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通过主人公杰基尔与海德的"共生体"形象完成了对"何为人"的探究,即善恶一体,共同构成"人"的存在。杰基尔博士身上体现出了斯芬克斯因子以及因子间的抗衡,从斯芬克斯因子的角度解读《化身博士》可以理解为"人性"与"兽性"之争,代表"善"的杰基尔不断与代表"恶"的海德为支配问题而斗争。小说表达了"人性战胜兽性"的主题,并揭示出小说背后关于善恶一体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将当代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的代表作品《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置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伦理现场之中,考察当时的社会与文化如何成为伦理混乱的滋生地,导致男女主人公乔治和玛莎的斯芬克斯因子失衡;进而分析男女主人公在斯芬克斯因子重归平衡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生子"与"弑子"两次伦理选择,前者符合伦理却使他们在伦理失衡中越陷越深,后者原为伦理禁忌却使他们重归伦理自觉。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构建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妖魔世界。作者在塑造这些妖魔形象时,将人性、物性与神性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处处体现了“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妖魔的人性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追求长生不老;其次是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再次是具有人的普遍的弱点;第四是具有凶残、狠毒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扬·马特尔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刻画了极端条件下派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斗争过程,其中派的斯芬克斯因子表现出显著的灵肉背离的特征,而派的兽性因子被刻画成一头凶猛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它在救生艇的出现、与派的对峙、被派驯服以及最终隐藏于山林的过程暗示了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与理性意志的斗争过程.斯芬克斯因子实为理解这部作品的核心,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应用于当代优秀小说的批评扩展了该理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世本《西游记》从四个层次上分别呈现了"吃神",即妖魔对唐僧肉与灵丹妙药的觊觎与贪恋;"神吃",即仙家享受百姓的祭祀供奉;"吃人",即妖魔的以吃人为生的邪恶性与恐怖性;"人吃",群众在除妖之后的请吃,以及作为特殊个案猪八戒的贪吃。通过对不同维度"吃"的释义,"吃"的概念在小说中的特殊意味可以被揭示出来;同时,在哲学评判的基础上,尝试着对中国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与机制作一个反思。  相似文献   

6.
幻魔     
玄异、离奇、缠绵、浪漫。新派实力写手于雷先生,继他的《魔道传》之后,专门为本刊撰写了长篇奇幻小说《幻魔》。长篇巨制,精心打造。故事更精彩,想象更奇特。精品连载,灵性奇幻……一场跨越时空,充斥着剑术魔法,展现人妖魔神之间爱恨情仇的动人故事就此波澜壮阔地展开……  相似文献   

7.
乔治.爱略特突破了妖魔化或理想化的模式,重塑了吉普赛人形象。在她笔下,吉普赛人不再是神秘莫测、不食人间烟火的邪恶妖魔或高贵原始人,而是一群在苦难和迫害中仍然乐观生活、可敬可亲的普通人。这种重塑源自爱略特的人本主义宗教道德观。  相似文献   

8.
乔治.爱略特突破了妖魔化或理想化的模式,重塑了吉普赛人形象。在她笔下,吉普赛人不再是神秘莫测、不食人间烟火的邪恶妖魔或高贵原始人,而是一群在苦难和迫害中仍然乐观生活、可敬可亲的普通人。这种重塑源自爱略特的人本主义宗教道德观。  相似文献   

9.
《化身博士》中亨利·杰基尔生活在封闭、黑暗、家庭伦理结构缺失的环境下,这样的伦理环境,加上其自身斯芬克斯因子的作用,促使其伦理意识及伦理身份选择发生巨大变化,纠结在选择自律的高贵身份还是自由的魔鬼之间,最终以生命的终结获得救赎。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分析小说中伦理环境及杰基尔的伦理意识与伦理身份的选择,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小说,获得更多的伦理启迪。  相似文献   

10.
在虚幻的东方国度中,在无穷的神仙故事里,善良与邪恶的征战永不停止。为情所困、为情而死的苦海众生,将生生世世沉沦在无法逃脱的轮回中。处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究竟要如何看待未来呢?是该盲目地终老一生?还是心存怨恨地埋怨宿命?或者满怀希望地祈求上天呢?  相似文献   

