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知其人”即了解作者生平,“论其世”即熟悉写作的时代背景。一篇文章反映的是作者特定的思想和特定的社会现实。既然文章是特定个人写作的,足特定时代的反映,那么了解生平背景,可以既看到它的正确、积极的一面,又可以看到它不足、消极的一面,从而更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更客观地评价文章的价  相似文献   

2.
严丽荣 《师道》2009,(10):26-27
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鲁迅先生也说,倘要论文,须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一篇好的文章,常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独特内心体验的外现。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之思”“文本之志”。  相似文献   

3.
文本教学中,我们对作者的处理比较随意:有浓墨重彩的年谱式;有随意选取一鳞半爪式;有些老师则干脆让作者退隐,将作者抛在一边……种种情况,不一而足。一、文本教学中作者介绍的必要性从文本阅读来说,不了解作者就无法理解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对作者的介绍就完全有必要,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真正伟大的作品都传达出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文本和其生活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作者借用比兴和象征手法将其情感一隐三藏,我们必须借…  相似文献   

4.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183;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相似文献   

5.
《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孟子提出的著名的分析文艺作品的理论命题,后人概括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6.
一、颂其诗,知其人,论其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应该是文学评论中较早的理论了。鲁迅先生对此也有十分精辟的阐释:“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本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  相似文献   

7.
导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革命的小说艺术大师乔伊斯主张的“作者藏匿”论极富见地体现着作者对小说主体关系的审美把握。换言之,主张“作者藏匿”实际是乔伊斯从美学高度追求革故鼎新传统小说艺术的必然反映,是主张作者与人物之间采取平等对话姿态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解读文本,自然也就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果缺少了这些元素,对文本的  相似文献   

9.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3,(Z4):96-97
主持人龙吟:古语云,闻弦歌而知雅意。在诗词中,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诗人的情感,有时还会感受到时代的强音。盛世而靡歌,乱世出哀音,一首诗、一阙词,有时就道尽了个人的是非成败、朝代的兴衰更替。诗法指津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因为古典诗词作品往往表现作者的情怀、志趣,并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境遇以及个性有关,所以要"知其人",也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又因为古典诗词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往往与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密切相关,所以要"论其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或情感内涵。对古典诗词进行鉴赏评价,不能不去了  相似文献   

10.
期初,集体备课《桂花雨》,为开阔视野,我们从四个维度展开了"对话"。一、与作者"对话"中国文化讲究"知人论事"。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事以论其是也。概言之,即"知人论事"。  相似文献   

11.
<正>一、知人论世,畅饮源头活水《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其人"是指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阅历、思想倾向、处事态度、创作动机及创作风格等;"论其世"是指应结合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去考察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是传统的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它对今天的中学古诗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它是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距离的一把钥匙,可以使作者成为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论中的作者论有主体性作者论、超主体性作者论和非主体性作者论几种主要形态。主体性作者论将作者本人的才能、情感、意志、生活经历和体验等看作其创作的支配性因素,典型代表有天才论、传记批评、情感论、直觉论以及体验论等;超主体性作者论则认为作者受到了外在于他或他无法控制的力量的支配,比如神、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等;非主体性作者论主要认为主体是一种语言的建构,受语言的支配,文本书写是一种语言的编织。  相似文献   

13.
语文老师在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时,有的依注释照本宣科,有的把参考书上的资料和盘托出,有的根据自己对作者的熟悉程度,喜爱程度自由发挥,也有的把作者、作品、学生三者综合起来酌情考虑。显然,后面这样做的收效是最佳的。介绍作者的目的至少有三个:一是使学生增进语文知识,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三是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在介绍作者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介绍文章的作者时,要杜绝毫无趣味的刻板介绍,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作者介绍得立体、丰满、个性,让其还原成当时当地独特的"那一个"。  相似文献   

15.
郝丹林 《考试》2008,(1):7-8
本文针对考纲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谈谈解题技法。第一步,宏观把握,整体感知作者的观点态度。即初读文章,思考作者在文中就何种问题持何种态度;理清思路,全面把握文章大致脉络。  相似文献   

16.
在前不久的"浙派小学语文名师与我同课异构"活动中,笔者发现,不论是一线老师还是各位名师,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作者介绍"这一教学手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以帮助理解文本,感受语言的精妙,领悟文字背后的情感,从而获得阅读的快乐。然而,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很多老师习惯做"搬运工",也就是将作者资料一字不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作者介绍"显得生硬、无趣,更让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一头雾水、无从下手。那么,我们该如何正  相似文献   

17.
语言文字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生动的标点符号不仅是文本的外显形式,更是读者探入文本内核的重要桥梁和通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标点作用,整体把握文本;体悟标点情感,参透文本意蕴;洞察标点形式,感受作者匠心,从而达到以"微"见"著",深入全面地把握文本。  相似文献   

18.
正一、初中阅读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现状1.对已有作者资料例行公事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对于重要的作家介绍要么依照注释,照本宣科,例行公事;要么功利性很强,只是介绍那些考试时要考的内容,导致作者介绍没有被我们语文老师利用充分,变成应付考试了,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没有多大作用。2.对丰富的作者资料拿来主义许多老师在涉及课文的作者时,只是叫学生自己看注解了事。而注释中的作者介绍都只是简单的介绍作者的名字、生卒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评点,蕴含了深刻的解释学思想。作品的意义存在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还是存在于读者的理解中,读者能否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这都是金圣叹在评点中思考过的问题。在金圣叹那里,人都有"至诚之性",读者应当能够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但由于作者创作情境和读者理解境域的复杂性,重建作者创作意图在实际上又是不可能的,也是无从判断的。面对这一困惑,金圣叹提出,读者要"眼照古人",以自己的理解去迎合作者的意图,"与古人捉笔一刹那顷精神,融成水乳"。  相似文献   

20.
罗志才 《广西教育》2015,(2):86+122
以孟子"知人论世"原则作为指导,从"知其人"和"论其世"两个角度,结合诗词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