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出发点,主动探索语文考试命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寻找彰显课改特色的命题方式,让考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依据课程标准研制语文核心素养评价模型,推进语文考试评价改革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参考核心素养取向的国际大型教育评价项目的实践经验,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建构以“情境-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大观念”为核心的语文核心素养评价模型,其中:情境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3种类型,语文实践活动是指为了达成语文课程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开展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行为,语文课程大观念是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获得的对语言文字运用本质规律的认识。该模型以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为依托,借助典型且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系统评估学生对语文课程大观念的理解,可用于命题质量评估、语文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语文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等。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命题是语文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命题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以“书本”为媒介,以“关注学生发展”为目标,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命题设计要贴近生活,体现人文关怀;要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尊重个性表达;要走向文本的拓展延伸,渗透整合意识,命题之后要进行全面修改。发挥命题考试对教学活动的导向性,让命题真正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而服务。  相似文献   

4.
孙颖香 《教师》2014,(34):70-7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突出综合性;二、强调实践性;三、注重开放性;四、注重评价。  相似文献   

5.
汪燕宏 《小学语文》2007,(12):33-3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就以这一评价新要求为理论依据,致力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考试命题改革,并以命题新思路为指向,研究复习新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  相似文献   

6.
区域命题基于学生素养发展视角,注重综合运用,凸显思维发展,关注要素落实。分析阅读试题时学生暴露出来的语文学习能力缺失点与薄弱点,为优化阅读教学带来重要启示。通过采用重组教材、嵌入支架、逆推目标的教学策略,可以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体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小学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必须改变当前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教学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教学过程过于注重课堂学习,成绩评价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现状,变封闭式语文教学为开放式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试卷测试是语文评价的重要方式,作为最传统、最直接的评价方法,试卷命题应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语文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活学活用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评价应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通过分析课程标准中对过程性评价的要求,对语文课程评价方法进行论述,提出在评价时应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设计合理的纸笔测试题目,发挥评价的实践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注重在评价过程中设置合理的标准,使评价客观、合理、完善。  相似文献   

10.
2023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命题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精神,坚持素养立意,守正创新,发挥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通过落实“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促进语文课程改革;整合教材内容,发挥教材育人载体导向功能;丰富试题情境,引导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三个方面要求,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的小学语文教学,书面测试仍然是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形式。小学语文考试命题,首先要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水平,其次要突破旧有的命题方式,还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本人认为,小学语文毕业考试命题要注意“五化”。  相似文献   

12.
古老的命题考试评价,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语文学科评价的一种方式。如何改革命题考试评价,让它彰显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近几年来,笔者根据所处的农村学校比例大,农村学校语文阅读资源不足等特点,以“活用教材资源,提升学生素养”为理念,对农村小学语文学科考试命题如何用活教材资源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3.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综合了多方面知识和能力。七年级在中学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更好地在七年级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加强语文资源开发与利用,强调学生主体和注重表现性评价,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切实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去,培养七年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笔者在语文日常检测试卷中看到一些命题,深感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忽略学段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宜昌市在全国率先尝试的开卷考试已走过两年,积累了不少经验,2003年宜昌市将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继续落实“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十六字命题方针,实行开卷考试,并在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作更深入的思考。一、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命题的基本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所强调的是要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全面增强其文化底蕴,提高其文学修养。所以,全面考查“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和创…  相似文献   

16.
一、命题指导思想黄冈市2006年中考语文命题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处理好课程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客观、公正地衡量每一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语文课…  相似文献   

18.
语文质量监测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的四种语文课程评价方法之一,是最传统、最直观,也最易操作的评价方法。低年级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合理科学地设计语文质量监测命题,不仅能发挥其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更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文章从提升评价素养,坚持命题设计的创新性;把握语文要素,增强命题设计的有效性;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命题设计的人文性;丰富阅读积累,拓展命题设计的多元性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19.
郭根福 《山东教育》2002,(31):23-2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相似文献   

20.
《中文自修》2007,(4):10-1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正进入新一轮教改阶段,新试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从“开发语言潜能,关心内心需求;注重语言积累,打好语文基础;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拓宽学习渠道,强化语文实践”四个方面提出了语文课程理念,2006年“三校生”高考语文命题由这样的教改理念和指导思想出发,秉承一贯的重视基础知识积累、重视读写能力迁移、重视基本文化素养提升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命题原则,以中职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为本,力求在稳固原有题型和围绕语文教学主旨的基础上在考法上有所变化,有所拓展,以期引导教学的基础积累和学习的良好习惯与方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