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讲解课文标题的内涵,进而围绕标题探究课文的主题,往往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文体,区别对待。写"人"类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人物"思想"的挖掘;记"事"类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事件"意义"的探求;论"理"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事物"矛盾"的剖析;说明类的文章,则要抓住事物或事理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界定:第一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是学生在阅读中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把阅读中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乐于向别人交流。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对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到底该如何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相似文献   

3.
<正>【评议文章】曾祥芹《重申文章知识强化文章教育》,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1期【内容提要】语文独立设科110余年,"文章知识"和"文章教育"的位置至今没有摆正。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未能把"文章知识"列为"语文知识"内容,导致文章教育的弱化,学生的"文章素养"越来越差。近十余年来,许多语文教师对文章知识教学感到隔膜,遑论在教学中落实。因此,必须阐明文章知识在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中应的地位,重申文章知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学、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考察,现代"文学批评"与古代"文章学"歧异分明。郭绍虞等囿于所处时代环境,以"文章"非"文学"的先行观念为主导,试图在"文章"中清理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概念,实则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实事求是地还"文章学"、"文学批评"以本来面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重建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诗经》中的"除"为例,在确定"除"本义的基础上,分析《诗经》中"除"的意义,发觉"除"的引申义及其引申规律,明确《诗经》中"除"的假借义。文章从"除"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出发,探讨《诗经》中"除"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实际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布局谋篇的写作技法,亦即文章的章法.  相似文献   

7.
《考试大纲》在"基础等级"中强调,文章要"结构完整"。具体地说,"结构完整"是指思路展开要有步骤、有次序,文章的布局周密、条理清楚、前后连贯、层次分明,没有残缺不全、主次不分、颠三倒四等毛病。《考试大纲》在"发展等级"中则提出"构思新巧",虽然"构思"与"开篇结尾"不是一码事,但文章首尾的打造是高考作文构思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尾新颖、独特,是构思出新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四"化"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文章中心进行生发。只有在文章中心的引领下,四"化"的运用才会让文章更显生动、更富灵动、更具新意,文质兼美且神韵自来。  相似文献   

9.
李涛 《中文自修》2014,(31):24-26
很多同学在写议论文时都有这样的苦恼:文章的主题明确,也使用了充足的论据来支撑论点,但文章没有逻辑结构,也就是缺少"思辨性",让整篇文章仿佛少了"灵魂"。纵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命题都颇具思辨性。如何写好思辨性的文章,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加强思维训练,其中"对比"就是思维深化的一种手段。本期"作文魔方"教大家一招"对比构思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作文中缺少"思辨性"的问题,也可以让你的文章充满思想与深度。  相似文献   

10.
《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11.
"关键词"在文章中起到的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会在文章中"抓关键词",对于阅读理解十分重要。在聋校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可以丰富聋生的语言积累,帮助他们体验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12.
"意"即文章的主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清人王夫之有言:"意犹帅也。"在此,他将文章的"意"喻为一支军队的最高统帅。刘禹锡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把这段话借用于作文,那么,文章的"意"就如山中之"仙",水中之"龙",没有它文章会黯然失神,有了它才神情毕现。文章的立意如此重要,我们作文时,一定要注意在立意上下工夫。作文立意的最高境界无疑是深刻、新颖。为达此境,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从小处落笔。这是指在  相似文献   

13.
"读懂文章"、"还原文章情境"是一个走入文本的过程,或者也可以说,是读者在充分阅读基础上,把自己融入文章,去体验文章中事件的过程.下面,笔者谈谈"跳出文章"的问题,也就是从文章中走出来,去看一看当时大的时代背景怎样,作者自身的处境又怎样.  相似文献   

14.
任熠文 《天津教育》2020,(31):46-47
<正>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提及文章写作时曾吟诵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样的诗句,金代诗人王若虚也曾写到"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可见中国文人对于文章的雕琢是乐此不疲的,他们善于从生活的微处着眼,在细微之处探寻人生的真相,在反复琢磨推敲中寄寓理想与情怀,大有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树深时见鹿"中至真的意味。  相似文献   

15.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经常对学生说要学做"有心人"。"世事洞明皆文章,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有心"了,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的气息,语文处处有"活水"。这"活水"可以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情节,也可以是使文章添色生辉的一言半语,抑或是传神的一个字。本文就细节描写之于人物形象,营造典型环境略加探索。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江西教育》2012,(Z2):94-95
古今作家在修改文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在修改论文中借鉴和参考。一、虚心征求别人的意见在初稿完成后,请他人帮助修改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自己写的文章,总认为"文章自己的好",看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初中记叙性文体写作教学怕写作文、"痛点"背后的真问题(不清楚为何写记叙性文章,不会写记叙性文章,不会评记叙性文章),提出初中记叙性文体写作教学的三大要义,即激励学生在读写过程中体验记叙性文章写作的目的和价值,启发学生在读写过程中提炼优秀记叙性文章是怎样锻造的经验,带领学生在读写过程中建构优秀记叙性文章的标准,从而疗治初中记叙性文体写作教学"真问题"之上的"痛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批评教师独霸"讲坛"的文章铺天盖地,而呼吁教师"当讲则讲"的文章也并不鲜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教师还该不该讲,如何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只有在"讲"与"不讲"的夹缝中摸索着前行.  相似文献   

19.
"提问"作为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在阅读中对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从文章中获取信息,掌握文本意义的过程。在说明性文章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示范、引导与感悟""实践、运用与调适""延伸、内化与储备"等阶段演练该项策略,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杨道麟 《焦作大学学报》2012,(4):98-101,105
文章美同世界上其他美的事物一样,大致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因素。因此,研究文章美,应当着力研究它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熔铸。文章美是文章作者的审美理念和审美实践的结晶,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思在文章中的统一体,也就是文章的内容美即"正确、深刻、鲜明、内化"的意旨美、"真实、典型、新颖、系统"的事料美、"健康、尚质、适量、出新"的情感美与文章的形式美即"完整、匀称、间隔、侧重"的结构美、"简练、流畅、错综、韵律"的语言美、"语体、技法、文面"的体式美等的熔铸,它们在具体的文章中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