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是作为一种有别于君主独裁和贵族寡头统治而存在的政治方式.从字面上理解,"民主"是指"人民的权力",而更确切地说,是指"大多数人的统治".因为民主的任何一种形式,都以确保多数人的利益和政治权力为根本内容.正因为民主的本质在于多数人的统治,民主制度在于多数人对政府的绝对控制,从而也决定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生存法则"简单说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谋生术,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欲求的方法,它要求主体养成"虚伪"品格,在"存在"和"生存"两个体系之间实现"逻辑"和"功利"的无障碍转化,走最为实惠的"中间道路",变成一个失去个人面目和主体意识的"常人"。这一"生存法则"和"存在之道"的较量在大多数人身上表现为向前者倾斜的结果,说明了"物欲"分配法则对主体的有效辖制。"单位"是介于"家""国"之间的对个人主体进行收编的"容器",它以"生存法则"生产"常人",并以"常人统治"对付和消磨每个人的主体性。王小波以"单位"中王二的"存在之烦"来显示"生存"对"存在"的凌驾和挤压,并使之凭借智慧和勇气反抗"常人"统治,展开争取"属我"的、独一无二的人生之旅,实现了"存在之道"对"生存法则"的成功破解和穿越。  相似文献   

3.
大英帝国在近代外交史上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争结束后英国对中东阿拉伯诸行省的安排,既给阿拉伯人许诺,支持阿拉伯人"独立"和"统一",又给犹太人允诺,支持犹太人建立"民族之家",同时允许法国人得到叙利亚(包括黎巴嫩),与法国共同受国际联盟"委托"统治阿拉伯地区。而英国的真实意图则是如何建立自己在中东的持久控制,既不想让犹太人建国,也不想让阿拉伯地区统一,还不想让法国人过多染指。事实上犹太人、阿拉伯人看到希望却得不到实利;法国表面上与英国平起平坐,实则受到英国支配。最终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陷入失控状态,以不体面的方式收场。  相似文献   

4.
从"领"的本义和音义出发,通过其声符"令",探究政治领导的本质属性(原型)."令"有连接的语义,是天与人的连接,而"领"的本义(脖子)也有连接头(天命)与身体(大众)之功."领"的连接在深度心理学中表现为意识与无意识的连接,而这正是阿尼玛(女神)和阿尼姆斯(男神)原型所在,体现为母权统治("脖")和父权统治("项")."领"、"令"的连接意象进而表现为领导的主体性--"我",从此出发,引入马丁·布伯的"我-你"和"我-他"关系,探究"你"、"他"的语源与"脖"、"项"的对应,建立领导原型的"人称"三重结构.  相似文献   

5.
量子理论作为揭示和描述微观高速世界规律的科学体系,比起曾经统治人类思想数百年的"牛顿—笛卡儿体系",更为接近今天的社会发展状态,特别是接近作为教育和学习主体的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发展状态。以量子理论为研究基础的新教育学即"量子教育学",属于"育人型教育理论",它侧重于研究人(而不是知识)、研究人的个体(而不是群体)、研究人的质变(而不是量变)。它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发现和创造有更大、更强能量的教育形式,实现受教育者人格的飞跃和教育的超常规发展。  相似文献   

6.
"道"是天人关系中极重要的范畴.在<庄子>中,人与道的转化由心性论中的"我",人性论中的"本性"出发,辨明人当怎样法道.这可以比赋到"为政"中,从君王与百姓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出发,走向了超越政治而还原于人的途径,这也就为人的超越现实指明了更为深远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一、"治理"理论的引入"治理",英文为governance,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全球治理代表人物詹姆斯.罗西瑙(N.Rosenau)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英国学者罗茨(R.Rhodes)认为:治理概念表明"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治理理论的渊源是极端自由主义,虽然具有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目的在于品格的形成",是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 - 1903)的一句名言.它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风尘,无论对何种教育而言,其真理的光辉都显得更加灿烂. 品格,指人的"品性;品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品行是"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贯性的品性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受社会道德、生活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现个人道德面貌的表征."(《辞海(第六版)》)教育活动总是具体的,而各种具体活动归结到教育目的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品格的形成",提升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尤其是道德修养,使他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简析:《珍珠鸟》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害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全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读来让我们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  相似文献   

