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对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方面对何卫华撰写的《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与"希望的资源"》(2017)一书进行了评析。该著作分析了文化研究作为政治事件出现了历史语境,探讨了文化中蕴藏的政治和革命要素和大众传播的政治潜能,揭示了文学表征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间的关联,运用威廉斯的观点论述分析了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本文认为,通过文化研究理论的比较和对比,该著作清晰地阐明了威廉斯理论的独到之处和现实意义;以威廉斯的文化批评为视角,对一些经典文学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引介了威廉斯的独特的文化研究术语,加深和拓展了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2.
文学课文解读作为一种"教学事件",是解读者带着自己的目的,通过与文本的视域融合寻找意义的过程。文学课文解读的合理性必须从解读者和文本的关系中确立,主要体现在目的论、内容观和解读评价标准三个方面。文学课文解读的目的应该"向内转"——转向解读活动和解读者自身;意义应是文学课文解读的中心内容;合理的文学课文解读应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论"知音"--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文学鉴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知音>首开我国文学鉴赏理论研究之先河.刘勰从审美主客体、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指出了"知音难"的原因,提出了读者在文学鉴赏中作为接受主体的必备条件,对我们今天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国文学史"的写作与讨论成为近些年现当代文学学科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都想在固有的规范之外寻求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阐释再一次兴起,用"现代性"理论来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史"自然成了实现这一突破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之一。试图展示"民国文学史"叙写与"现代性"理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对"民国文学史"研究新的阐释方法和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5.
"民国文学史"的写作与讨论成为近些年现当代文学学科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都想在固有的规范之外寻求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阐释再一次兴起,用"现代性"理论来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史"自然成了实现这一突破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之一。试图展示"民国文学史"叙写与"现代性"理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对"民国文学史"研究新的阐释方法和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6.
《阐释与建构——张爱玲小说解读》是青年学者布小继的新作,这部著作在通过"人"去解读张爱玲小说和"知人论世"的研究方式两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这些尝试在让文学研究更靠近文学、摆脱各种理论桎梏、树立自身的研究方法上带给了我们新的思路,而这些新的思路在匡正当前的一些研究弊端是大有裨益的,这是一种回归文学本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范式与理论关键词研究》是一部展示近四十年来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产生、发展总体概貌的著作,它将理论探索与文本研究相结合,梳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厘清亚裔美国文学的若干批评范式和基本理论范畴,分析亚裔美国文学理论关键词在不同时期及不同批评范式中的呈现,堪称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简史”。该著作为亚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文学正名,深度阐释亚裔美国文学理论关键词和多维度解读亚裔美国文学,一方面呈现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史图,另一方面为研究者提供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理论关键词索引和文本批评范例,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史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用生态批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方面对安妮.勃朗特的作品《阿格尼斯&#183;格雷》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认为《阿格尼斯&#183;格雷》充分体现了生态文学的思想。旨在通过新的视角解读文学经典并利用文学的教育功能,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6,(4):75-78
本文从理论创新、模式运行、研究方法和指导意义等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充分肯定了作者引入传播学理论对译介模式进行整合的全新探索,并结合莫言作品英译的个案对"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等五个方面逐一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力求证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莫言模式"的可行性,从而使该书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保罗·帕顿教授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弘毅讲席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德里达、德勒兹及后结构主义研究国际知名学者。近年来,帕顿教授将后结构主义应用到库切、石黑一雄等族裔作家的文学作品解读中,其精彩的哲学解读为族裔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灵感。在访谈中,帕顿教授首先分享了他在中国教学和做研究的经历及感受,接着对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后结构主义的局限性及解构主义在中国的接受进行了评价。之后帕顿教授指出德勒兹哲学与族裔文学研究结合可能的切入点,并从德里达"将临性"的视角对小说《极端希望》做了精彩的后结构主义解读,最后结合具体的文学文本阐述了自己关于族裔文学"丧失"特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现状·生长·期待——关于文学理论摆脱危机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文学理论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其实,文学理论的生长点不在文学之内,而在文学之外;不在理论之内,而在批评之中;文学理论应该是"复数",而不应该是"单数";应该是"变数",而不应该是"常数";摆脱黑格尔主义的陷阱,去除其幻觉,乃当务之急;应该把"理论"功能与"教学"功能分离开来。  相似文献   

