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安德列耶夫的小说之中,"沉默"表现为不可逾越的"墙",它笼罩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隔绝了关于真理和感情的交流,使人们陷入无边的绝望和痛苦之中。鲁迅前期的小说也借用了安德列耶夫这种"墙"的隐喻,用来表现在古老黑暗的中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如同厚墙壁一样的隔膜和冷漠。但生活在"几千年吃人的历史"与"遗忘和谎言"间,鲁迅对纯粹的语言也抱有深刻的怀疑。鲁迅难以打破笼罩在他人以及自身之上的"沉默",只能沉默地行走在荒谬的历史之上,从而衍化出对"路"这一诗学隐喻的偏爱。  相似文献   

2.
张惠玲 《甘肃教育》2009,(20):51-52
汉匈和亲的起由 公元前206年,两汉王朝建立,但由于经历长期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据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干,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而与此同时,以漠南为中心,控制北方广大区域的匈奴民族正处于冒顿单于的统治之下.非常强盛.其拥有号称“控弦乏十万骑”的强大军队,而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看来,掠夺、抢劫是比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耀的事情。因此,他们多次闯入巾原地区,大肆掠夺人畜、生活用品,这严重威胁着西汉的统治政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于鲁迅作品集《朝花夕拾》,成稿于1926年。在施教过程中,历来的教材都将其主题归纳为“通过百草园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比及一系列矛盾  相似文献   

4.
赋,在渊源上既是一种表现手法,又是一种文体样式。作为一种独立发展的文体样式,赋体以诗、骚为源头,而又在韵文与散文、咏物与抒情等形式、内容层面存在区别,是一种介于诗骚与散文之间的文体样式,且更倾向于后者。赋体有其相对清晰的发展轨迹,随着抒情功能的凸显和体物功能的衰退,赋体走向了分化。  相似文献   

5.
“乡土文学”自20世纪20年代提出之日起,就缺乏概念的内涵意蕴和外延指向的科学限定.随着左翼文学与革命形势日炽,“乡土文学”逐渐为“农村文学”所取代,政治色彩加强,审美特质减少.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农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界又涌现了“新乡土文学”、“新农村文学”的写作浪潮.因此,对各个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重新厘定和梳理,探究各个称谓的内在关联,对于探讨乡土文学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古诗词中,同一题材所表现出的主题往往不尽相同。以"昭君出塞"为例,从赞美和歌颂、同情和哀叹,以及抨击和批判皇帝等方面,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意在引领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早期的课程社会学研究集中于探讨国家是如何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对课程的控制并最终使课程成为社会控制的主要载体,但后期研究更多地转向为探讨国家在实现对课程的社会控制过程中,社会力量会自下而上地试图对这种控制进行抵制.事实上,课程的诞生既不可能是国家单向控制的过程,也不完全是社会抵制的反映,而是各种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可以说,课程社会学的研究取向实现了从控制到抵制再到博弈的流变.  相似文献   

8.
近来读书,我知道了"等待,是留给人们的一段时间的空白"。在这段时间的空白里,人们会踟蹰、焦虑、猜测、忧愁、恐惧、渴望……福楼拜《情感教育》里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频繁地拜访阿尔努夫人,往往急不可耐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埃德加·爱伦·坡对这一主题情有独钟,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这一主题。实际上,是"死亡"主题选择了坡,因为坡的短暂的一生历经了诸多亲人的早逝。坡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坡的痛苦经历造就了其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10.
从唐传奇《莺莺传》到宋金诸宫调董《西厢》、直至元杂剧王《西厢》的出现,崔莺莺的故事大约经历了五个多世纪,它不仅是文学形式从叙事体到代言体的演变过程,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进行了一次质的飞跃:从女主人公莺莺形象的流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从“物”到“人”的变迁轨迹。应该说,这个轨迹正是我国古代妇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独立人格、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离别”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非常丰富,通过对部分典型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发现“离别”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特征既具有共性,又因国别、时代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汉书》对昭君出塞事件的简单记载,给这一题材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可塑空间,以至于《后汉书》在记载这一史迹时受当时传闻与创作的影响也具有了文学性质与传奇色彩。而当昭君故事初步定型后,诗人们尽管寄予了不同的理想与情感,但各类主题的作品又几乎都流露着失意与悲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刘忠华 《现代语文》2007,(12):101-103
文学的本质是形象。文学形象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也是文学教育与鉴赏的中心。形象理论认为,文学形象由表及里,可以分为语言(包括语音文字层和语义层)、语象、具象、思想(包括意义层和内蕴层)四个层次。形象理论关于文学形象内部构成的分析,为文学作品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向,即:加强诵读,感知语音;根据语境,揣摩语义;联系生活,形成语象;联想想象,再现具象;阐释点拨,把握意义;研究思路,探求内蕴。  相似文献   

14.
自孔子提出"诗可以怨"以来,"怨"不仅成为诗歌的功能,也逐渐成为诗歌审美的标准。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诗歌时,"怨"亦成为重要的因素。本文旨在分析钟嵘"怨"的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是继承了文学传统,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沈瑜 《班主任》2008,(10):33-34
一提起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我们通常都会产生怜悯、同情的心理,在献出自己的爱心帮助他们的时候,我们会不南自主地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很少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很少思考怎样帮助他们才最合适,更不会去想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们。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施爱,我设计了一节名为“关爱他人”的主题班会课。  相似文献   

16.
王妍 《文教资料》2013,(35):7-9
在西方美学史的长河中,对于“幻象”的研究有着大量的分析与阐释.幻象,德语原词为Schein,英译中为illusion,它一直与影像、印象、假象、意象等词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力图探究这些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与幻象研究的关系,并厘清幻象研究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学术史中的发展线索与流变.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由于各种原因,误译的现象频频出现,即便是霍克斯(Hawks)这样的名家在翻译《红楼梦》时都出现了一些错误,可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高明的译者也难免有所闪失。通过一些译例来说明造成误译的原因,并基于这些原因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18.
历代昭君诗作数量颇多,大体在明清以前,主题以悲怨为主,至明清之际为之一变,由怜其远嫁转而颂其功业。对这一变化的揭示,及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有助于从历史的纵向维度更好地理解昭君诗的演变过程,认识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及诗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始渗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特别是到了小学高段,国外文学作品已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这种现象背后,却存在着一种矛盾:以我们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价值观,有时很难理解这些外来作品的主题,因此,对这些优秀国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显得比较低效。  相似文献   

20.
存在于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拥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在曹禺的剧作里,处处都流露着"生命"这一主题。他抱着一颗爱国之心,抒发对"人吃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和残酷畸形的旧社会制度的愤懑。他成功的塑造了陈白露、方达生、金八、繁漪、周朴园、鲁大海、仇虎等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他们"鬼"似的生活来影射当时社会的腐朽和肮脏不堪。他结合人物的命运向当时的统治阶级宣告:这样的社会即将崩塌,新的生命已经开始降临。曹禺通过作品发泄心中的情感,通过作品向世人呐喊:太阳可以驱走一切黑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