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滨州学院学报》2018,(1):39-45
武氏祠汉画像中有丰富的"飞翔"图像,如天神、西王母、东王公、神异祥瑞、伏羲、女娲等。这类图像一般都呈现为具有飞翔的羽翼或具有飞行的姿态。通过分类梳理这些飞翔图像的功能与形式特点,解读飞动之形的审美特点及其文化意义传达中的对生命永生追求和飞翔探索之思,力求揭示中国古人对待"飞"的审美向往与文化理解,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飞翔"意象的生成线索。  相似文献   

2.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意象表现得极其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意象是“鸟雀”,尤其是云雀和夜莺。华兹华斯笔下的云雀虽也飞翔于苍天,但它离不开家园的牵绊;而雪莱的云雀却是翱翔长空的精灵,是绝对自由的向往者;科尔律治的夜莺是“自然界中甜美的声音”;而济慈的夜莺却给诗人带来痛苦和死亡的幻想。浪漫主义诗人采用“鸟雀”意象,来展示人与自然心意相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桑"在《诗经·国风》中反复出现,部分篇目中"桑"单指自然界的植物;也有一些具备了"意象"特征,暗含着主观的"意"和某些隐秘的意义,属于意象范畴。具体来讲,国风中的"桑"意象义涵有两层:一是象征义,具有象征性的"桑"意象储存并积淀了乡里之思、男女情爱等社会内容,其象征意义源于对社和社树的崇拜。二是引申义,国风部分篇目中"桑"意象逐渐专指男女情爱。综合而言,"桑"意象先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象存在,在原始宗教意识的观照下形成,而不同于造景抒情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月亮"这一文学意象展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意象内涵和多姿的意象形态。从比较文学角度出发,借助"异同比较法"来重新解析"月亮"意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文化语境的差异,意在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蝶"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内蕴极丰的意象之一,李商隐善借"蝶"意象阐发运际感慨和相思爱恋。以李商隐诗中"蝶"意象的主题为切入点,通过附加义的呈现和诗人独特的表达,借以关照中国古典文学中"蝶"意象的多样主题、表现及蕴含的民族文化,展现一个经典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诞生、旅行及意义,并通过"蝶"意象探讨中国诗学传统及转向问题。  相似文献   

6.
"赋比兴"是诗歌意象的结构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各组成部分的构成关系;象征是象征意义的表现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的显示关系。就总体结构而言,"赋比兴"沿水平方向结构意象,意象呈现为横向结构特征;象征以暗示的方式显示意义,既具有意象的横向结构,又具有象意的纵向结构,二者为不同层面的问题。"赋比兴"本身并不存在是或不是象征的问题,象征与是否用"比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但就"赋比兴"意象构成而言,却存在着是否便于表现象征意义的区别。"比兴"的意象构成方式决定了其喻本和应句的中心地位,这种侧重使得"比兴"在表现开放性的象征意义时受到较多的制约,从而增加了象征意义附加的难度;"赋"体意象相对平衡,直接以其整体性意象表现意义,象征意义的附加相对容易,更易于被重述而获得象征性。  相似文献   

7.
<正>《湘夫人》中的意象很丰富,对后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以香草美人借喻理想追求的创造性运用和以"秋风""木叶"渲染气氛和心境的巧妙性构思,成为后世诗人竞相摹仿的范本。对意象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湘夫人》中的"麋鹿""蛟龙""九嶷"三个意象不太常见,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它们该作何解呢?这三个意象分别出自"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这两个句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图式对揭示语言运作本质有重要意义.词汇的延伸多来源于意象图式及变体,意象图式为由抽象到具体的隐喻映射提供了依据和途径.文章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意象图式的形成基础、结构组成及特点出发,对"就"的中心图式和图式变体及"就"的隐喻表达和意象图式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探讨"就"的空间意义和空间概念隐喻,分析副词"就"意象图式及其变体在其词义延伸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飞翔"是《所罗门之歌》的重要主题之一,很多学者对其做过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该小说中的"飞翔"主题就是美国黑人寻根的象征意义。文章试图从新的角度出发,运用爱德华·索亚提出的"第三空间"理论来探讨《所罗门之歌》的"飞翔"主题。最后得出结论 ,对于美国黑人来说,只有飞向"第三空间"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0.
琵琶作为一种与燕乐有密切关系的弹拔乐器,它对词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宋词中存在着大量的"琵琶",这既包括一些琵琶意象,也包括对琵琶本身的描写以及与琵琶有关的词调。对《全宋词》中的"琵琶"进行了简略的分类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宋词中存在着大量琵琶意象的原因,以及与唐诗中的琵琶意象相比,宋词中琵琶意象细腻婉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标示艺术本体的概念,而中西文化中的"意象"涵义截然不同,这由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哲学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所致。中西的意象在其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以中西传统绘画中的意象为切入点,通过其审美本质与审美语言形态的比较,以发现意象性在绘画中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正>意象,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和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意象的"意"是包孕在"象"中的,是融入水中的盐,无形而有味。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5,(87):170-171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之一是"自我意象",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建立在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简言之,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按照这个标准行事,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人",有良好习惯的人,有一技之长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在教育实践中,学者发现正确运用"赏识"教育,让学生沐浴在"赏识"阳光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  相似文献   

14.
在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小说三部曲里,都出现了"城"或与"城"近似的意象。而在王小波的创造性写作中,"城"的意象已经不再仅仅单纯作为人物活动的地点,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隐喻的意味,寄寓了王小波作为小说作者的艺术理想。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万寿寺》中"城"的意象,解答以下三个问题:"城"在小说文本层面内的隐喻、"城"意象的现实指涉,以及"城"的意象与王小波的艺术理想之关系。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才华横溢,他的诗歌不仅在内容题材方面丰富多样,而且在诗韵创造上也是气势磅礴,意象隽永。可以说,谭诗众多的意象寓意深刻,描写生动,其中尤其以"水""剑"意象意蕴独特,内涵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莫言以"肉"意象充实并丰富了文学意象群,对"肉"意象的提炼及对"肉"意象所蕴涵文化象征意义的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力求深入探讨"肉"意象的文化象征意义,以期揭示其多重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才华横溢,他的诗歌不仅在内容题材方面丰富多样,而且在诗韵创造上也是气势磅礴,意象隽永。可以说,谭诗众多的意象寓意深刻,描写生动,其中尤其以"水""剑"意象意蕴独特,内涵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丁耀亢的诗歌创作相当丰富,其中直接涉及"菊"意象的诗歌有109首,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共同完成了诗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使命,并以其丰富的意象内涵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人生感受。"菊"意象高频率的出现也与丁耀亢特殊的人生遭际和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对象,不同的意象能传达不同的感情,《花间集》中充斥着繁多的意象,其中的"泪"意象也被花间诸贤不厌其烦地使用着。《花间集》中的"泪"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入探寻其内涵,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花间词作。本文将从"泪"意象、"泪"意象的内涵以及"泪"意象的运作等几个方面对《花间集》中"泪"意象进行多角度探究。  相似文献   

20.
<正>赏读中国古典诗词,我们经常会看到"西楼"这个意象,它最早见于六朝诗歌中,其后诸多诗词曲中也屡屡出现"西楼"这个意象,尤其以宋词为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西楼"作为一个美丽而哀伤的意象被频频使用,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西楼"情结呢?对诗词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是准确把握"西楼"意象之内涵的重要路径。一、借西楼写相思怀人之苦西楼是建在主体建筑西边的小楼。在古代文学中,西楼常和月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因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