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一、我国组合数学家陆家羲的成就组合数学有许多有趣的问题,寇克满(Kirkman)女生问题和斯坦纳(Steiner)三元组系问题就是其中著名的问题。我国组合数学家陆家羲(1935一19容3)曾为此奋斗终生,并终于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1850年,寇克满提出下列问题:一位女教师带领15名女学生每天例行散步,她把女生按3人一行排成5行,这样每个女生就和另外两女生排成同一行,  相似文献   

2.
陆家羲,1935年生于上海的贫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当学徒,解放后,来到哈尔滨电机厂工作,在那里日夜攻读科学书籍,被人们戏称为“教授”,1957年,他从孙泽瀛(几何学家,苏步青的学生)编写的《数学方法趣引》中知悉有“斯坦纳序列”和“寇克满序列”两大世界数学难题,22岁的陆家羲决心征服它.他四处寻  相似文献   

3.
陆家羲1935年出生在上海。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靠东拉西借才勉强供他读完初中。初中毕业后,陆家羲便不得不辍学了, 之后做过学徒、当过工人。陆家羲从小就喜爱数学,每  相似文献   

4.
钱宗仁是李锐同志特意推荐的报告文学《胡杨泪》中的主人公,湘乡人士,自学成才的大学教师.他是在历尽坎坷,备受磨难,与厄运搏斗中表现出非凡的毅力和出众的才智,而使人们认识其价值的.陆家羲是另一篇值得推荐的报告文学《生命的塑像》(载1984年11月2日《人民日报》)中的主人公,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他默默无闻地埋头教学和钻研业务,解决了一个向人类的思维挑战了一个多世纪的数学难题——寇克曼问题和斯坦纳系列.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震动之后,才被国内的人们刮目相看.但是,他却因疲劳过度而猝死,年仅48岁.政府只能以  相似文献   

5.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世界级的数学难题。提出这道题的人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1742年6月7日,他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6.
1796年的一天,数学家高斯的导师误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当成数学作业布置给他,高斯用了一整晚才做出来!多年以后,高斯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高斯为什么能够成功?除开数学天赋,就是因为他对问题、对权威、对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没有畏惧心理,认定了目标执著地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假如高斯知道了这是一道世界难题,他对这道题可能连看都不敢看,更  相似文献   

7.
1903年,在纽约的一个学术报告会上,著名教学家科尔登上讲坛,论证了一道二百年间无人攻克的数学难题。与会者感叹之余,便问科尔:“你解决这道难题费了多少时间?”科  相似文献   

8.
在排列组合复习中,笔者的一位学生提出能否帮他解决一道难题.于是笔者就把这道排列组合题作为全班同学的选做思考题,以便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9.
故事梗概在名满天下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诺贝尔数学奖金获得者兰布教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难题,这道题曾经耗费了这个数学家数个月的时间。题被写在走廊的黑板上,大家都觉得没人能够解开这道难题。然而就在第二天,兰布教授经过走廊时,不经意的一瞥却发现黑板上赫然写着答案!为了查出是谁解答了难题,兰布教授又在走廊的黑板上写了一道更难的题,这道题曾经耗费过他两年的时间。很快,目标出现了,但谜底的揭开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这个神秘的超级数学天才竟是学校的一名叫威尔的清洁工人!喜出望外的兰布准备全力培养这个数学奇才,然而随后他就发现,…  相似文献   

10.
案例1什么是数学?2002年我接初一新生,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课本进行课改实验,第一节课向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数学?”学生非常沉默,我提示大家:不用想得太深,对数学是什么印象就说什么.一个大胆的男生站起来“数学就是做题.没完没了的做题”又一个男生“数学就是难题”.“对!”“数学就是难题!”班里热闹起来,一个怯生生的女生说“数学让我头痛.  相似文献   

