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揭示南北朝时期汉语的南北差异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南北朝时期一些经典中土文献进行穷尽性调查和细致分析,我们发现,语气词“耳”、“乎”用法的南北差异存在某种相似性——各语法意义的使用频率存在着差别,我们把它归纳为同质通语发展差异类型。我们把“耳”“乎”在南北朝的用法置于历史的纵轴线上,以前人对它们的研究结论为参数,进行一种历时考察,可以发现产生这种南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比”字比较句的句法格式主要有“X比Y”式和“X比YW”式。“比”字句主要表达平比和差比两种意义。《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比”还未完全虚化为介词,正处于动词向介词过渡的中间状态,既有粘着性又有独立性,呈现出鲜明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沂源方言比较句,以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语料为基础,从比较词的读音入手归纳了沂源方言几种常见比较结构类型,重点分析典型的"起"字比较句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吃”字被动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吃”字句是一种以“吃”字来表被动义的被动句。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消亡于清代,是汉语史上特定阶段的特殊句式。考察其发展过程及语法化机制,对于汉语被动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这样一个“是”字: ①后母闻言,于瞽叟诈云:“是你怨家有言:不得使我银钱。若用我银钱者,浑家不残性命!”(《敦煌变文集》卷二页一三二)“是”字置于句子之首以加强语气,“怨家”指舜,“残”即“留”意,同页有“是你怨家修仓,须得两个笠子”,“是”字和上“是”字是同一作用。笔者所用材料是向达先生等编《敦煌变文集》和《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讲唱佛经故事五种》(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附,以下称《五种》)。统计的结果是:共有这样的“是”字21例,其中,《敦煌变文集》有20例,《五种》有1例。虽然仅有21例,但是分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骗”字在文中的深刻含义“骗”字,就词义来说属于贬义。它所表示的,是指用谎言或诡计使人上当。如骗子、骗术、骗局等。但是,在《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里,“骗”的含义却完全相反。它不仅表现了陈赓同志对小红军的关心,而且更显示了小红军舍己为人、舍生忘死的崇高...  相似文献   

7.
汉语比较句的句法研究分歧主要由于句法学家对比较标记词"比"的语类认定各有论断,比较标记词的属性认定直接导致了不同的句法结构分析。在"比"型比较句再研究中,将以句法学最简精神为理论支柱,用逻辑推导的方法重新分析其句法结构,认为该类型比较结构表现出附加语的特征,整个比较结构不构成句中动词短语的必要条件,它的辖域不是动词短语而是语言逻辑模板F[S[NP VP]];它外在于该逻辑模板,对语句进行比较性的语义调变,并作为独立语类形成自己的最大投射。  相似文献   

8.
广州话和倒水话的"过"字差比句虽然具有相同的句式,但在数量补语的位置、否定词和否定句式、相关副词的使用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可以从历史演变、词汇差异、语用等角度对两种方言差比句之间的差异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9.
一、引论宋人王子韶创“右文说”,认为“古之字、,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此后,王观国、戴侗、黄生等人都支持这一说法。至清代小学大倡,认声音通训诂,右文说又得到进一发展,但颇有过激偏颇之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凡从某之字多有某某义”,“凡从某之字皆有某某义”。前一说近乎事实,后一说则过于武断。黄承吉在《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中则说:“谐声之字其右旁之声必兼有义,而义皆起于声。凡字之以某为  相似文献   

10.
“被”字被动句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语“被”字被动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关注,50年代以后进入发展时期,80年代进入高潮阶段,本世纪以来也一直是语言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周代金文中的“肇”字,汉人作实词解释,定义为“始”或“敏”,但何以如此,语焉不详。近人杨树达氏则认为置于语首者为发声虚词。实则,“聿”与“始”义接近,由引申而有“始”义,两个义待会合,造成“肇”字,用以表示语言中始的意义。此字不见于殷虚甲骨刻辞,有可能是西周初期新生的字,有当时许多器铭为证。总之,“肇”字在金文中有其实义,并非语首虚词。了解其确切用法,有助于读懂许多具有重要社会史料性质的周金文。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时期南北佛教界的交往周健一、南北佛教界的密切联系和友好交往《续高僧传》卷16《释慧达传》记载,北魏高僧释慧达过江为梁武帝授戒,梁武帝称他为“肉身菩萨”,常向北方礼拜。《高僧传》卷8《释僧传》宗记载,北魏孝文帝多次致书齐京师太昌寺高僧释僧宗,请他...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含“比”的比较句考察章新传金姝兰编者说明:作者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含“於”“比”的比较句,专门讨论了“於”字句和“比”字句的结构特点、交替年代及其动因。已发表了《〈史记〉含“於”的比较句考察》、《〈朱子语类〉的“比”字句及其汉语史价值》。今于本...  相似文献   

14.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比”是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人与人比,事与事比,国与国比,前后比,今昔比等等,但不论怎样比较,必须运用辩证法。有些人就忽视了“比”字的辩证法,例如有些人喜欢“横着比”,一说就是我们国家如何如何落后,而人家发达国家如何如何先进等等。总是把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  相似文献   

15.
“焉”字处在古汉语句子的末尾,是兼词呢,还是纯粹的语气词呢?笔者想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众所周知,明清学者,近今专家,皆训句尾“焉”字为兼词。象杨树达、王力、杨伯峻、郭锡良、韩峥嵘诸先生,都明确指出、古汉语句末尾的“焉”字是兼词。而《辞源》、《辞海》等辞书,亦因近人旧  相似文献   

16.
苏欣 《华章》2013,(31)
“更”和“还”两个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重点。“X比Y更W”和“X比Y还W”两个比较句式虽然相似,某种条件下可相互替换,但也有语法差异,某些语境中不可替换,且都可以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期,汉语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为"字被动句,可以分为两个系列:"S为V"和"S为NV"。"S为V"系列被动句的被动标记"为"是被动助词,是由动词"为"的"成为"义演变成的,演变的机制是重新分析;"S为NV"系列被动句的被动标记"为"是施事介词,是由被动助词"为"演变成的,演变的机制是句法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比较句“不如”、“不比”和“没有(没)”句是汉语中比较重要的句型,也是留学生学习使用汉语时容易产生偏误的一组句型。本文斌从语义偏向和主观性的角度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我们发现“不比”句语义偏向趋同,而“不如”句、“没有(没)”句倾向于趋异,并且“不如”句、“不比”句、“没有(没)”句的主观程度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9.
《绿》文中“了”字的妙用江苏沛县教育局教研室赵后乐朱自清先生的《绿》全文共41句,1000多字,仅用“了”字煞尾的就有18句,但读之不觉累赘、俗气。在朱先生笔下,“了”字或联情,或缀景,或叶韵,使文章更加脍炙人口。一、联情朱先生曾两次游仙岩。一次春天...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先生的《绿》全文共41句,1000多字,仅用“了”字煞尾的就有18句,但读之不觉累赘、俗气.在朱先生笔下,“了”字或联情,或缀景,或叶韵,使文章更加脍炙人口.一、联情 朱先生曾两次游仙岩.一次春天,雨小,瀑小,潭浅,绿浅,故春游时的朱先生并没有“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二次是秋天,雨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