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志祥 《现代语文》2003,(11):45-4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的练习二“本文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到关系。说说下列语句中‘而’字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其中第4题材是“溪深而鱼肥”。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是“溪深而鱼肥’(‘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溪深而鱼肥”中的“而”解释为并列关系的连词的依据,可能是《辞海》。《辞海》“而”字条注⑦“语助词。表示并列关系。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  相似文献   

2.
正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课本附录中的《文言实词及其活用》,是一篇辅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的知识短文,内容精要、好懂,很有实用价值;但其中有几处疏漏,常常引起学生的质疑。一、"官""理"是不是名词在"什么是文言实词"一章里,举了《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个例子:"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短文接着说:"其中,‘树’‘官’‘理’‘业’是名词,‘知’‘种’是动词……"  相似文献   

3.
闫德胜 《学语文》2014,(2):58-59
正1998年1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其第597页"闫"一词条注明:"‘闫’不是‘阎’的简化字。‘闫’和‘阎’是两个不同的姓。"2010年4月语文出版社出版了与上一部《字典》系同一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二版)。该词典第1509页,对"闫"一词条依然是这些字句的注释。我们对此颇有异议。近几年我们续修了我宗支《闫氏家谱》,查考  相似文献   

4.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7期徐江、周宗富二位先生的文章《教:在学生‘自主’之上必须有作为》(下简称"徐周文")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第四节的两点"质疑"。一、对喻体"大宅子"的质疑。徐周文说:"‘大宅子’与向国外‘捧’古董、‘挂’名画、‘活  相似文献   

5.
李家成 《中国德育》2014,(19):58-59
正2月2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记》。笔者当时边读边想:改得真像国外的学校啊!9月2日,《光明日报》又刊发了黄全愈的《从走课制里"走"出什么?》一文。作为海外华人学者,黄教授"惊讶"于中国无"走课"概念而只有"走班"概念,认为:"所谓‘走班’还是跳不出传统‘班级’的概念。其实,要走的是‘课’,要跳出的是‘班’。"他看重的美国的模式是怎样的呢?"一下课,学生们匆匆忙忙赶到  相似文献   

6.
<正>刘恒友《是"不假思索"还是"不加思索"?》(载《中学语文》2013年第10期,上旬刊。以下简称"刘文"。)中说:"查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皆不见‘不加思索’的身影。"又说:"‘不假思索’作为一个成语,有其源渊;而‘不假思索’之所以不见各大词典,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一个短语。看来成语库中只有‘不假思索’,而‘不加思索’则是人们‘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这里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刘文认为成语库中没有"不加思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第二,刘文认为使用"不加思索"是误解误用,我的回答是——"不加思索"使用正确。这仅是个人  相似文献   

7.
一、《周易》的物象在这里谈《周易》的物象指的是卦爻辞的物象。孔颖达《周易正义》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诗》之比喻也。或取天地阴阳之象以明义者,若《乾》之‘乾龙’,‘见龙’;《坤》之‘履霜坚冰’,‘龙战’之属是也。或取万物杂象以明意者,若《屯》之六三‘既鹿无虞’,六四‘乘马斑如’之属是也。如此之类,《易》中多矣。或直已人事,不取物象以明意者,若《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坤》之六三"含章可贞"之例是也。圣人之意,可以取象者取象也,可以取人事者则取人事也。  相似文献   

8.
<正>我曾经听过一个初中语文老师的公开课。课讲得不错,但她讲到一个人要有志气时,板书出一句名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有学生提问:"‘子罕’是什么意思?为何写了‘论语’还要写‘子罕’呢?"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论语’是书名,‘子罕’是孔子的学生名。孔子有很多贤弟子都带‘子’字,如子路、子贡、子张、子游等等。‘子罕’也是《论语》这部书中的一个章节,所以这样标示。"  相似文献   

