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城方言常用词“就”现多被记音为“斗[t?u51]”。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发现商城方言“斗[t?u51]”的本字为“就”,应是方言词文白异读的当代遗存。通过“就”与“斗”的古音及其演变考察、普通话“就”与商城方言“斗[t?u51]”在当今各种语境下的词义对比及对应关系考辨,可进一步确定“就”为“斗[t?u51]”之本字。  相似文献   

2.
“待见”是近代以来使用较多的一个词,今北方方言仍用。关于“待见”的成词,通过大量中古语料的调查,并结合方言例证,我们认为“待见”与中古时期“乐见”“爱见”“喜见”等同源,“待”即喜爱、喜欢义。  相似文献   

3.
"一丝不挂"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赤身裸体,但这个意义相对晚出,《汉语大词典》在这一义项下,引用的例证是宋代杨万里的《清晓洪泽放闸》诗。其实,这一成语最早源于汉译佛经,原本形式为"寸丝不挂",此外,还有"一缕不挂"、"一丝不著"、"不挂一丝"、"不挂寸丝"、"不挂一缕"等形式,由于类推机制的作用等原因,最终,确定为"一丝不挂"。  相似文献   

4.
“黄帝”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憂"(王国维释"夒",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俈)";或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相似文献   

5.
"揍性"是京津冀一带的方言词,"揍"只是个表音字,本字应该是"做",这个词也就是"做性"。"做性"犹言"做派"、"做作"。  相似文献   

6.
“天女散花”考源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辞书对"天女散花"的注释有误漏之处.经考证,我们认为,"天女散花"故事来源于三国吴支谦译<维摩诘经·观人物品第七>.成语"天女散花"由佛源意义可以引申出三层意思:一是用于营造庄严吉祥或者福至人间的气氛,二是借以比喻神韵飞扬、异彩纷呈的景象,三是形容物体纷纷扬扬从空中抛洒的样子.在佛教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天女散花"的理据渐渐与汉民族文化相融合,并发展成为一个大众喜闻乐见、褒义色彩浓厚的词语,但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其意义范围扩大,褒义色彩逐渐淡化.  相似文献   

7.
典故词语与其源头在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内容方面联系密切,不是每一个字面都必然在源头呈现.“风雨不改”与屈原的故事及作品《九章》等的联系是密切的.《九章》中的“未改此度”早于《诗·郑风·风雨》序的“君子不改其度”,但可能是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引出.因此在肯定“风雨不改”的源头是屈原的故事及其作品的同时,可以交代《风雨》是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常感慨说"人心不古",甚至家具器物,也是窳薄大不如昔。殊不知几千年前古人已是如此感慨。《淮南子·泛论训》有曰:"古者人醇,工庞,商朴,女重。""醇""庞""朴""重"这四个字意义的共同点是"大"。"庞大""重大"显而易见,可以不论。"醇"训为"厚"。《文选·嵇康〈琴赋〉》:"旨酒清醇。"李善注:"醇,厚也。"上接《淮南子·泛论训》例,高诱有注曰:"醇厚不虚华也。""厚"和"重"都意味着多和大。《战国策·秦策一》:"大王又并军而致与战,非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和谐"一词的内涵及发展,通过文献用例,证明《汉语大词典》、《辞源》所收的书证是晚出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不确。  相似文献   

10.
"嚼蛆"一词活跃于西南官话等多个方言区,各家对其理据历来说法不一。本文爬梳近代白话文献,认为"嚼"有吐出义,而"蛆"在六朝以降就比喻为废话或坏话,"嚼蛆"是由字面义"吐出废话或坏话",引申用作骂人胡说,瞎说。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方言词(或称:地域方言词)?现代汉语方言词一般指哪些词?我们发现,对此问题,语言界众说纷纭,所指不一。以几本有代表性的专著为例,可以归纳为两种对立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只在某一方言区域内流行的词,我们称为方言词。”“方言词指普通话里不用,而只有某个地区的人使用的词。”“方言词指的是跟普通话语汇相对的流行于某个方言的语词”。上述种种界说,措词大同小异,观点可谓一致归为一  相似文献   

12.
“方言词”与“方来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现代汉语方言词(或称“地域方言词”)?现代汉语方言词通常指哪些词?我们发现,对此问题,语言界众说纷纭,所指不一。以几本具有代表性的专著为例,可以归纳为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只在某一方言区域内流行的词,我们称为方言词。”[1]“方言词指普通话里不用,而只有某个地区的人使用的词”[2].“方言词指的是跟普通话语汇相对的流行于某个方言的词语”[3]。上述种种界说,措词大同小异,观点可谓一致,归为一类。它们都把“方言词”看成是未进入普通话、不具有全民性、只在方言区使用的词。另一种意见可以黄伯荣、…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和谐"一词的内涵及发展,通过文献用例,证明《汉语大词典》、《辞源》所收的书证是晚出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不确。  相似文献   

14.
15.
晋语、兰银官话、中原官话银吴片方言中都有"耍笑"一词,而且"耍笑"在甘肃、内蒙、陕北地区的婚嫁习俗、地方戏曲中也经常出现。本文结合《汉语大词典》,对"耍笑"词义的演变及作为文化词在西北地区婚嫁习俗、二人台等民间艺术中的表现进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16.
北方官话方言词"玍古"不是来源于满语,而是来源于"各"。在方言的共时词汇系统中,"玍古"和"葛""嘎"音近义通,是一组来源于"各"的同源词。"玍古"和"葛""嘎"的本字都是"各"。  相似文献   

17.
2021年第3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压轴题,考查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应用。梳理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应用后发现,只要紧抓"虚短""虚断"就可以快速解答。  相似文献   

18.
扬雄《方言》中提到的楚方言词较多,但存在同一个楚方言词重复被注释的情况,这表明楚方言用了某词并不排斥其他方言也用该词的信息。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揞"、"搴"、"逞"字为例,结合共时、历时材料,探寻"揞"、"搴"、"逞"字的方言义及其发展演变。并通过调查它们在当今各地方言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其现在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1、管鲍之交。春秋时,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二人,友谊深厚,互相了解,管仲噌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所以,后人称相知很深的朋友为“管鲍之交。”2、车笠交。源于《越谣歌》:“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歌词  相似文献   

20.
电影或电视剧中使用方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考虑一点,不是所有的方言词都可以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出现,如"浪"在不同的方言区其词义中隐含的感情色彩则截然不同,因此电视制作人要充分考虑这些方言词在别的方言区的意义,否则就会给观众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