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既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阵地,又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尝试引导学生沉入语言,细读文本的关键点,欣赏散文的线索美;还原情感,细读文本的矛盾点,体悟散文的含蓄美;涵泳语境,细读文本的技巧点,领略散文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2.
李靖 《家长》2024,(8):149-151
<正>散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用词优美、内涵丰富,总体呈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文本细读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将其应用于散文阅读教学,能改变学生浅层阅读的现状。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文本细读策略的使用,以文本为中心引领学生细剖文本内核,与文本建立深度关联,以此实现高效阅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价值,探究了散文文本细读的策略,旨在引领学生细致品读,提升学生对散文的深刻性认知与思辨性思考。一、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中海 《广西教育》2023,(26):113-115+126
本文以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篇目为例,探讨文本细读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阐明文本细读法的“细”体现在哪里,文本细读法的“读”包括哪些方式,以及如何有序组织“细读”,提出文本细读法的具体实施建议,旨在提高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回忆性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相对于其他的叙述性散文教学来说难度更大,原因在于回忆性散文中有两个"我",因此到位的解读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孙绍振率先提出"比较还原法"这一文本细读的方法。这种方法旨在还原文本内部的矛盾与差异并以此作为文本分析的切入点。文章以部编版《老王》为例,从语义、情感逻辑、历史、创作风格等方面去还原和比较,从而突破回忆性散文阅读难点,为回忆性散文教学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存在功利化、简单化、书卷化的问题。以教学实践中的文本细读案例为对象,分析了抓住字词、品味情感、深入语境的现当代散文解读方法。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应以课程标准的规定为指南,将文本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接受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教育,达成个体言语经验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慧 《文教资料》2020,(1):74-75
现代散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教学成败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如何解读文本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热点。本文聚焦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反思现代散文传统教学误区,基于对文本细读教学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探索文本细读在高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在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两大弊病——抽象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的匮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强,探性地提出了运用英语散文文本细读法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学术写作水平和综合能力。并以培根的《论读书》为例分析了如何运用文本细读法从词、句、篇章、语气、音律、修辞、语境等方面把握散文,能达到培养他们语言运用能力和论证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细读是新批评的一种文本分析方法,它不主张读者通过作者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和历史、心理和意识形态因素、影响文学文本的社会经济因素等来分析文本,它关注文本内容和其本身的价值。细读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语言、结构、风格、张力、修辞、意象、象征、内涵与外延、节奏与韵律来解读文本,它研究文本内部的语义和意义的产生过程。本文通过不同作家和文学批评家的观点探讨了细读的起源,总结出细读的三个主要特征,并通过解读《夜莺颂》这一文学批评实践进一步解释细读分析法。  相似文献   

9.
哲理散文的阅读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体会哲理散文中的深刻哲理和情感。以《我与地坛》为例,从截取片段、梳理主线和细读文本等角度,探究哲理散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策略,提高哲理散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文本细读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深入研究文本细读的应用策略,把握不同文体的特征,探寻细读切入点,可以助力学生亲近文本,品味语言,进而理解所读内容,提升阅读理解水平。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并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从多个角度入手,深入研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散文是一种以记叙的方式来抒发作者感情的体裁,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教育目标的不断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现代教学的目标,高中语文阅读中散文教学的文本细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过多地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对散文文本的研究,导致学生在粗略阅读文章的情况下就开始习题练习,产生了低效的阅读。但是散文本身是一种思想情感非常丰富细腻的体裁,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详细阅读和理解。为了解决散文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散文文本的详细阅读被引入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教学,提升学生对散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在当前后课改时代,文本细读被许多语文老师当作最能展示教学功底、代表语文教学特征、体现"语文味"的教学方法。然而,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少老师对文本细读存在着误解,文本细读教学也走进了种种误区。如何进行正确的文本细读呢?我认为要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一、文本细读与语言运用的关系当前的文本细读侧重于对文本的细读、理解和欣赏,把深入理解语意、挖掘文本丰富意蕴当作唯一目标,这并不科学。因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统编版语文课程凸显了人文主题和阅读方法双线组元,凸显了语文教学要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既要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学会如何遣词造句,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藏在散文中的人文情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文本细读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结合文字进行深度感悟,并在体会语言的基础上感悟作品中蕴藏的文化韵味,更符合统编版教材双线组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陈洁 《考试周刊》2011,(17):51-53
散文,常常被称作美文,优秀的散文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语言范本,诗的意境享受,而且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思想,叩击他们的心扉。初中阶段,散文在教材里占有一定的篇幅,关于散文的阅读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其原理同样可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作者通过叙述日常教学中的八个案例,来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以多元姿态来亲近文本、善待文本、沉浸文本、剖析文本、涵泳品悟,从而开掘文本的多侧面内涵,主动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进而构建起学生的心灵空间。  相似文献   

15.
鲁兆周 《小学语文》2014,(11):44-45
聚焦“文本的矛盾处”,往往会寻觅到一份意外的惊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什么是“文本的矛盾处”?细读文本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觉得作者有些词语、语言似乎前后矛盾,或不符合文本的语境,或在文本中显得很突兀,让人读来心生疑窦。这些地方,就是“文本的矛盾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矛盾处”,指导学生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这个过程往往能产生教育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16.
朱丽红 《成才之路》2022,(13):76-78
文本细读是指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细腻地、深入地、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的过程.文本细读既是一种文学阅读态度,又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文章从文本细读的含义及特征入手,分析文本细读的具体作用,并从反复细致诵读、多元理解文本深意,抓住重点词句、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品味关键细节、深度挖掘文本内容,合理多元解读、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它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因此,本文试着从语言欣赏的角度来谈谈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18.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主动的、反思性的思维,是避免学生盲从轻信、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文本细读是立足文本内部逻辑关系和深层次文化内涵,针对具体问题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质疑的阅读方法。该方法通过细析关键词句、细品留白、细读矛盾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文本细读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引导学生明辨文体特征、关注文本独特价值、培养质疑与反思意识方面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教科书里,选录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但如果教师过渡依赖教参,不能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就不能形成学生和文本的真正对话,更不能让学生感悟散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胡定坤 《学语文》2011,(6):72-73
随着“文本细读”被引人到课程语境中。“文本细读”从一个文艺批评的概念转化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在运用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开始显现。有人提出了“文本细读异形化”的担忧.综观现实教学状况.出现了随意肢解文本的完整性.否认文本确定性的倾向。或是在追求语言分析的科学化道路中,单纯为了分析文本而进入文本。陷入了一个局限于文本的极端。从文本的封闭中解放出来,又要警惕陷入过度解读的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