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调对经典文化的阅读、理解以及掌握、运用,既是出自对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肩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基于对当前传统文化缺失的深度思考。近几年来,文学院以经典阅读为切入点,不断增强、提升、创新学生成材的人文素养、文化能力、培养方法,形成了以"经典阅读"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为培养目标,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潜在课堂"为培养途径,以统合"课程资源、活动资源、实践资源、网络资源"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2.
古文经典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在经典诵读中如何提高学生诵读效果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诵经典、塑人格"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任务,古文经典诵读是学校语文教学中严肃而又生动的重要一环,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感以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诵读效果。  相似文献   

3.
"晨诵·午写·暮读"是山东省"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课题研究团队提出的回归朴实、自然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丰富知识底蕴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举措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并能提升学校文化内涵,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  相似文献   

4.
郭育华 《亚太教育》2020,(5):179-180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道德情操等综合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现有初中阅读经典存在着时间不充足、视野不广阔、指导不科学等问题,这需要学校从教师强化经典阅读认知、营造浓郁经典阅读环境、丰富阅读经典诗文指导方法去实践和探索,为提高学生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江苏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孔子学堂"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开在江苏省职业学校的第一家。学校承中华之脉,养堂正之气,扬上善之德,以"孔子学堂"为载体,以提升师生文明素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人格养成为主线,确立了"六位一体"经典阅读的育人路径:经典阅读+环境文化,经典阅读+主题活动,经典阅读+校本教材,经典阅读+社团活动,经典阅读+教学实践,经典阅读+信息化手段,经典阅读+社会公益。  相似文献   

6.
"红楼养生谈"校本课程的内容立足于《红楼梦》原著,着眼于中医养生话题,涉及文史风俗。它的开发延续了常州二中人文教育传统,丰富了千年府学文化内涵。课程具体实施上依托府学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在话题探究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名著解读能力、合作探究意识,探索经典阅读新路径,实现师生与课程建设的共成长。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名人"是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方向之一,"地域文化名人"拓展性阅读资源开发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地域文化名人"为基点的高中语文拓展性阅读资源开发,紧密联系了学生生活,且在实践活动中深化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阅读经典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现实意义.但是高职院校育人定位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对经典阅读的重要作用缺乏科学认知,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也难以给予支持.因此,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育人环境方面,探析基于经典阅读的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路径,可为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起始年级进行文学经典阅读拓展阅读的尝试,是高中英语课程开发的新思路,该课程能全方位提高阅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更是一条启迪创新精神、培养完美人格的过程。在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习语言知识,感受英语文化,体验百味人生、拓展阅读视野。把传统的"阅读能力"培养变成"阅读素养"和"阅读品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人文素养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对于帮助技师学院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健全人格、奠定未来职业发展基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了人文素养课程建设原则;加强经典阅读类课程、大师互动类课程、实践体验类课程及人文环境建设,实现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学校内外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主...  相似文献   

11.
小学阶段是学生文化课程学习重要的启蒙阶段,在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增加经典诵读环节不仅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还是学生开始全面学习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通过语文经典诵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科文化知识,还可以在经典阅读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经典诵读的措施分析为重点,并对经典诵读的必要性作出简要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小学阶段"新忠义"特色主题微课程,指教师从社会需求、学校发展、师生兴趣能力等方面出发,以"新忠义"精神为主题,以融入江阴地域文化为特色,以培养有情义、有担当的"新忠义"学生为目的而开发的微课程群。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微课程的开发思路经历了经典阅读、德育活动、学科关联三条途径,从相对独立到多元整合的过程;微课程的开发流程从成人思维转向师生同构思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都对经典阅读予以了焦点式的关注。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在高职校的校园里经典诵读却鲜为人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三点:快餐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学生不愿意阅读经典;专业素养的缺乏,语文教师无法肩负推行经典诵读的重任;技能大赛的强势推行,使学校没有精力顾忌其他工作。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传统文化教育模块;依托科研强势,加强诗词教学研究;抓好社团建设,丰富多种经典诵读形式;拓展学校与社会合作模式,丰富学生的经典诵读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人文素养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显得十分重要。以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经典阅读体验和文化实践,是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学校是学生扬帆起航的第一港湾,也是阅读经典的起点。要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必须有一个乐于继承传统文化、积极推行经典阅读、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和一大批善于引领学生不懈阅读经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如今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自豪感。阅读经典,是对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浸润的最佳途径,也是培育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肥沃"土壤"。一、阅读"教材经典",激发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PISA2018四个高绩效地区的数据,借助多层线性模型探讨了影响学生全球素养的学生和学校因素。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多语能力和阅读兴趣对学生全球素养均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学校平均ESCS对四地学生全球素养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多元文化活动和全球化课程对学生全球素养表现的影响并不显著,教师多元文化信念仅对新加坡学生全球素养有负向预测作用;学校平均ESCS、教师多元文化信念分别在学生阅读兴趣与全球素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全球素养的关系中发挥着负向和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本研究认为学校应为不同背景学生提供公平的全球素养学习机会、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提升、营造重视阅读的校园文化。同时,学校应支持同伴交流和学习,协调好跨文化活动和全球化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并为教师提供全球素养专业发展机会,以充分发挥个体和学校在学生全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祖国优秀的经典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很早就被命名为"中华经典文化诵读试验学校",同时我校每年都有"读书节"。依托这样的平台,学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我们班在这个大环境下,开展了诵读儒家经典书籍《论语》  相似文献   

19.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阶段,需要学生在掌握学校课程与学科知识之外,适当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思考习惯,使其成为终身学习者。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空间,拓宽了课程资源格局,学生在参观、体验、思考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提升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学习任务群"中,可把握语文课程与博物馆教育整合实施作为实践切入点,在"当代文化参与"中认识、建设与传播博物馆文化现象,在"跨媒介阅读交流"中开发利用信息化环境下博物馆资源,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考察博物馆文化场景内立体化的语言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20.
学校应立足"慧雅"数学特色,精致化实施国家课程,丰富化实施校本课程,二者融合渗透,互相促进。国家课程的实施,要强化运算,突出体验,重视应用,凸显"慧雅"元素;校本课程应依托实验,贴近生活,加强趣味,达到提优的作用。教师应引领学生科学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进行数学实践体验,使慧雅文化为数学课堂增添新色彩,润泽"慧雅"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