10.
上古的发俗,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审美感受而且也成为正统文化信息传递的载体.氏族社会的形成,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这一古老的发俗,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它显示出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人的凝重的循规蹈矩的要求,它把个人意志归纳到统治意志的范畴.作为传播正统文化的载体,使统治意志浸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一细枝末节,以期达到使人们对统治的心理认同,从根本上消除被统治者的反抗意识.这种文化现象在若干年中一直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的异化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个人与社会失去了距离,个人对社会肯定、同化,失去了反思与批判的空间.由于教育本身具有使人异化的潜能,而统治阶层又赋予教育以无可匹敌的能力,学校教育实施尽可能简便、高效地传送具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产品"的任务,"人"消失在社会中,"人的异化"加强.教育应该努力在"人的控制"与"人的解放"中寻求平衡点,培养一个自然的、对生命本真充满期待的具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12.
说说博客     
每天都听人在说博客,究竟什么是博客呀?什么是博客Blog全名为Weblog,意思是"网络日志",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自由个性"的理解首先是一种真正的"个人的独立性",这种"个人的独立性"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基础之上的独立性;"自由个性"还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和"个人的独立性"基础之上的"个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个性"更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基础之上的"每一个个人"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生存状态。"自由个性"这一内涵表明了追求"每一个个人"的个性独立、自由及解放优先性与真正意义上社会平等和谐的统一是马克思学说的真正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4.
<正>博客源于blog,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从一般意义上讲,博客是一个名词,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的日记,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现在所说的博客是特指一类人,这类人习惯于在网上写日记,当然也可以转载人家的  相似文献   

15.
徐文武教授在2007年就写了《熊家冢楚墓墓主蠡测》一文,认为熊家冢楚墓的墓主可能是楚昭王熊珍。但根据考古资料,熊家冢楚墓的相对年代为战国早期到楚怀王时期,加之文献记载楚昭王统治后期的都城在远离熊家冢楚墓的"鄀",故楚昭王是熊家冢楚墓墓主的可能性不大;根据楚惠王在位时的政绩、个人德行以及当时的人殉情况可知,熊家冢楚墓墓主最有可能是楚惠王。  相似文献   

16.
[阅读提示] 理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人的理想可以很大,大到想当总统、宇航员;_个人的理想也可以很小,小到"做一名大巴车司机",小到"有工做",小到只是为了一本喜欢的书而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博客?     
什么是博客? WEBLOG是WEB LOG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BLOGGER(博客) 则是写BLOG的人。具体说来,博客(BLOGGER) 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的辅导员"命题是适应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学转向背景中提出的,高校辅导员主体性相关研究为其提供了理论视角。辅导员应该是"完整的人"、"职业化、专业化的人"、"具体个人"、"关系中自主转化的人"。辅导员作为"完整的人"是一种"生命性存在",作为"职业化、专业化的人"是一种"目的性存在",作为"具体个人"是一种"生成性存在",作为"关系中自主转化的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作品是"细节的"是"个人的"。对个人情感的探索,对男欢女爱的细述,是她作品中最直白、最重要的主题。其特色有四:其一,婚姻仅仅是女性的"卖身契约",情感反而退居其次;其二,张爱玲笔下的情爱多是在人性变态与扭曲中表现的;其三,情爱主题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嬗变,充满了现代化气息;其四,情欲在婚姻中得不到满足,溢出婚姻外的情欲才是张爱玲关注的所在。  相似文献   

20.
博爱与仁爱     
博爱与仁爱虽同说爱人,但爱的来源不同:一为上帝,一为人的生命;一为外在权威的要求,一为内心真情的流露.其次,爱的目的不同:一为个人的得救,一为由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感受;一貌似"博"而实"私",一貌似"私"而实"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