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本与原文之间需满足意义对等与风格对等以使译语受众的反应与原语受众的反应一致。英若诚的《茶馆》英译本以舞台演出为目的,故该译本需满足戏剧演出台本的风格要求。因此,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举例论证探讨了英若诚《茶馆》英译本如何实现与原作之间的口语性、人物性、动作性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2.
《茶馆》是老舍先生最具代表性的话剧之一.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以老舍的中文剧本《茶馆》和英若诚英译本《茶馆》为对比语料,考察了英若诚在翻译语气词“呢”时的翻译策略,并从英汉语气系统的差异、英汉语疑问句等级的对应以及语气词“呢”的情态意义和语篇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翻译背后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戏剧翻译的复杂性研究主要从戏剧文本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文学系统和表演系统展开,并以汪榕培译《牡丹亭》和英若诚译《茶馆》为例,说明戏剧文本作为文学文本存在文学系统中或作为舞台文本存在于表演系统中时,应该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副文本作为翻译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递着多样化信息,对译本研究具有启示意义。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中,副文本担当着重要角色,但相关研究屈指可数。本研究聚焦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构成要素及其功能,以期揭橥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的价值。研究发现,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在阐释译者翻译观和翻译动机、重现源语语境、弥合文化差异、建构中国古代哲人形象与促进译本接受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为中国哲学典籍“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茶馆》是老舍先生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不管是在语言艺术上,还是在思想高度上都堪称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英若诚先生的英译版《茶馆》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对英译《茶馆》的语言口语性、语言动作性以及语言人物性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从舞台表演性视角下探讨语言的直接效果在英译《茶馆》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试从戏剧语言的修辞角度,以成功搬上国外舞台的话剧<茶馆)英译本(英若诚译)为例.探讨在戏剧翻译中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以及它的本质内涵,即译者的能动性、受动性及为我性三者之间辨证统一和译者主体特征的彰显.  相似文献   

7.
翻译副文本包括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是作者、译者、读者与文本相互联系的纽带。在《文心雕龙》的英译中,副文本有助于客观、清晰、精确、全面地揭示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规范以及翻译边缘领域所包含的翻译现象等各种丰富的信息,为我们研究译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借鉴副文本理论,比较宇文所安和杨国斌的《文心雕龙》英译本,可以发现副文本发挥着折射原作价值、彰显翻译思想,满足读者期待、阐释文化价值,提供背景知识,凸显文化语境的作用,引导和影响着译文读者感悟《文心雕龙》的理论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舍将小说的语言特色应用于剧作《茶馆》的创作,这种语言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却不具有激化冲突、推动剧情的作用。英若诚根据舞台演剧的需要,在《茶馆》的英译过程中,对原作的语言进行了一些改造,主要体现为加强台词中的冲突和增强台词的动作性,为原作增添了戏味。  相似文献   

9.
在理雅各《大学》英译本中,注释占据了译本的大量篇幅。该译本在形式上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大多是字对字、词对词的直译,对于原文中的中国特色词语和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译者主要通过注释的形式加以补充呈现。这些注释就是译文之外的副文本,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译者的翻译观,同时也能为读者清扫阅读障碍。本文从厚重翻译的视角出发,研读理雅各《大学》英译本中的副文本,总结其内容和特点,期望能为《大学》英译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敖 《现代英语》2023,(2):107-110
后蜀时期(934~966年)编成的《花间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1982年,美国汉学家傅恩(Lois Fusek)首次将其翻译成英文并在美出版,2012年,我国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宏大工程“大中华文库”将其收录,再次出版。对《花间集》的研究历来层出不穷,然而其英译本出版40年来,相关研究数量极少。文章从副文本的角度对《花间集》英译本进行解读,总结了在翻译副文本中体现出来的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为汉语古诗词英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理雅各的《孟子》英译本被奉为标准版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含或涉及了相当丰富的副文本内容,这也是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的一大特色。在译本数次修订再版过程中,其副文本也随之变化和发展。这些副文本能提供原文背景知识,构建作者身份,反映译者翻译思想,有助于学者进行研究,起到了丰富正文本、引导读者、推动异质文化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内外关于太极拳典籍翻译工作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副文本视角对太极拳典籍翻译文献进行探讨,已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重要方向。以《太极拳经论要诀》英译本为例,对文献封面、序和导言等副文本进行分析,可以有效认识和归纳译者翻译策略、翻译目的乃至翻译思想,具有较强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副文本是文本内外阈限的手段和常规,为译作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以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和切特斯曼交际伦理为理论依托,运用描述统计学收集文本: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英译本,副文本和元文本来分析译者与作者、合译者、出版商、编辑、评论撰稿者以及读者间的交际伦理。通过分析,与副文本相关评论多达半数,读者选取译本时,不仅局限于译本语言,更多关注封面,副标题,简介,附录等,这得益于译者与合译者以及翻译过程中各方之间良好的交际伦理。  相似文献   

14.
王晨婕 《现代语文》2013,(4):153-157
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构建话剧翻译的顺应模式,将话剧翻译中涉及到的语言、心理、社会、文化及物理因素纳入连贯统一的框架,选取英若诚《茶馆》英译本中的实例,梳理影响话剧翻译的各种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因素,描述并解释译者顺应这些因素的方法。在这一模式中,话剧翻译的实质是译者在时空因素的制约下,不断顺应译入语观众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同时关注演员的舞台表演,灵活选择翻译方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可以灵活选择增译、简化、套译、释义和重组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正权 《海外英语》2011,(2):133-134
通过分析对比自建的《道德经》英译本语料库和英语原创语料库,考察《道德经》英译本的翻译显化特征。研究发现:《道德经》英译本中人称代词后接BE、HAVE、WILL等可以缩写的词时,其全写形式出现的频次比(百分比)明显高于非翻译文本;引述动词后跟语法上可有可无的非强制性连接词that时,该非强制性连接词that出现的频次比(百分比)明显高于非翻译文本。以上发现在词汇关系和句子关系方面反映了《道德经》英译本的显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起何种作用,一直成为译界热议的话题。试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英若诚所译的著名话剧《茶馆》译本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戏剧翻译中的具体表现。结果表明,戏剧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能够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的英文著作《孔子的智慧》涉及到许多《论语》的英译,作者以独特的编译模式和跨文化编译策略,为弥合中西方文化鸿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本文拟从目的论视角出发,着眼于林语堂《论语》英译本的篇章结构,探讨其系统化、主题化的编译模式、副文本的介入运用以及与西方文化类比的编译策略,并探讨其对传播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以接受者反应对等为目标的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对《茶馆》两个英译本中拟人、排比和反语三种修辞方法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修辞翻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光云  王志林 《海外英语》2015,(1):182-183,185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自问世以来,被多次印刷和拍成电影、电视剧、话剧、戏剧、舞剧等。迄今为止,对它的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不是很系统。它的英译本有很多,该文以英若诚的译本为基础,尝试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菊霞 《海外英语》2013,(21):205-206
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对中国古典文化及东方文明具有深刻影响力。自明清以来,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许多经典著作传至西方。苏格兰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孟子》英译本长期以来备受推崇,被奉为标准译本。《孟子》的其他一些译本也广受赞誉,比如赖发洛及刘殿爵译本。研究《孟子》英译本对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通过与赖译本与刘译本的比较,该文试图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研究《孟子》英译本,并阐述理雅各英译本如何在词汇,句法及风格三方面实现与源文本的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