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都可以表示声音,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二者组合成词表示声音。但是"声"、"音"并非完全相同。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声""音"的不同之处,"声"多指器物之声,"音"则多指人之声音。由于词义的扩展,某些情况出现混用。  相似文献   

2.
李金秋 《文教资料》2013,(14):19-20
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由此产生了三种传统的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孙雍长先生以清代学者王念孙先生的观点为立论根据提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因声求义"的方法又有一定的时代的局限性,声音是依附于形体的。所以孙先生的这一观点过于绝对。  相似文献   

3.
声音是宇宙中的一种客观现象,从人类社会到自然界,声音元处不在,因此,在语言中描写声音的词语也很多:"人声鼎沸"形容声音繁杂喧闹,"声东击西"是以声音为掩护的攻战策略,"先声夺人"则是一种写作方法。历代文人墨客都揪"声"不放,在声音描写上大做文章,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浙江电视台有个音乐节目叫《中国好声音》,许多歌手的天籁之音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声音",打动了无数人。歌手的"好声音"令人难忘,而老师的"好声音"同样如此。上学时,我因为调皮惹事,学习成绩又差,经常成为老师们的批评对象。所以,我听到的多是些"责难之声",或是"讽刺之声"、"嘲笑之声",鲜能听到老师的"好声音"。  相似文献   

5.
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声的世界里,然而声音对我们来讲,既熟悉又陌生,于是同学们对"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现举例予以剖析,以帮助大家走出误区.误区一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剖析:"发声停止"和"声音消失"是两回事,"发生停止"是指声源不再振动,停止向外传播声音,但原来被传出去的声波在介质中仍  相似文献   

6.
<正>2012年,浙江卫视倾力打造《中国好声音》节目唱响全国,那些风格各异的"好声音"可谓High翻全场,震撼人心。"逆天口播"华少更是一鸣惊人,出尽风头,以一段"史上最拗口、最逆天语速的广告串词"爆红,获封"中国好舌头"。"好声音",让人有"不虚生此耳"之感,"声音好",让人有出人头地之感。走进声音的世界,大家会发现: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那么,我们在写作时如何将"声音"描绘出来,让你笔下的文字有声有色呢?下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步入声音的世界,赏析精彩的"声音"描写的范例,剖析其写作手法与技巧,从而抒写出属于你的"好声音"!  相似文献   

7.
高云 《学子》2014,(18)
正我们每天总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风吹雨落、虫吟鸟鸣,这是天籁之音;交谈争吵、机器轰响、琴筝和鸣,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制造声音。不论是自然之声,还是人类之音,能让人愉悦、引人悲欢的都会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明的作家善于在自己的诗文中描摹声音,使读者见其文而闻其音,闻其音而入其境,入其境而知其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等经典诗句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翟佩玉 《考试周刊》2008,(50):33-33
雨滴泉流松涛声,鸟鸣马嘶鹿鸣声,欢声笑语读书声;自然界、人世间,万籁有声,声声入耳。然而,"声音"无形无影,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这个角度来说,"声音"的描写比其它事物的描写似乎要更难些。那么,我们在写作时要如何描写好"声  相似文献   

