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哲学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言简意深,洋溢着一股浓浓的诗意;吟诵之,函咏之,内心不但充满着崇敬、高尚与豁然开朗之感,而且沸腾着亲切、自豪与活力无穷之情。语文是充满诗意的,做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语文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散发诗意的语文世界里。语文教师的诗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他一生经历简单,功业未显,短暂做过几任小官后便归隐终老,但身后名声却与日俱增,最终成为后世士人十分敬仰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归属,个中因缘值得细加玩味。一、贵族中的贵族贵族一词于今而言似显奢侈。即如陶渊明那个时代,很多贵族也不过徒有其表而无精神实质,而陶渊明却在每个毛孔乃至骨髓里都渗透着高贵的气息。他虽非出身于世族大家,但综观其生活选择、个性气质、  相似文献   

5.
虽然陶渊明深受魏晋时期玄学的影响而梭罗继承美国超验主义的衣钵,但是他们在扬精神生活抑物质生活层面持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崇尚自然并回归自然是保全并防止人的异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曾躬耕陇亩的文人代表,陶渊明和梭罗都主张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求一种独立的精神境界。东方的哲学思想是陶渊明和梭罗能够在精神上相契合,并在东西方不同的国度和时代中践行抱朴守真诗学的思想基础。他们的诗学思想体现在审美取向上有所不同。梭罗的远离尘世的生活使他与浮华世事、流行社会保留一段距离,并用文字构筑另一种世界,从而保证生活的真正自若。自然在陶诗中,较之梭罗笔下更多一层含义,既是外在的自然环境,也是宇宙万物内在的本然状态,更是一种宗教信仰乃至理想生命形式的象征。但他们的文字都缓解了现实的紧张,带来了心灵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曾躬耕陇亩的文人代表,陶渊明和梭罗都主张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求一种独立的精神境界。“诗可以兴”是他们共有的诗学基础,不过梭罗在体验自然后又重新回归尘世,成为有内在精神思想脉络和政治承担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逐渐呈现的是“诗可以群”:而陶渊明在认清世人追名逐利的本性无可更改后,他逃离尘世去追求精神上的“洁癖”,他的笔下渐呈“诗可以怨”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9.
该文以萧统评陶最为动人的"文如其人"所指引的以文观人为主要考察途径,结合陶渊明独特的人生经历,认为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及其主导人生实践是将静穆作为其栖居方式,而其静穆人生主要体现为在哲思与诗意中栖居,该文从自然顺化与玄心洞见、平淡冲和与深情和谐四个方面对此分别做了具体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中国一千六百年前久负盛名的归隐诗人,亨利·大卫·梭罗则是美国十八世纪超验主义思想代表作家、哲学家。二人虽不同国别,生逢不同时代,但都以隐逸而被誉为千古名士。二人都钟情自然,归隐世外,又有着相似的生活观,价值观和自然观,这就激发了对二者作品的比较文学批评。该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陶渊明与梭罗在自然观上的共通点:对自然的热爱,对归隐的理解,以及自我实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其祖辈、父辈都曾在朝中为官,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陶渊明很小的时候就喜爱读  相似文献   

12.
墨子、陶渊明、曹雪芹三人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无一例外的与乌托邦心态结下了不解之缘.墨子大公无私的"兼爱"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一脉相传,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即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它们的兴衰、浮沉,正是其由建构到存在到幻灭的"生命"历程.而这种"生命"历程在乌托邦心态的主宰下,有喜有悲,喜的是曾经的存在和建构而显现出的灿烂与辉煌,悲的是转瞬的消逝与凄凉而带来的无法抗拒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3.
墨子、陶渊明、曹雪芹三人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无一例外的与乌托邦心态结下了不解之缘。墨子大公无私的“兼爱”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一脉相传,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即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它们的兴衰、浮沉,正是其由建构到存在到幻灭的“生命”历程。而这种“生命”历程在乌托邦心态的主宰下,有喜有悲,喜的是曾经的存在和建构而显现出的灿烂与辉煌,悲的是转瞬的消逝与凄凉而带来的无法抗拒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4.
吴进珍 《英语辅导》2010,(3):222-224
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作家梭罗(1817—1862)与东晋时期的陶渊明(365--427)生活时代不同、国度迥异,但在文学思想上,尤其是在自然观上却惊人地相似。本文在对两者文学思想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共性所在,并进一步探讨其共性存在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读写月报》2023,(34):9-11
<正>【阅读导引】内蒙古有着丰富的地貌——草原、森林、农田、戈壁、沙漠、高山、湖泊,并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区域,接壤八个省区和俄罗斯、蒙古两个国家。内蒙古的苍茫辽阔让作者常常生出哀愁,这哀愁是对生命的爱与眷恋,是对我们应该如何度过一生才能不辜负生命的思考。也是一个严肃的写作者,对如何书写我们诗意栖居的自然生出的沉思。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田园诗确实具有一种和平、宁静、恬淡、幽美的风格 ,如《饮酒》、《时运》等篇。读着这些诗句 ,一幅幅宁静幽美的农村图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诗人在全力表现着大自然的美 ,他用自己摆脱黑暗官场后那种欣喜若狂的激情拥抱着本来就有秀丽、幽美一面的自然景物。读过这些优美的田园诗的人 ,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之交的时代 ,当时社会极端黑暗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 ,农村中的现实生活是极其残酷的 ,那么 ,在陶渊明的笔下为什么竟会出现如此宁静美丽的画面呢 ?的确 ,在陶渊明四十余首田园诗中 ,尽管也有…  相似文献   

17.
孙 :鲁老师 ,您好 !您以前致力于文艺心理学的研究 ,现在又率先创建生态文艺学这一前沿学科 ,在国内文艺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读了您的一些文章 ,我发现您提出的一些新理论见解对我们中学语文的情感教育有很强的指导性。今天我代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对您作的这个专访 ,正是想请您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鲁 :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 ,借《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谈谈生态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孙 :您长期从事“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曾先后开设“文学概论”、“文学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史”、“文学言语学”…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个性化手法展示了田园生活的心态,通过诗歌描绘的原生态田园风光给人们带来了田园诗歌的崭新的艺术境界,自然、朴素的审美追求使得充满诗情画意的陶诗在内容上呈现出质性的自然和情韵的真淳,在形式上表现出语言的古朴典雅和画面的清新别致.  相似文献   

19.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后现代”的美学特质。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它或者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或者是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而文学艺术就其本源而言却同人的现实处境和灵魂归宿息息相关。这种对于“诗意”表现的艺术起源论观点,正是解决“审美泛化”问题的一剂良药,正因其如此,决定我们所关注的“日常生活的审美”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感官上,而应具有更深层的“意境型”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开宗立派,主要缘于其山水诗在情景关系上对前代的超越。他的笔锋,将山水诗境推向“情景相谐、理意俱融”的和谐境界。他对自然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形成了一种玲珑淡泊的清雅诗境。此种境界也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的一种外化,是其寻找生活本真、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