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宋词词牌名的许渊冲英译本,可得知许渊冲的译文讲究翻译生态平衡,并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分析角度体现生态翻译学的适应与选择.该文在梳理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宋词词牌名英译案例中许渊冲先生的具体翻译实例,客观讨论了生态翻译学所阐述的思想.通过研究生态翻译学,在诗歌研究,尤其是宋词词牌名研究方面给后人提供相对新颖、全面的研究视角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绚子 《海外英语》2012,(11):158-159
相较隐喻的翻译研究,转喻的翻译研究少之又少。过往传统的转喻翻译研究具有其局限性,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转喻翻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文介绍了Radden&Kovecse(s1999:30-43)对转喻的认知模型的分类,基于此分类讨论了中英文对转喻相同及不同的认知,最后总结了需视能否在原文读者及译文读者的认知中激发相同意义,对转喻进行显译和隐译,而显译包括对等翻译,添加注释,隐译包括转换原喻,认知归化。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译文呈现出与原文对等的意境和美感是古典诗歌翻译的重难点。从意象图式中的容器图式出发,进而引申到以容器隐喻来探讨古典诗歌翻译的意境构建。指出从容器隐喻的视角来翻译古典诗歌能再现原文的意境,达到与原文风格一致的效果,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视觉化翻译以框架为基础,通过视觉化激活文本中的场景,以框架模式对场景进行重构、选择、替换等,实现翻译的框架认知操作。本文通过对比许渊冲和卓振英的宋词词牌名英译文,发现视觉化框架下词牌名英译主要可分为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完全不对等三种模式。视觉化框架翻译,不仅能准确译出原词词牌名的意义,而且能有效传递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独具魅力的一种文体。李清照的词,语言清新,感情真挚,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历来为许多学者所关注。而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翻译、文学等诸多研究领域。此研究将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分析李清照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花"之意象,解读诗人对于"花"的生命感悟,为宋词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奈达的对等理论,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研究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与翻译对等问题。首先对视角转换的具体类型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继而以思维对等、文化对等、情感对等和行为对等四个方面为着眼点,考察英汉互译中运用视角转换的理据,旨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翻译的对等。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现象,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给翻译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于转喻的新颖性和替代同一整体其他成分的独特性,词人喜欢使用转喻唤起"诗意",同时达到经济使用语言的目的。转喻是比隐喻更重要的认知方式。激活是转喻的主要运行机制,由于文化背景差异的存在,宋词中一些转喻可被视为特殊转喻,它们和英语(译入语)中转喻的关系分为激活对等、激活部分对等、激活错位对等、激活不对等等情况,对应的翻译方法为转喻零植入、转喻部分植入、转喻替换植入、转喻完全植入、转喻放弃植入等。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意义不言而喻。语言研究的认知范式,尤其是关于意义本质及语法与意义之间关系的那些发人深省的观点,都大大阐明了翻译的属性及过程,有助于对翻译现象和问题做出更符合实际、更一致的解释。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重新审视了翻译对等这个最基本又最受争议的问题,认为翻译过程中的对等应该建立在概念层面上的并被定义为概念场景的对等。  相似文献   

9.
对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学文体学引入翻译研究,开拓了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视角.然而,此类研究多集中于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翻译研究,对戏剧提及甚少.本文采用文学文体学所提供的新的视角,以鹿金的<玻璃动物园>的译本为例,论证了戏剧翻译中文体风格对等的重要性.如果译者忽视了原文的文体风格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则容易导致"假象等值"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一大难点,英汉诗歌在韵律和意象选择上大不相同,所以译者在翻译时的取舍也尤为关键。过去对诗歌翻译评价标准仅仅是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而功能对等理论把读者反应纳入研究范畴,不仅给诗歌翻译打开了新的视野,在引导翻译研究时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探讨在诗歌英译时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翻译对等历来都是翻译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但传统的翻译研究只集中于语言形式、意义、信息、功能、效果等层次上的对等,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因素这一本质特征,很少从认知对等的角度去研究翻译。鉴于此,本文以陕北民歌的英译本为语料,通过对意象图式、隐喻转喻、框架映射、原型理论、映射等认知方法的分析,来具体说明译者如何通过这些认知手段使原文和译文达到认知性对等。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应力求传达原诗的"三美",而"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为诗歌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许先生的"三美"理论实际上契合了奈达提出并阐明的"功能对等"理论,换言之,诗歌翻译要实现"三美",就是要力求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在意、音、形三方面的审美效应对等,而实现"意"的审美效应对等乃译诗之关键。由此,本文试将许先生的"重意美"观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相结合衍生出"意美对等"这一译诗视角,并以许先生对经典唐诗《春夜喜雨》的英译作品为例,阐释这一视角在古诗英译实践中所体现的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实现翻译,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式语言"的诗歌翻译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意象本质上就是一个概念隐喻,古诗概念隐喻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努力实现汉语概念隐喻和英语概念隐喻的"映射对等。  相似文献   

15.
《浪淘沙》是李煜千古传颂的词作之一,本文对其中两个英译本从认知文体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出发进行对比分析,旨在阐释认知文体学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语言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对再现原作语言技巧与思想主题及深入理解诗歌及其译本语言蕴意的巨大影响,指出意象图式给诗歌的理解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用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艺术手法,宋词中存在着大量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它们是宋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典故是转喻的来源之一,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理论来研究宋词中典故的转喻含义并对其转喻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尝试挖掘在典故英译背后英汉文化之间转喻思维的差异,并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来传达宋词中典故的真正内涵。由于英汉文化思维的差异以及典故的文化专属,转喻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策略不尽相同,再加上译者主体性因素,转喻思维影响翻译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变译策略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考试周刊》2009,(32):31-31
诗歌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部分,无数的学者在这一领域不断钻研,并把重心放在了全译上.以求达到翻译对等。然而诗歌翻译中的翻译对等是很难,甚至说是不可能达到的,黄忠廉教授对翻译变体理论的提出为诗歌译员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功能理论给了变译策略很好的理论支持.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标准和策略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从功能理论、变译定义及变译历史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以期说明将诗歌翻译与翻译变体理论结合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框架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由许多认知活动构成的“框架”之中。论文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以框架理论指导翻译教学实践,启发学生激活储存于心智的对应的框架,以处理商务翻译实践中因跨学科、跨文化差异造成的框架差异,实现知识的匹配和再现,达到目的语与原语功能对等的效果。研究表明:框架理论既可为学生理解原文提供理论指导,也可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翻译策略,提高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冯安华 《海外英语》2014,(17):134-136,159
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