9.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六二年版(以下简称“初版”)第345页,在注释《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一句时说:“音,单音。声,和声。”第909页,在常用词“声”字下辨析“声”和“音”的词义时又说:“‘声’和‘音’是同义词,但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声’往往指一般的声音,‘音’则往往指乐音。……在音乐上,‘声’和‘音’也有分别:声指乐音的高低旋律,音指各种乐器的配合。所以老子说:‘音声相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全面讨论"集"字的形、音、义:首先对"集"的古文字字形进行排比分析,揭示出一种以往未被重视的特殊写法;其次讨论"集"的上古音,指出"集"有读为"幽觉""宵药"一类韵部的音;最后分析"集"字早期的三个不同义位,揭示出"集"有"降落""栖止""聚集"三个本义。其中"降落"义对理解早期典籍中"集"字的义训大有帮助。在古文字和上古汉语研究中,"集"字的字词关系很特殊,具有揭示规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古诗表现手法"赋、比、兴"内涵和作用的理解,一般都是根据南宋朱熹的阐释。对"赋"的定义,诗歌理论界认识比较统一。"比",人们认为即比喻。其实,这种"比",略同象征、类比。"兴",一般认为只是开头、开始、起兴。其实,"兴"是由开头的"兴象"和其后的"联想"两个部分组成,"兴象"与"联想"多数是类似关系,亦有逆向关系,在具体作品中,"比兴"往往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2.
<老子>通过对"音"和"声"的区别运用,得出"大音希声"的音乐观,认为"大音"是"道"的声音,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意蕴,不仅成为后世文人的典范,而且在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在《啸赋》里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吟啸之风俗较为古老,最早可追溯于《诗经》。《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这两首诗中,女主人公都是借"啸"抒发遭遇遗弃后的痛苦和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歌坛上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对"正确声音"概念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借鉴《唱论》、《乐府传声》等传统的中国声乐论著中对"正确声音"概念内涵的理解,"正确声音"概念的本质内涵包括用结实而灵活的气息支持每一个音、发挥身体每个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并灵活运用、根据各语言语种的语音语调行腔与清晰吐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审”与“知”:《乐记》教学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乐记>音乐教学思想的总体构成看,<乐记>教学思想与方法就是"审"与"知".从教学角度讲,"审"是先决条件,有了"审"的能力,才可能达到"知"的结果."审声、审音、审乐"的能力培养既是音乐教育的任务,也是音乐教育的成果."知"是在"审"的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的行为的结果."审"是"知"的前提,"知"是"审"的证明.在实践中,两者互为关系,难以绝对分开.  相似文献   

16.
<正>声音的特性是解释声现象的重要理论基础,教材中用三个不同的实验分别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征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因此,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整合和优化。一、重构知识,形成科学的物理观念"声音的特性"的核心概念是"声音",联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来源于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传播形式是"声波",结合"振  相似文献   

17.
人们解释"乱"时"众音毕会"、"繁音促节"的观点往往是由《论语》中"《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附会而来。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乱"本身就含有"变化"的意思,"乱曰"之所以称乱,正是因为它表示歌曲形式的改变。通过对《水经注》中"乱流"一词的研究,"乱曰"之乱正是在曲中或者曲尾加入的和声部分。  相似文献   

18.
"马路"一词古已有之,关于"马路"一词的词源,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马路"是外来词;二是认为"马路"就是"车道";三是认为"马路"就是"供马行走的道路"。这三种说法都存在无法回避的缺陷。在古代汉语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中,含有大量的"马×"或"马××"的词汇,其中的"马"都有"大"的意思。因此,"马路"中的"马"也应是"大"义,"马路"即"大路"。  相似文献   

19.
瑞月 《科学启蒙》2008,(Z2):58-59
一般人都认为鱼类是沉默寡言的,这显然是错误的,其实许多鱼类能发出各种令人惊奇的声音。例如:康吉鳗会发出"吠"音;电鲶的叫声  相似文献   

20.
<正>看过的人都不会忘记那部感动了全球千万观众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于2004年在全球放映,吸引了过千万的观众观看并为片中小演员的感人表演和纯真如天籁般的童声而泪洒影院,小演员们就是来自法国里昂的圣马可合唱团。影片中他们所展示合唱的魅力和美,让每名观众都能感知到合唱这门艺术需要儿童具有怎样的能力。合唱追求统一、和谐。讲究声和、音和、情和,做到了"三和"声音就有了美感。声和即发声方法和谐,统一采用直声唱法;音和即节奏一致;情和即对歌曲的情感处理要一致,每一段、每一句的感觉要一样。具体演唱中还要解决好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咬字的方法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