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应开展学情分析,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望,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的心理变化。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根据学习意义进行深度教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二、如何实现语文学习指导要研究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指导”,涉及的问题很多,其根源是从引导学生乐于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出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学情,研究学习方法,即切实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力因素等实际,并根据学情制定和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语文活动式教学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试从“学情分析”的视角探究语文活动式教学实践,以沪教版语文教材《雁》一课为例,基于学情分析、学情设计、学情实施三个层面,重构高效的课堂。课前进行学情分析,得出学情分析的结果;在学情分析基础上设计语文教学活动的“点”(目标)、“策”(策略)、“法”(方法)、“评”(评价);最后从学情实施层面评估学生学习的效果。活动式教学中的学情分析,不再是教案的附属品,它打开一扇了解学生需求的大门,与教学系统中诸多要素互相影响,多向促进。  相似文献   

4.
简约实用语文备课,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创造良好条件。教师潜心研读教材、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情、对教法学法展开优化整合,都可以极大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有效彰显语文教学价值。理解、判断和表达属于语文的核心价值,教师从不同视角展开备课设计,符合语文教学的属性要求。  相似文献   

5.
冯齐林 《今日教育》2013,(10):66-67
研究学隋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确保顺利实施教师“少教”和有效地促进学生“多学”的重要前提。为了研究语文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的现状,我选取了从1999年到2012年语文教育类五大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提到“学情”的文章,共185个样本。研究发现,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的学情分析与实际的课堂教学之间体现的学情状况并不一致。所分析的学情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依据“学情”预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  相似文献   

6.
张洁华 《甘肃教育》2009,(20):16-16
一、深入了解学情 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函数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学生的学情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渊整等都必须随着学情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闪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因素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学生立场就是学生的需求,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还包括教育实践对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问题是实现课堂构建的关键,目前在课堂问题设计中,笔者尝试从学生立场出发,对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问题有效设计提出几点建议。一、基于实际学情,设计教学问题学情是小学语文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论是基于语文知识积累,还  相似文献   

8.
向守万 《学子》2012,(2):48-48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一篇课文一课时是往往上不完的,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划分为几课时来教学。有效进行课时划分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从学生学情入手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最终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全面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学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解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有效提升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水平,我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了调查。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关注不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学情作为确定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只有25%的教师将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有33.3%的教师将学生的学情作为处理课后练习的依据,有42.7%的教师将学生的学情作为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的依据。可见,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本就没能关注学生的学情,就是少数关注学生学情的教师也主要是依靠"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来实现,而这些基本是属于后置性的,只有5.2%的教师能通过"课前预习检查"和"课前访谈"来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样,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的学情展开有效教学,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及教学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在此着重讨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因素 1.教学目标设计得不够准确,对学情不够了解,把握不了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异步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根据学情设计异步教学指导方案。明了学情指的是,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并指示了方法后,接着就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看书自学、写笔记、做作业的情况,并根据学情实事求是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个体学习不同,学情当然也不同,同时学情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因而虽然预先有目的、有计划,但根据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况,教师应有应变能力,随时调节课堂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拉毛加 《考试周刊》2013,(64):143+53
学情分析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专业技能,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前提。本文从学情分析的基本内涵分析出发,阐述学情分析的意义与价值,对当前学情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3.
面对借班上课,学情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在设计教案时,通过预测分析学情;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学生表现分析学情;在教学结束时,通过总结回顾分析学情。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出发点,能够使语文教学更高效。  相似文献   

14.
学情分析是教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正逐渐内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时不少教师不但有了学情分析的意识,还尝试着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学情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要提高教学效益,教师既要分析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同时也需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已有知识与经验,创造性运用教材,优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还需注意课堂小结,以深化认知,巩固知识. 一、分析教材与学情,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教材分析,教师可把握本课知识在教材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从而更有针对性、更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而学情分析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前提,若缺乏学情分析,再好的教学目标都如空中楼阁.当教师真正分析学情时,他们才可以理解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已有知识与经验,从而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则需注意分析教材与学情,优化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冯春芳 《成才之路》2013,(12):45-45
语文教学是学校的基础学科,然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学生没兴趣学,教师不知如何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情的分析深入细致,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专业为本,才能真正做到联系学情搞好语文教学。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体育运动学校,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对本市10所初中的语文教学进行了调研。其间查阅了50多位语文教师的备课笔记,听了20多位语文教师的课。结果发现,一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学情的分析,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突出的问题:在他们的教案中很不注重研究学生,没有学情分析,没有学生的活动设计,有的只是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步骤的安排;他们的课堂上,很少能见到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即使有,也明显具有随意性。所以,他们的课堂教学,最多只是使学生记住了…  相似文献   

18.
要解决现今阅读教学的低效问题,就必须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学情视角,使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从割裂状态走向相互融合。通过《故乡》一课的教学案例,从课前、课中、课后来聚焦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的学情,阐述基于学情视角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循环圈的构建,旨在为语文教师提升阅读教学效益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指,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情、具体的目标编制、教学内容及策略分析选择的能力。目前,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存在学情分析能力弱、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编制能力不足、教学策略制定不完善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学校应规范监督管理制度,社会参与建设中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平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桑猛 《现代语文》2013,(10):92-93
课堂提问是教师为了解学生具体学情,根据教材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的一种教学方法,对突出教学重难点、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有良好作用。如何精心设置课堂问题来提高课堂效果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热点话题。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过于复杂就是太过僵化,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因地制宜地提出探究式的问题,没有学生之间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