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海卫是洪武年间在慈溪设立的重要海防卫所,军事行政具有独立性,但与附近州县一直存在互动关系。明中叶之后,观海卫与州县产生了俸粮运送、赋役征收、里甲分担等环节的纠纷。在调整过程中,卫所与地方逐渐交集,军人及军舍和地方民户频繁交流。受到周边文化影响,卫所军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追求与周边民众趋同,最终成为宁绍社会的有机组成。  相似文献   

2.
方言与明清白话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方言佐证,可以有效地对明清白话小说中的某些词语进行考释。文章考察了一些至今仍在山西大同方言中使用的明清白话小说中的词语,以期为辞书编纂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吴语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用吴语创作的白话小说、戏曲、民歌以及研究吴语的专著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明清吴语的宝贵资料。苏州话和上海话是吴语的代表方言,考察这两种方言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明清吴语的研究概貌。涉及明清苏沪方言的成果比较丰硕,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共时平面和历史演变研究都有所涉猎。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方言材料使用过狭,方言文字较少有人涉及等。  相似文献   

4.
明清王朝的治边思想基本继承了汉唐王朝"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思想,两代王朝在西南边疆驻军、移民、屯垦。特别清雍正以后,迫于人口压力,移民规模浩大的问题,建立了比明代卫所制度更为重要的汛塘制度,更进一步地促进了西南边疆的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农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大理地区更是如此。农业生产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目的地改造,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必然引起大理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搜集文献用例并结合方言材料,探讨“老公”一词的三个义项在汉语史上的产生及演变情况。至迟在西汉,“老公”指“老年人”的用法已经广泛使用,可以自指也可以他指,到宋元之际,此用法逐渐衰落;宋代南戏作品中产生“老公”的新用法——指称丈夫,在元明清文献乃至现代汉语的南方方言中,此用法仍有保留。而在北方方言,自元代至明清,“老公”都是对太监的尊称。  相似文献   

6.
第十九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明代屯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明,在明代卫所与当代屯堡研究之间进行沟通与对话,将屯堡研究的视野从当代社会学、人类学纵深延及明清地方史地领域,是实现屯堡研究向屯堡学建构转变的内在要求。"屯堡"一词能较好指称卫所基层社会实践的普遍性及其影响的延续性,扩大"屯堡"外延的同时也使其内涵更加凝练。  相似文献   

7.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政管理制度,卫所军事移民是国家强制力造就的移民群体。不同地域军事移民群体来源地区、移入时间、在地化程度、在区域社会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以明代赣州卫为代表的漕运卫所跨越明清5个多世纪,是探究卫所制度、屯田制度、军户制度诸问题的极好案例,需要运用传统制度史与区域社会史结合的研究方法、家谱及科举录等新史料深入讨论。赣州卫军事移民总体呈现南方籍多于北方籍,早期移入者比例高于中期和晚期的态势,他们很好地融入地域社会,积极参与地方事务,还导致赣州地区风俗的变化。这也是古代国家以移民治理基层社会,进而带来多民族、多族群交流与融合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与辰州卫有“母子”关系、是明代贵州境内最早置卫所地区、贵州境内实力最强盛的一个卫所,是五开卫在明代贵州卫所史上的特征。卫所式微是指卫所军政权力由在全省居于重要地位而渐变衰落所呈现出的军政退而民政进的社会治理状态,相伴生的重要事件就是屯田制度荒废。五开卫式微大背景与贵州卫所式微相关;屯军社会地位的沦落,屯田肆意被私人侵吞、屯军屯民的民人化转变,从深层处动摇卫所根基,后卫所时代卫所的宿命就是改流。贵州境内卫所改流过程有两个极具意义的事件:五开卫改流首先是新化-亮寨千户所的消失;天柱守御千户所以一个所为主导成功改流为县,是贵州卫所史上的唯一。卫所军屯人员来源地的差异,影响了后卫所时代贵州西部与清水江下游屯堡村社化的不同面貌;而新化千户所消解于新化长官司和亮寨司内,表明屯卫军民身份的变化也是卫所式微并且深度影响贵州东西部卫所屯堡本地村寨化后的不同景观。  相似文献   

