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它采用朴实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富有张力的写作表现力来展示大师心中的夹竹桃。物我相融,托物言志,是这类文本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语言来感悟季先生的人文情怀,领会他"物我相融"的写作情操。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处于高(?)入、低产出的现状,效率不高,为人所诟病。如何改变?惟有创新教法。一、开放写作内容,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常的作文课都是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来安排写作内容。教材作为通用的内容设计,而使用教材的学生又处于不同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差异非常大,显然在不同的学生及学生群体上适应性就有不足,因此不能把它奉为金科玉律。此外,教材的编排体例多从文本出发进行作文教学构建,而从文本出发的作文教学往往运用文章文本写作教学的许多经验,但文本知识要转化成写作能力却是非常困难的,久而久之,学生会有这样的疑惑:我学了这么多,但依然不会写作文,而且越来越头痛写作文。开放写作内容,就是要打破学生写作的对象由教师一统、教材一统的格局,突出学生  相似文献   

3.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写景抒情散文,这类课文主要是通过对所见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景是情的依托,情是景的灵魂,抒发情感是作者写作这类课文的主要目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情感,对情感的把握缺乏厚度。围绕这个问题,我们以人教版三上第六单元精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子,组织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这类课文的情感:一、读文寻景,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1.文因情而生,故语文教学要抓住"情"字,引导学生于"情"的体悟中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2.语文是用来读的,学习诗歌则更要读,于读中想景,读中悟情,读中享受语文。3.抓准读与写的契合点,于写作中加深文本理解,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5.
正一、合理解读文本1.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要想成功解读文本,就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是写作背景,否则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例如五下《月光启蒙》一课,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想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拓展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未删节的原文时,很容易出现情感偏离,尤其是教  相似文献   

6.
长久以来,作文教学与文本教学似乎是两条平行线,老死不相往来。教师对文本资源的利用也大多停留在对课文的改写、续写上,而且这类改写、续写往往因为缺少阅读教学必要的铺垫,造成学生笔下的文字或干瘪枯燥,或天马行空,很不理想。学生也对这种习以为常的写作练习眉头紧锁,叫苦连天。我认为这种现状无疑是对文本资源的莫大浪费,事实上教材里的很多选文都可以直接用来指导我们进行写作的训练。如何使文本资源成为写作教学的再生点,让写作在文本教学中起舞,下面笔者就该问题结合  相似文献   

7.
现代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必须把握住文本里描述的"景",通过"景"传达给学生一种特别的"情"。学生通过认知不同的"情"来理解文本蕴含的"情",从而产生共振与共鸣。本文以现行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中几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为例,从"细品文本,情感共鸣""情境感染,融情入境"和"以情引情,情感共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李荷 《考试周刊》2015,(44):103-104
基于文本阅读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以文本分析为视角,探讨如何在阅读中发掘写作素材,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建立自己的语料库,关注语言积累,丰富写作储备。作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使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文本材料鼓励学生构建写作语料库,并利用话题有针对性地、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阅读和写作同时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点,以达到读写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10.
理解、诵读、品析文本之言,领悟文本之旨和作者之意是文本教学对话的重要方面,学生感受、体验、领悟,进而接受文本主旨,实现得意与得言的统一。但是文本对话的最大价值是主体间交互,是超越文本言意共生。如果说,“作者写作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那么,教学文本对话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中满眼皆"景"。怎样引领小学三年级学生"写景"跃入新视野?这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值待认真商榷的问题。本文作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文本语境",聚集生活,巧创"奇、新、异、特"的"写景"情境,为快速提高学生"写景"技巧而铺垫坦途。  相似文献   

12.
钟远清 《教学随笔》2015,(2):108-109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解决学生一上写作课就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我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第一,积累,从生活中、文本中积累丰富素材,使之成为写作之"源";第二,感悟,对生活有感悟,才能融入自我,抒发真情;第三,创新,才能激活思维,文章才有个性,写作能力才会发展。这样,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又激起了真情,激活了文思,就激发了写作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陈再益 《教师》2013,(16):71-71
高三语文复习,特别是对阅读与写作专题的复习,内容繁多,如何化繁为简,提高效率,值得探究。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把阅读与写作统筹,有事半功倍之效。就此,谈谈肤浅认识,敬请专家指正。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应相辅相成在单一的写作教学中,我们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写什么"和"怎么写"。而在单一的阅读教学中,也应解决文本"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两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阅读与写作统  相似文献   

14.
《野景偶拾》是一篇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咏物散文。这类散文,常常要求作者不断变换立足点,从不同视觉角度,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并借助景物描绘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对这类散文的教学,我主张抓“体”务“景”,一课一得。所谓“抓体”,即抓文体的特点;“务景”,即致力于景物描写的教学。只有抓住文体特点,致力于景物描写的教学,才有可能突出重点,让学生学有所得。为了做到抓“体”务“景”,在教学中,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相似文献   

15.
正一、关于"主线解读"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何谓"路"?一是文章表现在文字上的文路,即文章的脉络,它统领全文内容,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的一个切入点;二是作品内在的情路,这是走进作者心灵的一条路径。文本的文路是作者写作时,体现在文字上的主要线索,一般有比较明显的词语特征。文本的文路线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关键词为文本的主线。关键词之  相似文献   

16.
<正>散文教学常囿于文本,文"散"教亦"散","六经注我"头绪芜杂,教师教得累,学生也把握不住要领。那么散文教学过程本身有没有一个"线索",能够牵动整个课堂,引导学生寻得散文赏析的规律达到"我注六经"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笔者对本文教学先从赏析语句入手,关注"重复性描写",再提炼核心内容(三笑),又由此寻找与之呼应的内容(三叹),顺之探究作者心路历程(三悟)。从  相似文献   

17.
正《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极其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无比的热爱之情。文章所写的景美,蕴含的情美,文字写作上更美,是一篇值得引领学生欣赏、玩味的好文章。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真切切感悟美,并从语言文字学习运用上习得、受益,实现从"学阅读"到"学作文"的华美转身呢?我思索着,尝试着,体验着。  相似文献   

18.
写景类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每个年段均有编排.这类文章文质兼美,描摹细致,情思饱满,想象丰富.学习这类文章,应当引领学生立足文本,在反复诵读、品味中感受美的景、美的情,感悟作者借助文字所表达出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从而深入作者内心的情怀,到达作者精神的彼岸.下面以苏教版《黄山奇松》为例,谈谈写景类文章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31):23-24
<正>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理解夹竹桃最值得作者留恋和回忆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文本提供的具体语言材料,感悟夹竹桃花期之长的韧性可贵,启发想象,体会月下幻想之妙,感受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教学重点: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品悟对比衬托的表达效果;品读幻想之妙,揣摩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20.
正有一类文本的写作,是专门用来传达情感的,我们把这类文本通称为"传情文本"。例如,抒情诗、小说、戏剧剧本以及以"传情"为主的记叙文(包括抒情散文、部分通讯和报告文学等)等,这类文本的主要目的就是传达、传递情感,以此来感染读者、打动读者、熏陶读者,使读者在情感、情绪上,在精神品质上发生变化。所以这类文本的写作,其核心就在于如何把"情感"传达得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