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9,(5):19-22
对"和谐"的崇尚和追求,不独为儒道释文化所倡导,而是包括草原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文化的一种共同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草原文化的和谐内涵体现为一种"大和",具体可从三个方面予以阐释:人与天的和谐;人与地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是文化自信的实现基础。文化认同的主体是"人",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必然是"人"在文化交融的文化生态系统中,积极主动探寻和权衡价值差异并选择性投入精力、情感和时间,形成个体文化内在价值"自觉",从而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赓续民族文化符号,坚守民族身份,牢固民族凝聚力,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文化认同,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正>"文化兴,则国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代中国人必须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心理,理应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中华文化自觉自信意识培育可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其中,教师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经典的土壤里快意生长,是重要教育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世纪.文化的复兴需要文化大师、旗手,张岱年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张岱年先生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师"作用,可用八个字来概括:"立志"、"争鸣"、"发现"、"发明",即立志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振兴,争鸣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和前景,发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内涵,发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语,"齐贤",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更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为齐贤学校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责无旁贷。我校以"见贤思齐"为校训,大力弘扬"贤"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近几年来,我校以培育"贤"文化为切入点,以全校师生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积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6,(6):41-44
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就有文化建设的担当精神,以春秋为著。当时提出"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就是要进行文化建设。当时实施的太子教育也就是要未来的君王学习文化建设诸个方面以实现文化传承。春秋时期,士大夫也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任,如子产之类;而所谓"君子九能可以为大夫",这"九能"也就是从事文化建设的才能;又有"三不朽"之说,士大夫以"立言",即从事文化建设而"不朽"。春秋时期庶人也有参与文化建设的实践,如"重人"对"山有朽壤而崩"提出文化建设的建议,以及曹刿以文化建设"问何以战"。这种文化建设的担当精神也正是习总书记所讲: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之一,其当代价值,即要以此种精神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一书中,提出两种文化类型: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提出了"乐感文化"这个称谓.李泽厚在对<论语>进行解读时提出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乐感文化",如: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这些都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半个世纪以前,英国哲学家罗素谈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他说:"中国人似乎是富于理性的快乐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如何承担其责任与使命,进而体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每个教育人应该深入思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在于坚持"四个自信",而其中最为根本的则是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了支持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基本、深沉且持久的力量,就不会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文化自信必须根植于深层的文化认同,而这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智慧结晶,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义务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主题。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条学习线索:一条线索是"弘扬中华文化",其中包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两个维度;另一条线索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其中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两个维度。如何实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融合?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古村落文化也有地方性特点·具有深层的教育价值,是一类重要的地方课程资源.对古村落文化进行地方课程的开发应兼顾上位文化的意志和"地方人"的需要,秉持"双重眼界",运用田野工作、深度描写和理论思辨等方法,彰显实践性课程的品格,完成从古村落文化通及民族主流文化、再回到古村落地方问题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地方课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依据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关于"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的有关论述,提出了"构建老年大学和谐文化是老年大学科学发展的关键"的中心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用和谐环境文化实施"服务育人",实现老年大学"人与环境"的和谐;用和谐精神文化实施"教学育人",实现老年大学"人与社会"的和谐;用和谐制度文化实施"管理育人",实现老年大学"人与人"的和谐等等老年大学和谐文化"育人"的运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着"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思考,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人",跃龙中学将办学追求定位为:传承"龙文化",弘扬"龙精神",培养"龙传人"。以"龙文化"校园浸润人,以"龙精神"课堂振奋人,以"龙传人"校本课程培育人。  相似文献   

14.
日本平安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前期仍盛行"唐风文化",中后期"国风文化"得到推崇与发展。在"国风文化"发展时期,日本并非完全摒弃"唐风文化",纯粹地发展"国风文化",而是在吸收与消化"唐风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日本人审美意识及符合日本人需求的"国风文化"。  相似文献   

15.
<正>一、关于第一、第二、第三单元的修改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第二目"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活动框中"嫦娥二号"的材料和图片,更换为"嫦娥三号"的材料和图片。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聚焦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有两处修改。一是把正文最后一段前半句"面对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修改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二是材料一中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天然构成,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探索其开发策略,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先生就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旗帜鲜明地反对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和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文化热"中,他进一步阐释了"文化综合创新论",其核心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创建一个综合中西文化之长的新的文化体系。"文化综合创新论",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文化思潮,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8.
蒯大申 《中文自修》2012,(Z1):114-115
文化强国建设特别需要一个与此伟大目标相匹配的制度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期战略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将迈向一个新阶段。所谓"文化强国",主要不是体现在物质因素上,而是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文化软实力来自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如今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自豪感。阅读经典,是对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浸润的最佳途径,也是培育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肥沃"土壤"。一、阅读"教材经典",激发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党中央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是党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具体表现为: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