12.
言语反讽常见于言语交际,也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语用学理论框架下研究这一语言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关联理论中反讽回声作为理论框架,对简·奥斯汀的经典著作《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进行回声分析,其目的:一则力图验证关联理论以及回声分析对于文学文本中反讽话语分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二则为文学著作中的反讽解读开辟一个新的角度。本研究发现,《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可以对他属的思想观点、社会规范以及标准普遍期许进行回声。  相似文献   

13.
伴随19世纪末到2O世纪初的历史风云,中外文坛出现了一批批报道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报告文学,其社会价值和文学创造在20世纪文学领域独树一帜,风行全球。但困于传统的文学观念,一些文艺理论家将其贬为"非文学"或"亚文学",不将其纳入文学史范畴研究。如果从时代需要、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创造等方面来解读,可以发现20世纪国际报告文学特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学定位。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有利于推动新世纪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和理论研究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为纠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话语缺失、理论脱离实际、伦理缺失等现象,聂珍钊教授首倡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在世界文学批评界建立当代中国学术立场做出了贡献。《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是其十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该著作首次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构建了理论和话语体系,在理论建树方面超越了西方伦理批评。该书提供的实践范例使得该批评理论更易理解和操作,在解读经典文本形成的新观点体现了中国学者努力与世界"对话"的治学精神。该书同时对中西文学经典进行解读,是文学伦理学批评适用性广和蓬勃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继艾米丽·迪金森后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当代女诗人,英美文学界对她的研究从其去世一直延续至今。50年英美普拉斯研究,不同年代呈现不同的特点和趋势: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主要是对普拉斯作品作自传性解读;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初则有早期心理分析、神话解读和早期女性主义解读;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则为文化唯物主义、后期女性主义和后期心理分析解读。梳理50年英美普拉斯研究可为国内普拉斯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听了不少关于"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开课、观摩课以及教研课(包括网上教研),发现有些教师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与理解水平的把握有较大的偏差和缺失。为了改变现状,我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对"用字母表示数"意义与理解水平进行"以专业的视角作剖析,用专家的观点细解读,依专题的研讨来实践,按专门的理论鉴效果"的具体解读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以专业的视角作剖析,偏差较大无论在校际教研课,还是去参加省(市)以及全国级的  相似文献   

17.
原型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原型批评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以结构主义方法为手段,对整个文学经验和批评做原创性的分析对比,寻求文学的本质属性。爱伦·坡的爱情经历及创作对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洛丽塔》是爱伦·坡的诗歌《安娜贝尔·李》在主题、人物、情节上的传承和发展。文章用爱伦·坡的爱情原型来解读《洛丽塔》。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人类学领域,运用仪式理论解读文本,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十七年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仪式化过程的书写,这些仪式化过程包括神圣的民族寓言的建构,"成长叙事"中的阈限以及残忍和暴力的展演。仪式成为文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一条纽带,十七年小说中的仪式化过程,展示了特定的历史语境以及置身于其中的人们灵魂的挣扎。  相似文献   

19.
在2005年的武汉之行中,我与希利斯·米勒讨论了文学研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的未来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米勒当下的文学阅读观,重新思考了文学研究在数字化媒体发展时代“延异”的问题。米勒关于文学阅读与生活的思考,区分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文学研究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发展的问题;随后,通过对现实和现实主义的思考,米勒指出文学中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应更多地与现实相结合;同时,文学研究未来的发展与研究者定期旅行相关联,旅行使意义得到规模性的发展,文学的更新往往通过疏离来实现。米勒的中国之行,作为一种疏离,同样帮助他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路径。在当下的语境下以“延异”的视角重新解读米勒对文学的阅读,为未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提升大学语文的教学层次和效果,应深入思考其课程性质和特点及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具体定位,注重在文学感受、文化认知和哲学领悟三个维度上的涵盖与延伸。从感性、审美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情性感知能力和文学愉悦能力;从文化的视角拓展教学内容、关联学生实际,拓展学生对文学现象的认知深广度和对自身文化人格的完善;从存在和比较的角度解读文学,强化学生的哲学领悟与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