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译学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现代译论的影响下开启的,因此,在中国译学研究的学术语境中,中西译论比较或中西比较译学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国内译学界对中西译论的研究很重视,出了很多成果,但整体上讲,微观研究多于宏观研究,个案研究多于概述性研究,框架或论纲式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根据国内中西译论比较研究的实际情况,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对中西比较译学的框架进行了尝试性架构,提出了一个中西比较译学论纲,以期为中国当代中西译论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论纲,并服务于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西译学理论起源于宗教翻译,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实践分别为中西译学理论提供了理论思想,是其演进、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由于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具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从而使中西译论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中西译论因此有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信"或"对等"自古以来都是中西译论的核心议题,本文拟从翻译本质角度比较中西译学体系中颇有代表性的人物严复和尤金.奈达对"信"或"对等"概念的看法,旨在强调他们对翻译本质的共识,希望借此能对发展译学理论体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原来以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为图景的研究思路已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研究范式:对传统译论的解构、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及翻译研究的中西互动性构成了翻译研究的主要现状,在研究翻译研究的现代视野构建的同时,本文将对翻译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杨晓茹 《海外英语》2013,(8X):162-163
该文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产生、演进、具体内容等多方面比较中西译论的异同,并通过分析中西译论得出启示,指出我国翻译理论建设在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传统翻译研究思路的局限性越来越无法满足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要求。于是,一些有志于译学建设的学者,开始积极转变思路,使得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本文认为,在“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对传统译论的解构、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及翻译研究的中西融合性构成了翻译研究的主要现状,本文将对翻译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
传统翻译研究思路的局限性越来越无法满足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要求。于是,一些有志于译学建设的学者,开始积极转变思路,使得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本文认为,在“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对传统译论的解构、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及翻译研究的中西融合性构成了翻译研究的主要现状,本文将对翻译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宋扬 《考试周刊》2009,(16):42-43
通过对中西翻译理论的比较,我们可以分辨出双方译论在翻译过程中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长短处,知不足然后有所学,另一方面,翻译作为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相同的难题,比如翻译的标准、风格的传达、文化的障碍等。对于这些问题,中西译论中都有大量阐述,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的共同规律,从而推动翻译实践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原来以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为图景的研究思路已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研究范式:对传统译论的解构、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及翻译研究的中西互动性构成了翻译研究的主要现状,在研究翻译研究的现代视野构建的同时,本文将对翻译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论鲁迅翻译理论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对翻译问题所做的一系列精湛论述及提出的独到见解,不仅拓宽了现代译论研究的范围与视野,而且与以往译论相比对翻译理论研究又翻译实践更具实际指导意义,在中国译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的手段之一.纵观中西翻译史,可以发现,翻译更是权力扩展和巩固的工具.在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今天,我们立足中国文化,以包容为主,加以创新和发展,建立自己的译论,从而重新审视翻译的历史和实践,将翻译作为反文化霸权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张保红教授的新著《古诗英译中西翻译流派比较研究》(2018)以中西共八位译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各位译者所处历史时代的诗学与翻译诗学,深入剖析各位译者的翻译观。通过对大量译例文本内及文本外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每位译者的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的选择进行了庖丁解牛似的剖析,并据此对比分析了中西两大译者群在五大方面表现出来的典型差异。与一般的古诗英译研究相比,该书的翻译诗学及中西对比视角均显得独树一帜,而作者开创的从绘画、书法等多维艺术视角对译诗进行研究,定将引领古诗英译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曾俊敏 《考试周刊》2010,(32):36-38
"化境说"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著名翻译思想,但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译界常将其归入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忽略了该理论中具有的非传统性特质。实际上钱氏的化境说内涵十分丰富,其异于中国传统译论而与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翻译思潮会通之处所在多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不仅可厘清钱氏译论的真实内涵,重现其显著的非传统性特质,且能为未来中西译论的会通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助现代计量学工具Cite Space对15年来中国知网上以"韦努蒂"为主题的研究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国内韦努蒂研究始终围绕"保留原文语言、文化差异"的"存异"翻译策略而展开。对比以"求异"为导向、"挪用"原文"挑战文化霸权"为旨归的实际韦努蒂译学,发现由于译学观、翻译研究语境差异、"异化翻译"概念"嫁接"等原因促发了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本土化"。探究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本土化",在于突破"忠实""文本中心"局限,以"为何译"引领"如何译"促进我国译学发展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严复的“信、达、雅”与奈达的“动态对等”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中西译论,本文以此为比较的平台对中西翻译理论中各自概念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中西方翻译概念存在“类概念”与“纯概念”的基本区别,这一区别导致了中西翻译理论体系演化中“蜕变”与“替变”的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颇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翻译家,贺麟不仅在翻译理论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在翻译实践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贺麟关于可译性、译名翻译的研究包融传统译论,而他关于重译、深度翻译的研究又关照现代译论。重新发现并认识贺麟翻译思想对中国译论译史方面的重建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分析中西翻译观之“似”与“等”背后深层的原因,从而尝试比较研究中西翻译理论。经过比较分析,作者指出:中译论涵盖美学,中国人思维方式上重直觉体悟,汉语重“意”不重“形”;西译论受制于语言学,西方人思维方式上有理性和认知性的特点,西语注重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重要途径,撰写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树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了中西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撰写《英国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设想,以图丰富中国哲学典籍翻译史的研究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即翻译主体地位往往呈隐性状态。根据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视角,对比分析中西译论,阐明翻译的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辨证地看待传统翻译“忠实、对等”的标准问题,对于作者、译者、读者的主体地位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翻译学归结论是基于对传统译论和翻译研究"文化派"(即描述翻译学)的批评和反思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对"文化派"的批评和怀疑在我国译界很具代表性。《翻译学归结论》一书对"文化派"存在一些误解。本文认为,"文化派"的研究是描述研究而非规范研究,是翻译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