的翻译流程环节情况发现,当前国内翻译市场在翻译流程设置方面存在流程总体不完备,"译"和"审"重视程度不匹配,翻译流程各环节互动和反馈不足,以及企业语言资产意识薄弱等问题。翻译企业应重视翻译流程,相关机构、组织应通力合作,尽快就此方面推出相关的标准、规范或指南,进一步规范翻译公司和译者个人的翻译流程,加强翻译质量的保证,让翻译市场更加有序。  相似文献   

6.
以ニシタッテ为中心,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抽取有关对译例之后对其对译倾向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其与《日本语句型辞典》中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ニシタッテ在每种日语用法中的对译倾向都有所不同,但整体来看无标形式出现频率较高。且本研究在日语用法和翻译形式上都对《日本语句型辞典》做了微小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37):24-26
文章运用替换及对比的方法,从语表、语里、语值三角考察"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的语法意义,并观察二者在句法、语用上的差异和语法意义的差异是否存在内在关联。在语法意义上,"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都表现出选择性逻辑,前者属于忍让性选择,有转折意味,通过反驳或否定表达的语值是决心;后者属于择优性选择,通过比较表达的语值是观点或建议。在句法上,"宁可p,也不q"由于表明决心时语气加强,凝固程度提高,可以在句中充当修饰性定语;"与其p,不如q"由于表达观点或建议,可以用"为什么不"转换成疑问句。在语用中,"宁可p,也不q"可以紧缩为"宁可p";"与其p,不如q"可以紧缩为"不如q",并且可以起劝说功能。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哪怕p也q"的演变问题。典型的"哪怕p也q"构式为复句,经历四个不同方向的演变,分别是:单句"哪怕p",准副词"哪怕",单句"哪怕p也q",复句"哪怕p,但也q"。  相似文献   

9.
朱妍君 《文教资料》2008,(23):69-70
本文对瓦尔特·本雅明"翻译是译形式而不是译意思"的观点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提出翻译应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0.
误译是对读者造成误导的翻译单位或翻译现象,翻译策略选择失当是导致误译问题的重要原因。目前翻译界对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概念还有混用的现象。翻译策略体系包括译前信息取舍策略、译前文化导向策略、译中语意转化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若干,译者需由译前策略到译中策略逐项作出选择判断。翻译策略体系研究对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三个概念进行剖析,明确翻译策略体系,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1.
将招商项目材料英译时 ,要进行译前编 ,用英文中约定俗成的形式进行创造性翻译 ,用规范流畅的译入语文字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时千年的佛经翻译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翻译组织形式——译场合作翻译。这种立体化翻译合作方式组织严谨,分工细致,规范化的组织和科学的翻译程序极大提高并保证了古代佛经典籍的翻译质量,对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翻译项目管理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解读古代译场制度内在机制,分析阐释其现实意义,提出现代翻译合作形式改良的新思路,认为当下翻译市场急需建立以学术规范为价值指向的"译场"式翻译制度。  相似文献   

13.
「WH疑问词+テモ」的用法是从テモ的"累加条件"派生出来的。主要用法有两种:第一,表达不论在什么前提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汉语多译为"不论p,都q"。第二,即便前提条件反复发生,结果也不会改变。多用「いくらpであってもq」的形式,汉语经常译为"再怎么p,也q"。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有不少形式名词,如"こと""もの""の"等,是日语中特有的一个成分。在日语中,形式名词也称不完全名词或形式体言,是相对实质名词而言的,日语中常见的形式名词主要有有"こと""もの""の""ところ""わけ""はず""ため""とおり"等。形式名词在句中主要是起语法作用,没有或很少有独立的词汇意义。因此,在日译汉中,如何对形式名词作出恰当的处理,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侧重从形式名词的特点出发,以"こと""もの""の"为中心,针对日译汉过程中遇到的形式名词,通过实例来详细分析形式名词翻译的基本技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展开述评,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纯语言"、"理想的翻译"、"忠实原则"、"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出现在上文中关于沃尔特·本雅明的诸多翻译思想,表明其翻译理论及观点对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相比普通意义上的翻译,自译的特殊性在于译者享有更大"自由",即常常对原作有更多改写,这似乎违背了翻译"忠实性"的本质要求,因此有很多关于自译是翻译还是创作的争论。以熊式一自译小说《天桥》为研究对象,以其对中国传统风俗和文化符号的翻译为关注点,从翻译伦理角度分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自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灵活变通,不囿于文本形式的束缚,而在写作意图层面,是恪守"忠实性"原则的。  相似文献   

18.
要判断条件p是结论q的充分必要条件,或必要不充分条件,或充分不必要条件,或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除要对命题"若p则q和"若q则p"的真假进行正确判断之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方法与技巧.对初  相似文献   

19.
1990年,墨西哥举行了第一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两天进行,每天4.5小时,共有62名中学生参加。这里提供的试题译自俄罗斯《Квант》杂志92年第1期。 1.证明:如果两个不可约分数的和是整数,那么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证设两个不可约的分数为q/p和n/m,则 q/p n/m=(qm pn)/pm是整数。即pm|(qm pn)。 (1) 由p|(qm pn)知,p|qm,而(p,q)=1,∴p|m。 (2) 同理,由m|(qm pn)推得m|p。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中较棘手的问题便是修辞的翻译,文学翻译既要遵守"忠实于原文"又要结合译入语巧妙进行再创造。在这双重要求下译者到底如何处理修辞翻译的问题值得思考。从汉文学作品蒙译例句的分析中,可发现译者要结合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通过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译入语的再次加工等是实现文学作品修辞翻译再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