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谒昭君墓     
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南部 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墓表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 ,高 33米 ,占地面积约 3万多平方米 ,整座封土堆青草如茵。可能由于游牧民族崇尚青色或远望封土墓草青青 ,历代相沿称之为“青冢” ,或者誉之为“青冢拥黛”。昭君墓建有陵园 ,正门处有高大的门楼。进入陵园 ,中轴线上依次为大型浮雕“和亲”图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大型骑马石雕 ,相传王昭君当年乘坐的“勒勒车”模型 ,董必武为昭君墓题词碑。石阶路直达墓顶。在墓前和墓顶各建有亭台 ,两侧曲廊葡萄瓜果如盖。陵园内还有历代词碑和文物陈列室、和亲室、昭君汉…  相似文献   

2.
历代吟咏昭君的诗中有不少出自女作者之手,其数量和质量皆颇可观,并且体现出女性在昭君这个文学母题上和男性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历代昭君题材诗词主题思想谫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史上,从晋代到清代以王昭君题材创作的部分诗、词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4.
"赵女"是先秦以来,由美貌的赵地女子组成的特殊历史群体,以精通音律著称。作为后世诗词吟咏的重要对象之一,诗人围绕她们的相貌、才艺及其人生际遇,主要塑造出美女、倡女和怨女三类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创作者对赵女的欣赏和同情,也反映出诗人们寄情于歌舞,寓愁于闺怨的情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综合各类史籍中所见的大连历代诗歌的基础上,描述了大连诗歌的历史发展概况,并以此为依据,研究讨论了大连历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特点、种类、艺术形式及其史料价值。本文是对大连历代诗歌研究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自汉代以降,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一个传统的诗文题材,人们借此抒发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词客各抒胸臆懑"(董必武),使得咏昭君的诗歌蔚为大观。其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情昭君出塞的遭遇,抒发昭君内  相似文献   

7.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紧紧扣住诗歌的文体特点,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架,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解读诗歌,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为了弘扬中华文明,提高全民素质,教育部2003年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古诗文教学提高到“弘扬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形成文化底蕴”的高度。高中古代诗文的篇目,尤其是古代诗歌的篇目大幅度增加。就6本必修教材而言,教材总篇数为133篇,而古代诗歌教材达到16篇,包括戏曲唱词在内共72首之多,占课程总量的12%以上。  相似文献   

9.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的宫人 ,竟宁元年 (公元前三十三年 )被遣出塞和亲。此后 ,以她的故事为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相继问世。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 ,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 ,再现昭君风貌 ,写下了一篇篇独具风采的篇章。面对如此众多的昭君戏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却能成为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 ,当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图就马致远的这一现象作一粗浅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王昭君”从最早的《昭君怨》到当代的《昭君行》 ,历代文人围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 ,留下了一系列的昭君戏。那么 ,历史中的昭君出塞的真实情…  相似文献   

10.
王昭君出使塞外,汉匈民族和平相处,被作为历史上民族团结与友好的一段佳话。自古以来,出现了大量歌咏刻画昭君的文学作品。但是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却不难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王昭君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悲剧人物被描绘的。人们对他寄予了无限同情、悲悯。从历代歌咏昭君的诗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对王昭君艺术形象的这种塑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昭君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历代作者对社会现实、国家兴衰、民族矛盾、人生际遇等问题的认识和情感抒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12.
昭君和亲后,前470多年里关于昭君的作品共10件。其中前120多年里产生的3件作品构成了符合史实的"福德昭君"~([1]);后300多年的7件作品有5件构成了背离史实的"悲怨昭君"形象~([2]),另外两部史籍继续证实"福德昭君"。隋唐统一后,昭君文学作品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福德昭君"作品就多;反之,"悲怨昭君"作品就多。今天国家强大民族团结,"福德昭君"文学作品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3.
督亢是体现燕赵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文化地标,包蕴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经考证,自宋迄清共有39人总计创作相关诗歌65首。督亢诗歌创作分宋金元、明代、清代三个阶段,对这些诗歌进行梳理和考述,能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赵嘏是晚唐前期著名诗人,长期受困于科场,久试才得一第,却只委授渭南尉一职,不久即郁郁而卒,终于渭南任上,世称赵渭南,其诗歌在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拟从历代诗集诗歌选本对嘏诗的选录情况、历代诗话诗评家对嘏诗的评议情况以及诗歌版本流传情况三个方面来考察赵嘏诗歌在后代的接受情况,以期给予诗人一个客观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昭君诗类型及其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长盛不衰的母题,尤其是两宋诗坛,有约百位诗人创作了大量昭君题材的作品,他们于诗人的眼光之外,更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角,重新发掘塑造了昭君这一历史形象,寄托了诗人们鲜明的个人色彩并突破传统大胆创新。本文从人生角色,翻案出新与战选择三个角度出发,来分析解读宋代昭君诗,同时也试图从诗歌里来管窥宋代社会,思想的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16.
历来对刘长卿诗歌少有重视,对其象征性意象更无专文论述。本文试从刘长卿诗歌中运用最多的象征性意象——“白云”入手,对其象征义进行解读,并简要探讨刘诗中惯用象征性意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诗歌隐喻中的意象是构筑诗歌殿堂的基本材料,但意象不是全模仿,而是在创造。舟是李白诗歌中重要的意象之一,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蕴,从李白对人生自由的追求,人生的遇合与失落,人生漂泊悲叹与漂泊心灵的安顿四种舟的意象来解读李白丰富多彩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汉书》对昭君出塞事件的简单记载,给这一题材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可塑空间,以至于《后汉书》在记载这一史迹时受当时传闻与创作的影响也具有了文学性质与传奇色彩。而当昭君故事初步定型后,诗人们尽管寄予了不同的理想与情感,但各类主题的作品又几乎都流露着失意与悲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冷兵器。因其历史久远、不断发展,所以具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成为古代诗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李白的诗中,"剑"意象出现的频率极高,他用丰富的"剑"意象来塑造众多英雄侠士的同时,也蕴含了他本人独特的精神指向。同时,李白对诗歌"剑"意象运用的创新,也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20.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生命体验,“死亡意识”贯穿在他创作的始终。21世纪开始,史铁生也创作了少量诗歌,此时的他,已经过艰难的探寻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与方式,对死亡持有达观的态度。他的诗歌用一种超然、轻的态度看待死亡,审视死亡与永生的关系,给死亡带来了美学和彼岸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