9.
<正>一.风雅之诚与禅宗"风雅之诚"是芭蕉俳谐艺术的精髓。关于"风雅",郑民钦在《日本俳句史》里有这样一段描述:"‘风雅’源于《诗经》‘六义’之说,汉诗的这种分类影响到和歌,为《古今集》采用,把‘风雅’二字变成诗歌的代名词,成为艺术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汉语词典》:"马后炮:象棋术语,借来比喻不及时的举动。"《辞源》同条:"譬喻失时无效的动作。"《汉语大词典》同条:"原为象棋术语,借喻不及时的举动。"笔者以为,以上诸说,比喻不当。《汉字文化》2002年第2期郭志菊、李树新《象棋文化熟语语义结构》一文还说:"象棋中,‘马后炮’的下法是一着厉害棋,‘马后炮’是指先用马控制对方的将(帅),然后再用炮在马后照将,以杀死对方。但是,由于它是马后置炮,故熟语‘马后炮’的喻义是失时无效的行动或事后发表意见、采取的行动。也作‘马后放炮’。"此说亦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1.
正《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是王维的一首五律,也是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诗歌赏析题。关于诗题中的"见过",周容先生说:"‘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王忠贤先生说:"诗题中的‘见过’,应作为‘拜访我’解释。"(《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2.
正据《中国音乐词典》的定义:"‘乱’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曲式术语。在琴曲中称为‘乱声’‘契声’。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以及汉、魏相合大曲中,均有‘乱’的歌词实例。"~([1](P24))这就说明"乱"不仅与音乐有关,而且有相对应的歌词存在,即"乱曰"。尽管中国早期文化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但为了更好地理解"乱"之内涵,下面将其分开进行详细分述。《乐记》:"《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武》乃《诗经·周颂·大武乐章》中的一篇,至于处在  相似文献   

13.
正"犯而不校"的"校""犯而不校"语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意思是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例如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茅盾《清明前后》:"我对于两种人,向来是犯而不校的:  相似文献   

14.
一清、静、悲凉乃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和情感主旨,这似乎早已成定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称:"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  相似文献   

15.
<正>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很多以"者"字煞尾为标志,《马氏文通》于此论述已略见端倪。杨树达《词诠》谓这种煞尾的"者"为"复牒代名词",并举例以名之:"他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史记·河渠书》)。按‘他小渠披山通道者’,犹言‘他披山通道之小渠’,原文‘小渠’先置,则形容语之‘披山通道’无所附丽,故非复牒一‘者’字不可也。""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又《刺客传》。按‘可为足下辅翼’所以形容‘车骑壮士’也,以‘车骑壮士’在上文,故  相似文献   

16.
正王力指出:"‘你’,《广韵》:‘乃里切,秦人呼傍人之称。’似乎是唐代新产生的一个词。其实‘你’也是一个‘强式’,是‘尔’字古音保存在口语里。"[1](P316)太田辰夫也据《广韵》的记载"你,乃里切,秦人呼傍人之称",提出"你"或许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方言。[2]吕叔湘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认为,第二身代词就是古代的"你",汉晋以来,草书里久已把"爾"简化作"尔"。  相似文献   

17.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18.
史俊 《山东教育》2012,(Z4):22-23
2012年4月25日《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刊文说:"‘如果你是孔融,会不会让梨?’最近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有位学生答‘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大大的叉号。"这让人陷入两难:"‘让’是一种美德,一种传统,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弘扬。但‘不让’是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说出了‘自己心里话’,敢于表达真话又是  相似文献   

19.
<正>《哀江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叶嘉莹先生在其著作《叶嘉莹说杜诗》中有这样的一段评说:"‘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渭’就是渭水,我说过,在长城外的‘八川’之中,泾和渭是最有名的两条河流,而中国习惯上认为泾水是浑浊的,渭水是清澈的,所以是‘清渭’"。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习惯上认为泾水是浑浊的,渭水是清澈的,所以是"清渭"。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广西教育学院潘启富教授推出了创新之作——《元点上的思考》,副标题是"写给公众和家长的教育学"。此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什么要写这本特别的教育学?作者的理由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作为‘利益相关人’,他们有权参与;教育服务是一种‘特殊商品’,作为‘消费者’,他们有‘知情权’。他们不仅仅是要‘看热闹’,还要‘看门道’。时下教育学的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