9.
为搞清仙游话的系属,梳理莆仙话形成的相关研究,介绍仙游话中古浊去字例外读阴去的现象,分析这些例外的来源及其形成方式,认为在语言接触当中,调类不易发生借用,比声母、韵母更稳固,因此可以根据调类的特殊性判断混合语的底层语言。仙游话与蛮话、蛮讲、燕话、漳平话、龙岩城关话都保留浊去字例外读为阴去的现象,表明仙游话与这些方言一样,也是源自福州话而不是闽南话。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河池守御千户所徙置于德胜镇的原因,阐明河池所明代(乃至清代)在庆远府属各州、县的军事地位及其驻军屯田情况,并对所城建筑规模及现状作了介绍,为研究明代军事制度——卫所制提供了真实史料。  相似文献   

11.
卫所的宗教信仰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在明清国家与地方的互动中,受到国家典章、人群流动、地方治乱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面向。沿海卫所道教宫观的日常运作往往由本地道士负责,统属于府县道纪、道会司来进行监督和管理。随着海防压力的陡增和卫所军力的衰颓,本地道士逐渐掌握了宫观的控制权。进入清代,在新的制度背景下,这些道教宫观的“卫所”色彩已经褪去,与城外府县的宫观并无二致,完全融入地方道教的传承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2.
卫所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明朝建国之初,在军队编制上,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明中后期卫所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制和裁并.继顺治之后,康熙一朝继续对其进行大力裁并.作为康熙年间卫所裁并的第一个阶段,康熙元年至二十五年,共裁并卫所一百九十一个.其中,康熙元年、五年、七年和十七年是卫所裁并的高峰.卫所裁并较多的政区是江苏省、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东省与湖南省,康熙五年福建省与广西省卫所全裁,康熙十年贵州省的五个实土卫所被改置为县.这一时期的卫所裁并为之后大规模地改卫所为府厅州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语言学里的方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概述我国古代汉语方言研究状况的基础上 ,着重阐明以下两个观点 :(1)西汉杨雄的《方言》以后 ,至明清一千多年间 ,方言的研究并未空缺 ,《切韵》等韵书也是研究方言的力作 ,《切韵》的方言研究性质不宜忽视 ;(2 )我国古代的方言研究和通语 (雅言 )的研究是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通语出于方言而又高于方言 ,故通语的研究离不开方言的研究 ,而方言的研究最终又是为了通语  相似文献   

14.
《明清吴语词典》是一部高质量的断代方言词典,该词典全面展示了明清时期吴方言的词语面貌,为汉语词汇史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词语材料,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辞书佳作。  相似文献   

15.
白河方言的内部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东南部,素有"秦头楚尾"之称。白河境内的方言状况非常复杂,内部差异大,方言归属也说法不一。根据白河的地理状况和移民历史,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复杂的方言状况是由明清两代来源不同的移民移居到此地后方言接触、融合进程的方式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赣方言     
它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面积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个方言。赣方言并非"江西话",江西省境内除赣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江西的邻省也有赣方言。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2%强,分布于江西的北部和中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清代西南地区集场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自从施坚雅以来学界已有一些研究,对西南地区的坝子社会,近年来亦有所关注。明代在西南边陲地区一直实行州县与卫所、土司并行的管理体制,虽然自明末至清中叶陆续实行撤卫并县和改土归流的改革,但卫所和土司的影响依然长期存在。从川滇黔界邻地区的叙永来看,场的起源不仅是商业发展的结果,也与帝国向西南扩展过程中的卫所、土司有直接关系。卫所和土司往往建立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坝子上,场的发展也首先在这些地方兴起。在此后即清代的发展中,场的发展甚至是代表帝国扩展的政治力量与代表市场化的商业力量相互借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叮当,叮当。”王铁匠的铺子里每天都会传出这种单调而乏味的声音。宁波慈溪的东部重镇叫观海卫。明代的戚继光曾在这里率领“戚家军”抵御倭寇,保家卫国。几百年来,观海卫因之闻名遐迩。王铁匠在观海卫已经待了三十多年。从他十五岁落脚在这儿,就一直跟师傅李铁匠干打铁这一行。二十岁那年,师傅将闺女小兰嫁给了他,也将铺子传到他手里。小兰日复一日,听惯了一  相似文献   

19.
贵州的城镇发展具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对了解西南地区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有重要价值.从明清时期卫所制度的设置对贵州城镇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分析明代卫所设立与贵州早期城镇建立的关系,卫所在城镇发展中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发展变迁及其对贵州城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滇黔卫所选簿提供的实际案例来看,不可将洪武年间调入滇黔卫所的职役一概视为"汉族移民",也不能认为他们在主体上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北方民族为数不少,但不至于形成卫所的主体.其在卫所中的分布,与各卫所设置时的现实态势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可空泛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