11.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三部小说《群山回唱》以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所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为主线,讲述了与其关联的家庭纽带中各个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三个阿富汗男性人物斯芬克斯因子失衡的原因,以此来诠释他们如何摆脱各自所面临的抛弃亲人的道德困境,重建亲人间相互关爱的家庭伦理意识,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2.
《复活》描写了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精神觉醒。聂赫留朵夫是斯芬克斯因子矛盾共同体,通过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激烈的斗争与冲突,使他的人生历经了人性因子主导、兽性因子掌控、人性的觉醒三个不同阶段,最终凭借人性高级因子对兽性低级因子的控制,使人性占据主导,获取人性觉醒的最终胜利,他的觉醒也对现代人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魔鬼与上帝》中,萨特通过格茨完全作恶和完全向善的行动的失败,表明了人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组成,这两种因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任何试图把二者完全分离开来的努力终将只是徒劳。只有人性因子所体现的理性意志能够约束和引导兽性因子所体现的自由意志,人才能成为有理性意识的人。与此同时,萨特也通过海因里希在教会和穷人之间做出选择时遭遇的伦理两难,揭示了人生总会面临种种无法避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是艾丽斯·沃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一生因陷入白人地主压迫的伦理困境,选择抛妻弃子逃往北方;第二生中他受斯芬克斯因子的影响对白人使用暴力,促使其伦理意识觉醒;最后在第三生中,他学会了爱人爱己并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本文对科普兰经历的三次生命及其分别陷入的伦理困境、做出的伦理选择、体现的伦理意识进行全面剖析,展现出他第一生的无能为力,选择逃离到第二生的伦理意识初步觉醒,再到第三生的自我救赎,揭示了文学作品中道德榜样的发展历程及其体现的道德教诲。  相似文献   

15.
邪恶的火焰 从心灵的地狱点燃 一簇簇,灼痛了中国的春天 和一座伟大的广场 是愚昧和自私的火蛇 伴辛辣的汽油挥发蜿蜒 使母爱转化为残忍 让亲情幻灭成冷淡 花季雨季的美丽少女 从灵魂到躯体 浇满刺鼻的谎言和欺骗 被一个小丑和鼓舌的骗子 在光天化日下生生摧残 从此之后琵琶弦断 自此之后泪眼望穿 折迭纸鹤的手指如枯枝 再也不听使唤 飘扬的秀发 变作一块散落的焦炭 欢乐不再笑语不再 目光与春光就此绝缘 邪恶的地狱之火  相似文献   

16.
故事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饱受战火灼烧的英伦本土,4个伦敦城里的孩子,无奈之下离开城里的学校,被父母送到郊区的一所大房子里躲避战争。房子的主人是个古怪的老教授,一切奇异的故事都从他那空旷的大房子里那大大的衣橱开始……孩子们由此进入一个纳尼亚魔幻王国,并在王国统治者雄狮的指引下与女巫展开了正义与邪恶之战……《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英国@C.S刘易斯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的《西游记》,因其众多纷繁的妖魔而被鲁迅定义为“神魔小说”。作者在一个亦真亦幻的神话世界中,为我们展示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妖魔形象,他们或是自然生长而成,或是天上下凡者,甚至还有与神佛有亲属关系者,种类繁多,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8.
<正>《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神佛与妖魔,共同构成了小说中的人物系统。这里,我想就妖魔这个子系统作些爬梳剔抉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探寻他们的来源、性质和结局,考察他们与神佛(主要是唐僧师徒)的关系,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系统质,在整个系统中起着什么作用,以期进一步正确认识整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伍迪·艾伦的《中央公园西路》对美国社会存在的婚姻道德矛盾和冲突作了充分的展示,具有一定的伦理内涵和伦理价值。剧中卡萝尔的伦理身份困惑及萨姆的婚外情,揭示出人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体现出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冲突。笔者对《中央公园西路》中卡萝尔、萨姆等人物的婚恋行为和抉择进行了剖析,指出戏剧中人物因欲而起的婚外情来源于自身自由意志的恣肆与伦理意识的缺失。并通过对美国六七十年代伦理环境的呈现,说明了伦理环境对人们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伦理禁忌对于维护社会、家庭和婚姻秩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古盎格鲁-撒克逊史诗《贝奥武甫》为世人所熟悉,故事中,格兰道尔之母的形象通常是负面的、妖魔化的,被称为"妖母"。事实上,史诗原文的作者除了在态度上对格兰道尔表达了不满,并未明确地以妖魔之名称谓格兰道尔的母亲。认为她是魔怪的研究一般会从追踪他们母子的"该隐"后代身份、类比北欧民间传统叙事中的妖魔女性、与男性英雄主义对应的精神隐喻等方面来入手。但是,他们的该隐后代之说不是可靠叙事,而是受基督教思想渗透影响下的改写。传统叙事的人物类比同样是文学的春秋笔法,需要在当时的历史时代价值观下加以甄别与判断,对比男性英雄主义的隐喻是男性霸权的政治化体现。在朱迪斯·巴特勒的后女性主义性别与身份理论观点下,格兰道尔之母并非超自然妖魔,而是一名女武士的身份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