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北宋大诗人苏轼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在这篇文章中,李密是怎样陈说他尽孝道的呢?  相似文献   

2.
杜兴国 《学语文》2012,(2):49-49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千百年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人们常将两文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在后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品味语言,积累文言词汇与成语。2.理解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教学方法】诵读法、涵泳法、讨论法。【教学思路】一、从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特点及内容1.听录音时轻声跟读,标注字音。2.听后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本以情见长的特点。3.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文本的大概内容:李密通过这则奏章想达到“孝顺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品味与熟读成诵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感人心,情为首也。古人在动笔伊始,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显至情于君子。因此,大凡仁君在读了《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之后,没有不被这两篇传情佳作所感动。故古人云:读《陈情表》不下泪,其人必不孝;今我谓:读《项脊轩志》不下泪,其人必不善。我诵读之时,情自心起;掩卷之余,慨叹万端。挥笔写下:至诚至真“陈情表”,又悲又苦“项脊轩”。  相似文献   

5.
<正>南宋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援引安子顺"读《出师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对后世的阅读者产生深远影响。《陈情表》,自然也就成为古今彰显孝道的第一奇文。《陈情表》是言孝吗?我们不妨从"表"的文体特  相似文献   

6.
《考试》2007,(9)
《陈情表》是一篇以情感人的美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陈情表》之情之真之深之切,其传诵千年而不衰,终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邓超 《语文知识》2014,(1):43-45
《陈情表》自问世以来,获赞誉无数。为文中之真情感动者有之,如宋代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1]为文章结构之精妙赞叹者亦有之,如清人余诚在《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中说道:"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尽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  相似文献   

8.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后人对《出师表》的至高推崇。《出师表》一文是诸葛亮在临行前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不仅仅在于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至死不渝的忠诚,更在于作者劝谏的高超艺术。艺术与情感的结合使文章成为了千年经典。  相似文献   

9.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催人泪下的篇什之一,苏轼说过这样的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的说法不一定很准确,因为世界上的痛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定非要用眼泪来证明。但苏轼确实指出了该文所蕴藏的巨大情感风暴。本文打算从十二郎之死给韩愈心头带来的震动这个角度去体悟这篇祭文的悲痛感情。  相似文献   

10.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以“情”动人的杰作.《古文观止》评其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更有宋人赵马时在《宾退录》中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真有这么严重吗?学生们往往不以为意,如果教师不善加引导,他们初次接触作品.是很难深刻领会那隐藏于字里行间的“至性”之情的。所以我们在教这篇课文时,应紧紧抓住“情”这根主线.把握作者高超的煽情艺术,才会让学生有所体悟和收获。  相似文献   

11.
【观点梳理】《陈情表》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人们将《陈情表》视为彰显孝道的经典。但近年来也有读者的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他们独特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是:弱势者的困境解脱——学习《陈情表》  相似文献   

12.
<正>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中,对李密《陈情表》一文解析为"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不仅打动了晋武帝,也打动了后世的读者"、"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陈情表》,是真的令人动容还是某些解读的一厢情愿?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宋代有个赵与时,考据《四库总目》成就斐然,后人知之者甚少。但他说了一句话,广为流传:"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  相似文献   

13.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为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为不孝。”以守为攻、以抑为扬的《陈情表》将“孝”为核心的人性发挥到极致。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即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其一,祖母的确需要李密赡养,如文中所言,“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但这决非主要原因,因为他在蜀汉时曾离家做过官,当时其祖母亦处九十多的高龄。其二,…  相似文献   

14.
苏轼有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何出此言?因为这三篇文章皆为真情至性之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情文并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传诵不衰。下面拟将《陈情表》与《祭十二郎文》作一番比较,以使读者从中窥见一些写作抒情文字的写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5.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大凡抒情性强的文字,都是作者情动于衷而形诸笔端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相似文献   

16.
苏轼曾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此言虽不无偏颇 ,但也可谓一语中的 :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 ,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而在我看来 ,《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 ,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 ,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 ,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 ,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 ?一、感皇恩浩荡 ,敬之以词。《陈情表》全文4 75字 ,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共用了 2 9个“臣”字 ,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  相似文献   

17.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因为这三篇都是流露了强烈  相似文献   

18.
苏轼有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何出此言?因为这三篇文章皆为真情至性之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情文并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传诵不衰。下面拟将《陈情表》与《祭十二郎文》作一番比较,以使读者从中窥见一些写作抒情文字的写法与技巧。《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虽然有诸多的不同之处,但其相同之处大体有三:感情真挚,均自肺腑流出,绝无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嫌,感人至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苏轼把此二文与《出师表》…  相似文献   

19.
许多老师讲《陈情表》时,总喜欢引用苏轼的一句话作为导引,“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几人在教这篇文章时,能把学生教得下泪啊!这里固然有教师的功底问题,但恐怕最大的问题,还是对文言文教学的认识有偏颇.老师们或囿于考试的压力,或囿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或囿于词句难懂的障碍,临到要引导学生追踪心志、品读情怀时,就浅尝辄止、虎头蛇尾了.这样一来,文言文中凝练的人文思想,丰富的人情物态,深刻的文化内涵,往往就得不到深度研讨和切实感悟.  相似文献   

20.
李克全 《学语文》2003,(5):10-10
苏轼曾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 ,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而在我看来 ,《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 ,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 ,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 ,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 ,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一、感皇恩浩荡 ,敬之以词《陈情表》全文475字 ,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共用了29个“臣”字 ,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 ,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 ,平均每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