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俗语词零札     
露柱《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卷六《丑女缘起》: 两脚出来如露柱,一双可(胳)膊似粗椽。(800页)这是形容丑女的脚胫、胳膊粗大难看,如同柱子、椽子一样。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  相似文献   

2.
河南商水方言在词汇系统上与汉语普通话差别极小,其中最显著的是为数极少的读音特殊的方俗语词。对这些语词,一般情况下不能通过语音和语义联系找到或意识到该类词在普通话中的对应部分。这些语词之所以显得特殊,主要是由音节中某个元音或辅音的变化,或者普通话中所没有的声韵拼合所致,并且这些读音在一定程度保留了古音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考释了敦煌变文中“爱”、“钉”、“夺”、“铺排”、“胜”等五条俗语词。这些俗语词有的始见于唐代,有的还活在现代方言中。本文或抉发其古义,或辩正其旧说,或探明其语源,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古籍整理以及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样条约当全书八十分之一。选取时,力求包括貌词各种形式,力求声义有关,古字不太多,篇幅不太长,但仍能表明本书特色。为便于本刊排  相似文献   

5.
叶萌同志长达五十万字的《古代汉语貌词通释》一书已完成,正联系出版中。这部书网罗魏晋以前所有古代描绘性词语(著者把这类词语定名为貌词),按古声韵系统排列,根据声同义通的原则加以通释,探其源,究其变,使古代这类词汇中许多难认、难解词语的意义、音读及使用范围得以明确起来,在不少条目中,作者都对旧注旧说有所订正。本书体例谨严,取材宏富;在方法上,既博采众说,继承了清代学者实事求是的朴学传统,又适当地运用了近代的语法分析方法。它既可以作为古汉语词汇的专书阅读,又可作为专门辞典查阅。正如徐仲华先生为本书所写的序言中所指出,其学术价值既可不言而喻,又有助于阅读、整理古籍,成一家之言。目前,这种性质的古汉语词汇专著尚属仅见。为让广大读者对此书先有所了解,并为反映本校科研成果,现特将著名语言学家徐仲华教授为此书所写的序言,以及本书的《例言》和《样条》一并发表于后。  相似文献   

6.
一、本书专收录古代汉语中的描绘性词语,根据其声义相通的各种情况而加以遭释。作者认为,这类词语在古代汉语词类中自成一类,并定名为貌词。请参阅附录一:《论古代汉语词类中应立貌词“类》一文  相似文献   

7.
方俗语,一般上不了高文典章,因为它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为“方”,即方言,有着地域的限制,流传就不如“官话”或普通话那样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四海之内;二为“俗”,即俗语,往往居于下流,停在口头,很少施诸笔端,即使有成文的,亦往往字形各异,于是字有别解,义有转移,遂使学子失其语源。当然,也因着方俗语的这两个特征,我们可以从中考见地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宋代笔记的研读,对《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中的"翠"、"泥"、"能"、"丁推"等条目进行了深入解释和内部语义分析,探索了其语源由来。  相似文献   

9.
一、李清照词作中的俗语李清照在词中运用口语使语言更通俗易懂,更亲切直白,这在当时典雅华贵的词风中独树一帜。明代杨慎称其词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声声慢》中"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都是口语。彭孙《金粟词话》云:"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所论极是。  相似文献   

10.
11.
苏轼主张街谈市语皆可入诗文,故其诗文中俗语词屡见。本文辑释苏轼诗文中俗语词若干条,以助苏轼诗文的阅读和汉词语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宋代新生俗语词是指出现新词语或赋予旧词以新义项。本文根据词语之语义属性,分为人属、物属、事属三类对周密笔记中的二十一个俗语词进行了考察,在分析词义考证源流的基础上与现行大型语文辞书进行对照,以期突现笔记杂著语言研究的部分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阜阳方言中具有丰富的俗语词,这些俗语词借助附加、复合、修辞等多种手段进行构词,其产生既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受到阜阳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口语性,反映了阜阳地区独特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丈学研究一向都是文学研究的重镇,其中路径细密万端,但原其所宗,大约可归为文学溯源与事理考据两类。丽娃沙龙同仁有志于古代文学研究者,或依于考据,或偏于文学溯源,或相参相成,各依性情,各源理路,形成个人有特点的研究方式。这组"文学溯源与事理考据"文章,敬请海内方家指正.——编者  相似文献   

15.
王梵志诗是来自民间土壤的白话诗,它以广阔的社会内容、通俗的语言表达在唐五代诗中独树一帜。以唐代诗僧王梵志的诗为基本语料,对流行于唐五代民间的口语俚词从语义角度进行描写和分析,可初步展现唐五代俗语词的个中面貌。  相似文献   

16.
中古道经总体上属于较为典雅的文言作品,用词平实浅显,有相当数量的方俗语词充斥其中,俗语词数量呈现出增多的趋势。道教产生时期正处于汉语从上古向中古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古道书保留了为数不少的口语词汇,是汉语史研究的宝贵资料。论文以中古道经中的"不容""无容""欲""悒望""寡人""死狗"为例,作一阐发。  相似文献   

17.
喜读《古代汉语貌词通释》张文熊这几年,学术著作出版难,语文类的学术著作出版更难,这是一部“正宗”的语文类学术著作,且出自数十年风雨同舟的老友之手,是以一册到手,欣喜竟日,乃至夜不成寐。情不自已,愿意向同道们作一简单的介绍。貌词一名似乎有些生疏,但这却...  相似文献   

18.
近代汉语里产生的部分俗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在以前的古代献中也较为少见,一些注家和部分辞典在作注解释出现诸多乖误,本通过云南方言诠释了几条元明清小说中的俗语词,对其音,形、义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19.
<正>《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研究》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曾昭聪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课题编号:09BYY048。书名"明清俗语辞书",其实主要是在日人长泽规矩也《明清俗语辞书集成》所辑选的明清至民国的二十种俗语辞书基础上,增补以钱大昕《恒言录》、陈鳣《恒言广证》、翟灏《通宿编》、钱大昭《迩言》、平步青《释谚》、胡世珏  相似文献   

20.
贵州清水江文书是清水江各族人民珍藏的文化遗产,俗语词颇多,其中“拨册”“辨用”“除留”“出贴”“交称”“贴卖”等六个俗语词较费解,可结合语境和历史对这些俗语词的意义进行分析。“拨册”指调拨粮饷并得到凭证。“辨用”指办理的费用或支出的费用。“除留”是频繁出现于土地契约中的习惯用语,指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之时,所附着在土地之上的实物随着土地所有权的变化而变化。“出贴”指出具某种字据,类似于出具某种文字材料作为今后查验的证据。“交称”指复称、过称、交量。“贴卖”指亏本卖、贴本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