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参照点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它对双关也同样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认知参照点理论解释双关的认知机制是,先以显性语境(R1)为认知参照点,通达显性语用义即目标1(T1),再以T1为认知参照点(R2)通达隐性语用义,即目标2(T2)。  相似文献   

2.
很多学者认为双关语因缺少语义透明度而缺乏语义的可分析性,如果以Langaeker提出的参照点理论为基础,将双关语看作认知参照点现象,进行分析、认知,就可以揭示双关语的内部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双关语是典型焦点句,句子焦点由发话人意图决定;双关的参照点理解过程为识解者(C)以“显性”语境为认知参照点(R),在参照点领地(D)内沿着一定的心理路径通达目标(T)即“隐性”语境,完成双关语认知;并且提出,双关语的3种参照活动模式为直线式、环式及平行式参照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3.
指称转喻是一种认知上的“概念参照点”现象。人称代词间接回指不同于有定名词短语作为间接回指,在于其转喻过程属于“二度搭桥”,需要耗损更多的认知努力。但如果两个参照点之间容易建立起密切的概念关系就会减少这种耗损,在经济原则上就具有了优选性。构建一个“双核概念参照转喻模型”来整合回指识解和转喻识解两种语言现象,可以为人称代词间接回指在语篇中的释义机制提供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转喻是一种认知的模式,这种认知模式是以一个概念实体为参照点,为认知另一个在同一领域内的目标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转喻的认知往往通过凸现的部分或者邻近的部分来把握整体映射。本文探讨了转喻的认知、结构和功能,并且从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来解释转喻机制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图式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皮亚杰认为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中心图式"的概念,所谓问题中心图式是指以特定问题为中心,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而涉及的一组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6.
以体验哲学和原型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对英汉"恐惧"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首先提出英汉"恐惧"这一情感概念是在人类相同的或不同的认知体验之上演变而来,具有相同和不同的认知原型。然后对其进行了认知解读,得出:英汉情感概念"恐惧"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刻板印象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它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也有人称之为“定型现象”或“固定形象”。社会刻板印象与认知对象有着松散的联系,但与认知对象的实际情况又存在一定距离,而且这种距离常又不为人们所知,即使知道也不容易改变。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人们如何对待认知对象,认知对象又如何根据人们的态度评价自已。这些问题甚至左右着认知对象的发展和命运。妇女向来是社会偏见的重点,是社会最容易产生刻板印象的认知对象,她们往往和某些  相似文献   

8.
英汉“喜悦”的认知原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为认知框架,以原型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对英汉"喜悦"的原型进行了认知分析.英汉"喜悦"这一情感概念是在人类相同的或不同的认知体验上演变而来的,具有相同和不同的认知原型.英汉情感概念"喜悦"是以人类的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语法书里,英语动词过去时被定义为一种指称性的时态,主要用于表述以说话的时间为参照点过去发生的事情或存在的状态。然而动词的过去时态还有非过去时间用法。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英语动词的过去时态的用法,揭示动词过去时态的本质特征,即距离性,包括时间距离、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发现在"S有的是NP"句中,"有""的""是"的认知功能分别是建构参照关系、"基体-指向"概念化模式和概念间的对应关系;"S有的"指向认知目标,参照关系是这一指向的概念基体;句式的构式整合,驱动因素是S与参照点、"S有的"的指向与NP之间的对应关系;大量NP的生成是概念化主体将参照点S激活的全部认知目标概念化为同一NP和主观性双重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然而对它的研究在语言输出层面和数据分析上均尚无公论.任何语言现象都是认知现象,从认知的角度去探寻语言的心理机制,或许会给研究提供一个一致的深层次的具有共性的出发点.认知参照点对于语言和认知建构是根本的.认知参照点能力普遍存在于语言现象和各种认知活动之中,表现的是人的一种认知策略或认知模式.二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以母语为参照点,逐步靠近目标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马月海 《甘肃教育》2014,(17):62-62
正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让化学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投入较少的人力成本,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最大的发展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创设质疑情境,培养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问题情境是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任何  相似文献   

13.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一般过去时作为基本的英语时态之一,主要表述以说话的时间为参照点过去发生的事情或存在的动作。但在一些情况下,它并非表达过去时间,而是表示违反事实的假设,或说话人一种试探或礼貌的态度。文章试图运用一系列的认知原理来解释说明距离性是一般过去时的本质属性,包括时间上、现实性上和心理上的距离性,这对于将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英汉"悲伤"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得出:英汉情感概念"悲伤"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其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与认知参照活动中认知主体寻找认知参照点认识目标的过程相一致。《诗经》中蕴含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包括婚恋诗隐喻、怨刺诗隐喻、赞美诗隐喻、史诗隐喻以及祭歌隐喻等,其相应的认知参照点模型有所变化。基于认知参照点理论分析《诗经》中的概念隐喻,有利于沟通这两种认知机制,揭示《诗经》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6.
概念融合理论、认知参照点理论和自主依存理论存在不足,但它们可以互相修补,基于这种互修机制,可建立基于认知参照点和自主依存的概念整合模式,这一模式反映了人类基本的认知过程,可对语言构式做出合理解释,本文将此作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汉语动词谓语句动前名词构式为例,对相关语言现象进行解释,以期检验基于认知参照点和自主依存的概念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7.
概念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一个事体通过与其他事体的关系来理解和指称另一事体的认知过程。从话语的语用角度来看,“疾病与伤残”委婉语是以消减由疾病与伤残所带来的不适和尴尬为目的,从而实现语言表达更加含蓄、思想交流更加顺畅、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的话语策略;从话语语义构建的认知理据来考量,“疾病与伤残”委婉语则是人类概念转喻认知方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心理距离为参照点,以汉语日常会话为语料,在语用视点和语用移情及离情理论框架下,探究人称指示语的更换在交际中所起的调距作用和取得的语用效果。通过分析发现,第一人称指示语换指第二或第三人称指示语时,前者拉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话语的亲和力,后者拉近了说话人与第三方间心理距离,便于听话人感受说话人对第三方的情感和立场;第二人称指示语换指第一或第三人称指示语时,前者将听话人移位于说话人位置,两者间心理距离消失,激起情感共鸣,后者将心理距离由远拉近,强化说话人负面情绪,多为严厉批评;第三人称指示语换指第一或二人称指示语时,两者都将心理距离拉远,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弱化自我意识以增强客观性,后者通过模糊听话人身份来提高礼貌程度。  相似文献   

19.
隐喻认知是一种基于范畴化认知而利用某一概念来重塑或表达另一概念以构建新的认知域的基本认知实践和思维方式。隐喻认知的基础在于概念的模糊相似性,这是一个对抽象而模糊的经验予以概念化的模糊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的过程。论文就隐喻认知的模糊性及其认知事物的完型感知心理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心理距离"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心理认知规律,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涉及和应运到"心理距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心理距离"的规律,指导学生认识和感知这种规律,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