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古今有关《昭君怨》词谱的论列,疏漏甚多。《昭君怨》又称《宴西园》《洛妃怨》,常见者为四十字,双调,上、下片各四句,凡四用韵。此外,在字数、句法、用韵、叠字、顶真、平仄等方面,亦时有参差,综合以上各点,可得《昭君怨》共十五体。  相似文献   

3.
4.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的宫人 ,竟宁元年 (公元前三十三年 )被遣出塞和亲。此后 ,以她的故事为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相继问世。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 ,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 ,再现昭君风貌 ,写下了一篇篇独具风采的篇章。面对如此众多的昭君戏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却能成为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 ,当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图就马致远的这一现象作一粗浅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王昭君”从最早的《昭君怨》到当代的《昭君行》 ,历代文人围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 ,留下了一系列的昭君戏。那么 ,历史中的昭君出塞的真实情…  相似文献   

5.
昭君故事历来著名,从《汉书》记载到元杂剧《汉宫秋》,昭君题材作品从简单史实演绎成通俗叙事文学,唐代《王昭君变文》是此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从文学史角度分析《王昭君变文》对前代的继承创新和对后代的影响,可明确《王昭君变文》在昭君故事流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风月锦囊>"摘汇戏式"<王昭君>所选10出内容与今存富春堂本<和戎记>的曲文无异,并且锦本<正科入赚>所述"王昭君"的剧情梗概亦全同于<和戎记>,由此可证<和戎记>是旧本戏文<王昭君>的原貌;再从<和戎记>的角色配置、演唱形式和体制规范来考察,可知其为明初早期戏文的形态而非万历间传奇改本.<王昭君出塞>和新增[山坡羊]<王昭君>原本皆为杂曲,产生时代甚早,后来被各种戏曲袭用和改编,成为剧曲,传播甚广.而[跨调山坡羊]<昭君>是故事说唱体杂曲,实为佚曲仅存,它为昭君故事流变的探索,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7.
楼逸昊 《新读写》2012,(9):14-14
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毒辣辣的阳光炙烤着上海。我在上海南站与妈妈告别,随后与外婆一起踏上了前往重庆的火车。我知道,这一去,两个半月后才能回来。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是2010年9月19日,星期日。在历经30个小时的颠簸后,我们终于来到了重庆,天气闷热得很。从那个夜晚开始,我的人生翻开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声乐作品《昭君出塞》表演艺术的再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是以人声作为乐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和艺术手段,表现出词曲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予听众以美的艺术享受。在声乐表演艺术的创作中,演唱者必须尊重词曲作者,以人声为载体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相似文献   

9.
清代诗人黄恩彤的《昭君咏》是一首角度新颖的诗作。作者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人物性格分析着眼,指出昭君出塞不同于西汉前期的"和亲",导致昭君最终被遣的主要原因是汉元帝性格的优柔寡断,这对昭君题材诗歌的主题是一个拓展。此诗实为一篇诗歌形式的史论,是史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在今天的昭君文化研究中,区分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必要的,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应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我们对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应该同样重视,对相关的资料也应该同样珍惜。  相似文献   

10.
《昭君出塞》这一历史故事家喻户晓,经曲作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加以谱曲写词,谱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艺术歌曲《昭君出塞》。它的内容丰富动人,创作手法新颖独特,词曲结构严谨规整,旋律悠扬婉转,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恢弘大气和婉约凄美完美融合,运用两种乐思,勾勒出丰富、耐人寻味的旋律曲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王昭君。下面是我对演唱《昭君出塞》这首歌曲的分析与体会。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孩子 ,不是“小皇帝” ,就是“小公主” ,一大家子人围绕他们转 ,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漠视友情、亲情 ,甚至漠视母爱。针对这种情况 ,我借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母爱”课。根据课文节选的第二部分内容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对母爱的感悟 ,感受自己生活中的母爱。学习这一部分时 ,我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从课文中找出母亲关爱理解“我”的句子 ,哪些地方特别打动你 ,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一提出 ,同不们便快速阅读、圈点 ,不一会儿便有同学举手发言。有的同学找出了“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 ,…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所写内容明确,一读便知;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这样的文章,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教材怎样处理?教学前,我反复思考,认真研读课文,并由此联想到社会上的一些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例,以及目前对青少年进行的素质教育……冥思中,思维的火花突然迸射,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把课文学习与写作联系起来不就是教学本课的一个最好办法吗?明确了这个思路后,我简化了以往教学中的一些程序,制定了本课教学方案:①教学目标:了解史铁生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的精神。②德育目标:增强对生命的认…  相似文献   

13.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来开设公开课有两点原因,一是它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几乎是一座精神的富矿,泛神主义、亲情、母爱、对生死的顿悟、对生命的执著……二是它有广阔的对话空间,可以通过生活的表象洞达隐幽的人性。语文教学最应该也最难达到的境界就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本课尤甚。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动,甚至落泪,这是我备课时想得最多的事情。我甚至把学生落不落泪作为这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当然不是出于煽情的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有一次感受人性光辉的美妙瞬间,有一次对真善美的高峰体验。据说,那堂课很多人都落泪了,不仅是学生,也包括听课的教…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所写内容明确,一读便知;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这样的文章,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教材怎样处理?  相似文献   

15.
昭君出塞故事闻名中日,但因所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情节各有出入。井上靖的同一题材小说《明妃曲》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中国史书或文学作品的昭君形象。本文将阐明井上靖笔下的昭君形象,并结合相关社会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17.
18.
《桥》与我     
谈歌先生,我们虽然从未谋面,但是我知道您是个写作高手。我不知道该称您老爷爷还是叔叔,所以我干脆给您取了个外号——黄金写手,因为您的一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那就是  相似文献   

19.
经过两夜一天的痛苦煎熬,女儿终于顺利降生。从女儿呱呱坠地起,她的哭,她的笑,她的手舞足蹈,无一不牵动着我的心。 月子里的时光似乎比平时要难挨  相似文献   

20.
吴山 《语文新圃》2009,(12):26-27
初闻《送别》,是从家里唯一一台收音机里。那时听到的是一首歌,不紧不慢地,却满怀忧伤。那时我太小,略微能听懂古道、芳草、晚风与柳,略微能听懂歌者的含义,但是,那一种羚羊挂角般的忧伤情绪却深深地烙在身上,永远也抛不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