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义江先生析韦端己《菩萨蛮》词意,以为"词的主题是赞美江南"(见《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苏教版教参引为参考),细读殊觉不妥,思之再三,思归似是正解,今从三个方面试为探析,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一.开篇。此词开篇以"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领起,很容易使人想起白居易《忆江南》词,不妨拿来做些比较。白词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句起手,用意虽也在赞美,但在运思上却与韦词有很大的不同。白居易说江南好取的是  相似文献   

2.
自汉乐府《江南》伊始,以采莲为主题的诗词从未间断。到了唐宋时代,采莲诗词伴随着唐诗宋词的繁荣,其成就达到了至高点。文章以唐宋采莲诗为范本,浅述江南采莲特有的习俗,以及采莲诗中反映出来的采莲情结和江南采莲女对爱情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韦庄是唐末五代人,家居京兆杜陵,即今之陕西西安。他很有才华,感情丰富,又处唐朝末年,“国家不幸诗家幸”,写出了《台城》《古离别》等传世名作。他也是五代著名词家,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上承白居易、刘禹锡,下启南唐冯延巳、李煜等词家,韦庄一共写过五首《堇萨蛮》。《芏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一首塞北游子对江南的深情赞歌。  相似文献   

4.
客观景物有不同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人的情感也有色彩,或热烈,或淡泊,或悲凉。唐宋时期的诗人深入细致的观察生活,用色彩来描画客观景物的美,现实世界的美;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色彩的不同组合,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本以唐宋“悼亡”诗词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唐宋“悼亡”诗词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悼亡”现象所赖以产生的化的,心理的基础。透过“悼亡”诗词,可以窥视到唐床人们的婚姻状况,唐宋“悼亡”诗词的创作情况;唐宋“悼亡”诗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性和命运悲剧性两个方面。“悼亡”诗词的产生受到传统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6.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天气由阴转晴,初夏的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南大地,真凉快!  相似文献   

7.
唐宋诗词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女子哀怨为题材的,它们写尽了中国女子哀婉优柔的一面,展现了印刻着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的"温柔敦厚"和"怨而不怒"。这些诗词多以女性情感的哀怨为对象,最常见的两大类是闺怨和宫怨。这些往往成为唐宋诗词中最脍炙人口和最有感染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翻开厚厚的中国文学史,唐诗宋词可谓双峰并峙,以其独有的光彩熠熠生辉。它们是古老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华,那雄浑有力、婉约清秀的字里行间,让你追寻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渊源;让你感受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脉搏;让你啼听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脚步……作为一种优秀民族遗产的传承,诗词的赏析已堂而皇之地步入了高考的殿堂,严格地说,仅为应试,诗词之美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诗词的赏读期待本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隋唐燕乐大兴,文人善取乐入诗。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五代李后主衍小令《浪淘沙》,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从诗词体裁出发,将小调"浪淘沙"从杂曲歌辞、双调令词、商调慢曲三个角度加以统计、梳理,可以进一步认识"浪淘沙"在唐宋诗词史上的地位,并体味此调在不同体式下的情感色彩流变。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词,部分诗词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气象气候规律,本文就试着列举部分诗词。一、气温的年变化“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还京》)“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崔嵬”,高峻耸立的样子。“火山”,即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它虽东西绵延约100千米,最高处海拔800余米,却因南、北均有海拔1000~5000米的高山而深陷盆地之中,因此地形封闭,四季少云,日照时间长,十分炎热,夏季地面温度可…  相似文献   

11.
佚名 《初中生之友》2013,(16):32-33
唐宋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中很多句子流传千古,让我们拍案叫绝;蕴含着妙语之最,且意味无穷。最开心的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最难找的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相似文献   

12.
在唐宋诗人的笔下 ,有许多写笛音的诗词。唐代有许多边塞诗写笛声的。寄托了边疆戍卒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律《从军行》 ,全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在寂寥的边塞 ,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 ,就象亲人在呼唤 ,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 ,恰似一根导火线 ,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 ,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 ,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 ,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 ,但这景又饱含吹笛…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的亭台楼阁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密切,亭台楼阁类诗歌向我们传达了丰富的内涵,是我们了解唐宋时期社会状况与世人生活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唐宋时期的亭台楼阁诗歌分为风景之美、离愁别绪、抒情怀古三种意蕴类别进行阐述。从唐宋时期所处的大国背景下介绍了该类诗词大量出现的原因,以及建筑艺术的发展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推动其发展的原因。唐宋时期的亭台楼阁诗歌的繁盛,推动了诗歌文学的发展,丰富了诗歌文学意象类型,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先从用典的渊源来看。“典故”也称“掌故”,是故事的意思。故事也即旧事。例:“窃从长老的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史记·三王世家》)“宣帝循武帝故事。”(《汉书》)“孝文孝景,因袭掌故。”(《史记》)  相似文献   

15.
论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从雨到诗”艺术建构旅程中的符号,“雨”意象在其原型意义的基础上,经由喜雨模式、苦雨模式、雅雨模式在唐宋诗词中实现了表现模式的多样化与审美内涵的丰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16.
在唐宋诗人的笔下,有许多写笛音的诗词。唐代有许多边塞诗写笛声的。寄托了边疆戍卒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律《从军行》。全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在寂寥的边塞,传  相似文献   

17.
凡是那些千古以来仍活在人们心中的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使他们把自然万物描写得再生动,也都是人生意志的凝聚。最终都是以关照人类自身为目的的。当作家把自然和人生相对应的时候,对哲理的追求便巴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陈飞飞 《考试周刊》2013,(22):30-31
<正>意象概念的引入,使得高中阶段的诗歌学习由初中阶段的宏观体会转变为微观赏析。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表现在诗歌艺术中,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概括为:意象就是(物)象与(情)象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唐宋诗词中的意象可谓众多,其中"楼"意象更以其所承载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众多意象中最别致的一个文学意象。人教版高中课标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楼"的意象  相似文献   

19.
王强  罗永妃 《考试周刊》2013,(92):10-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还是洒脱淡泊的文化象征,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的审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梳理出唐宋诗词中的月亮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20.
阅读导航江南是中国最美好的地方之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古代诗词名家吟咏江南的名句千古传唱,保持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江南,变幻着四季轮回的绚丽色彩,寄托着中国文人的热烈企盼:春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