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识教育已在我国高校中广泛开展实施,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重要支撑点。厘清和明确课程定位以及解决其他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是大学语文实现其课程价值与意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通识教育制度和选修制度的发展脉络得知,国内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在课程定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通识教育选修课未能充分发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功能、选课自由度不高、课程偏重于实用知识等方面。在现有条件下,高校应该将通识教育选修课定位为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并且以学生所学专业之外的知识与技能的拓展为主要目标。同时,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设置应该符合教育民主化的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心理需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由工具性转为人文性。针对这些变化,大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实践情感教育,教师应注意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文本实施精神文化教育,从而优质地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不断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在大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在面对突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据此笔者进行讨论。与时俱进的教学才是科学的教学,我们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学习先进的教学范例,引进更科学更直观的教学手段,注重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5.
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科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虽说在许多大学的基础课课程设置中,还作为传统科目保留了下来,但它作为基础课不可或缺的地位和角色,显然已受到来自多方力量的撼动或质疑。这在一个好酒还需勤吆喝的营销时代,与我们业内人士对所从事的学科少了一份自信与激情的心态,缺乏学科自我宣传的意识有关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大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业内外人士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对它的定位和实践操作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6.
在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重视人文精神的今天,大学语文作为人文核心学科的一员,更应把人文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主要特色。针对社会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人文教育的不理解,我们在教育中更应强调人文精神的恒久价值。应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科学传播的是人终其一生都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知识和方法,探求的是人类最有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真理和学理。  相似文献   

7.
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和翻转教室应用到信息通识教育实践教学中,构造一个基于网络的研究型教学环境。学习目标与项目任务挂钩,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和分工合作完成项目要求的任务,学习隐含在项目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者以组为单位,上台讲评、推荐自己的作品,宣讲学到和用到的知识,训练文字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磊 《时代教育》2012,(21):147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现有的教育体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创新教育体制,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立足于如下四个方面可快速促进语文教育的创新:对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不断改进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切实树立创新意识;健全评价模式,推动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9.
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会感恩、相互关爱,这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如何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育人问题。作者通过多年法律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创新育人教育方法---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探索在法律专业教育的同时,启迪学生的人文思想、培育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重塑大学精神,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 ,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总体素质 ,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乃国事政策之重中之重。建国五十年以来 ,我们虽然反复提到这个问题 ,但囿于各种局限 ,我们的人才教育掉进了“应试教育”的胡同。蔡元培先生在担任中华民国教育第一任总长时 ,热衷于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改革。他明确提出了“五育并举”思想 (德、智、体、世界观、美 )。它既强调了长远的根本性培养 ,又没有偏废现实性的需要。这与鲁迅先生“立人”的思想是相通无异的 ,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素质教育 (尤其是大学素质教育 )的要义。因而 ,在大学校园里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大学语…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及其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同时介绍了南京大学相关学科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中通过构建课程实验教学、野外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及保障机制来推进通识教育的举措和成效。  相似文献   

13.
分类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途径,是与教学目标体系密切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中国矿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类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为例,分析分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实践路径,总结分类教学模式的应用,建立和完善教学课程方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理念的科学实施过程要以高等院校设置的具体课程为主要载体,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群体形成合理的综合性知识结构。大学语文作为当今大学生学习并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构建、艺术审美能力、个人价值意识等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江海 《教育评论》2015,(2):121-123
通识教育在中国高校迟迟未能普及,与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的误读有关,这些误读反映了国内外通识教育理念的差异。文章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指出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几种误读,并提出通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赫钦斯是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改革家,其一生都致力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实践。赫钦斯通识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他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理智的培养;经典的西方名著是永恒学习的内容;通识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团结与进步,而且可以为专业教育奠定共同的学术基础。他的通识教育理念不仅对芝加哥大学课程设置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圣约翰学院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功能严重缺失。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在于情感的培育,情感培育的基础是对教材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知识传授中将德育、美育和创新教育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