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文玲 《考试周刊》2011,(23):49-49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游荷塘所见之景都透视、沾染了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心情也随所见之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情与景是交融在一起的,较为突出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
品读《荷塘月色》要从朱自清的气节、情怀及当时的黑暗现实入手。有些地方采用直白的方式表现了对现实的极端不满;有些地方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作者自己苦闷的心情和内心存在的一丝希望。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中作者把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作为描写对象,通过对景色的审美视角,运用艺术手段进行美的描绘,实现情感的自由升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出发鉴赏《荷塘月色》这类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和美的欣赏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基于此,笔者从荷塘月色的审美角度出发对文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荷塘月色》中作者把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作为描写对象,通过对景色的审美视角,运用艺术手段进行美的描绘,实现情感的自由升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出发鉴赏《荷塘月色》这类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和美的欣赏  相似文献   

5.
对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一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归于政治因素,有的归于日常家庭生活的因素,这都是源于读者对《荷塘月色》写作背景的看法不同所致。如果客观地分析其写作背景,那么“颇不宁静”的原因应该归于作者面对的复杂社会现实和特殊的家庭现状。  相似文献   

6.
《绿》与《荷塘月色》同是朱自清先生手笔,这两篇文章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描写一样形象细腻,文辞一样秀美可人,笔调一样清新脱俗。但是,过细体味,深入比较,我们便会发现,这虽同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差异何在?概括地说,就是前者“浓”,后者“淡”。《绿》的浓和《荷》的淡首先从景物描写的色泽表现出来。《绿》中,作者为了显  相似文献   

7.
文章浓墨重彩之处——“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等几个段落,描绘出来的画面也重在体现一种景与景,人与景的高度和谐,充满了浪漫诗情。这无疑是在告诉人们作者的烦闷与忧愁应与个体心灵的某种需求与失落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周美兰 《学语文》2007,(1):51-51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兼及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几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他的散文简洁精炼,并以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自然而著称,被称为典范的现代美文。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为传统教材,大陆上选用,台湾也选用。对于它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看法,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固然相当复杂,但有两点几乎是共同的:或只抓住作品的片言只语,缺乏对作品本身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历来被几代人传诵所教,对这部现代经典散文解读也是异彩纷呈。本文从《荷塘月色》中选出三处地方进行着重详细解读,采取文献法、分析比较法等,并且结合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以期从文本细读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两次批评西晋作家潘尼。经笔者深入考辨,发现《文心雕龙·明诗》篇将潘尼视作可与陆机、陆云、左思比肩的一流作家,符合历史实际;但笔者通过详细研读潘尼《乘舆箴》原文,发现历代《文心雕龙》的注本,对《铭箴》篇批评潘尼《乘舆箴》为"义正而体芜"的阐释,未能充分发掘其中奥义,故参酌刘勰对箴文写作的观点,全面分析后认为"义正"说本自《乘舆箴》的"义正体约",而"体芜"之说虽有偏颇,但考虑到南朝时期的浮华文风,希望后世作者借鉴前代箴文作家写作简而深的文风,这也许才是刘勰的真正用意。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尾的时间和地点是:“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1927年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稍有现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一时期,北伐战争最终失败,国共合作走向破裂,国民党在全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军阀混战连年不断。特别是1926年发生了段祺瑞政府残酷屠杀各界群众的“三一八”惨案,朱自清是这场惨案的亲历者,他在事件发生后第五天,写下了《执政府大屠杀记》,悲痛地  相似文献   

1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五四”以来抒情散文的名篇。它创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作者任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正在致力于散文的创作。朱自清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对于旧中国黑暗的现实,他感到不满,但由于阶级的局限,他当时还没有勇气参加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所以思想上不无矛盾。一九二七年七月,这正是大革命遭到失败、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年月,作者思想上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文章的劈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隐约透露了箇中消  相似文献   

14.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之所以能成为名篇,除了语言生动优美、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多角度对景物进行描绘外,与文章的严谨结构也是分不开的。而文章的严谨结构主要体现在叙事、描写及抒情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1927年的一个夏夜,朱自清先生为排遣心中的“不宁静”,独自漫步在清华园的月下荷塘边。把“淡淡的喜悦”和“隐隐的哀愁”融入优美的景物中,由此诞生的《荷塘月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也一直作为中学语文教科书选用的范文。这篇文章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描写荷塘月色的景象,  相似文献   

16.
1755年8月20日,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一剧由法兰西喜剧院首次正式公演,一时轰动了巴黎。一位当时的剧评家甚至这样描写演出时的盛况:“全国都来了,上演伏尔泰的一出悲剧是件国家大事。”产生这种盛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应另辟专题予以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剧引起轰动的关键仍在于作品自身的魅力,否则谁也无法解释为何至19世  相似文献   

17.
李健 《现代语文》2007,(12):61-6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巴金的《灯》虽然写作背景不同、内容相异、风格有别,但却异曲同工,造化天成,是现代散文中的两朵奇葩。笔者试从三个方面作些比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可谓精巧华美、匠心独具。别的且不说,单就题目上看,就可以说蕴意深刻、极具表现力。高中语文第一册入选的《绿》和《荷塘月色》两篇散文就是典型的例子。两文非一时所写,表达的思想更是迥然不同,但编者却编在了一起。通过对  相似文献   

19.
月光照在荷塘里荷塘又多了一层音乐 荷塘里的音乐其实是一个人的影子他 已告别南国疏理着离愁别绪一袭青衫走在清华园曲折的小煤屑路上走在散文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批评《荷塘月色》一物三喻,三种形象都太俗滥,用喻草率;"舞女的裙"只有负效果,"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其实"草率"的不是朱自清的比喻,而是余光中的批评,因为他没有关注到《荷塘月色》的设喻是有"整体性"的,"裙→人→梦→酣眠→小睡"互有关联,次第展开.如果余光中能领会"整体设喻"这一特点,他应向朱自清真诚地道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