11.
2002年7月份,笔者在一门继续教育课——《数学教学设计》的学习中,有幸能同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起探讨问题。其中在讨论昆明市2002年中考题第26题时,一位在中考阅卷工作中担任组长的教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他说,在阅卷中统计了两个组的(全市2002中考学生共六万余人,数学阅卷时分为4组)考生(3万余人)的考卷,这道题得满分的学生只有6人。这个数字令在座的老师都感到惊讶。另外,他认为这道题不应看作一道开放题(因为辅导《数学教学设计》课的老师是把它作为一道开放式的习题提出,要学员讨论的)。下面笔者就开放题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小学青年教师》(数学版)在2006年第2期刊登了程翠萍老师的由一道试题看到的……》一文(以下简称“程文”)。笔者读了之后,很认同程老师文中所“看到的”一些情况,这道题确实具有一定的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也赋予了传统的考试以新的内涵。细读此文后,我想到了另外三个问题:一、能不能使这道题的计算更简便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球”这一单元时,我给学生讲了这道测试题。随后的单元素质测试中,又让学生去完成这道题,结果有70%的学生正确解答了这道题;有25%的学生列式正确,但计算出错;还有3位学生没有完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道题的…  相似文献   

13.
趣题智多星     
一眨眼,《广东第二课堂》迎来了它的20岁生日。作为一名“老读者”,我心里不禁涌起层层涟漪。小时候,我是一个活泼好动而又有点小聪明的孩子,是《广东第二课堂》启迪了我的智慧。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栏目是“趣题智多星”,里面的内容多取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比如下面一道题:同学们,你们在假期里有过结伴去郊游的经历吧,在此期间你们也许会碰到下面这样的有趣的数学问题:共有52个学生出游,在一个游览点,有间商店在进行促销活动,规定每5个空瓶可换一瓶矿泉水,那么你只需花多少钱就可以保证每人都有一瓶矿泉水呢?这道题的…  相似文献   

14.
2008年连云港的数学中考压轴题是一道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好题.它在近期数学杂志上的“曝光率”较高,不少优秀文章中都出现此题,并做了一些精彩的点评.其中,《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09年第6期刊登的杨云奎老师的《这道考题解答不完备》一文,就此题解答的完备性进行了质疑和补充,激发了笔者对“四边形最小覆盖圆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现将一些浅见整理成文,与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15.
一天,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问我一道题:有一位老人,到2004年100岁,却只能过25个生 日,请问:老人出生在哪一天?仔细一想,此题很有些代表性,它表面看是一道计算题,而 实际上却包含了算理和天文学知识,是一道综合测试题。怎样引导孩子思考,从而让他自己解开这道难题呢?我认真思索之后提示:“你还记得动 画片《快乐家家车》吗?‘呼噜’是哪天生日?”听了我的问话,他很高兴地想了想,挠挠头 说:“好像是二月,几号我忘了,‘呼噜’好像4年才过一个生日。”旋即紧锁眉头,向我 反问道:“这与百岁爷爷过25个生日有什么关系吗?”“怎么…  相似文献   

16.
俄国著名的画家波罗丹诺夫·别尔斯基,在他的一幅名画《难题》中,画了一群学生围着一位老先生学习口算问题,其背景是教室里的黑板上的有一道“难题”,他们正面对“难题”在抓耳挠腮、苦思冥想.这个“难题”是: 要求用口算求出 102 +112 +122 +132+ 142/365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生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四册《教师用书》对第13课《学棋》制定的情感目标。为了达成这一情感目标,我在本课教学的结尾安排了“学生质疑”活动,本想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加深对“专心致志”这一道理的理解。不料,有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意外的问题:“那个学生上课老是走神,说明他对学棋已经没有了兴趣。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学呢?”显然,这个学生的思维突破了教师设定的范围。对这只驶离航道的船,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这个点子的灵感来源于一位学生问我一道数学趣题:将3,8,3,8这4个数字用“+,-,×,÷”连接起来使它等于24。我让他把题抄给同学们做,没想到同学们劲头很足,连上课铃声响都没听见。我分析学生这么热情参与的原因:一是这道题的趣味性吊起学生的胃口;二是来自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更有兴趣探究。那何不让学生搜集自己看过的数学难题或趣题抄在黑板上,每节课挤出5分钟让学生做趣味题呢?我的想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同。一段时间下来,这5分钟的趣味题是学生最喜欢做的,还美其名曰“5分钟趣味数学跑道”。这一举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了视野,…  相似文献   

19.
刘世才 《湖南教育》2002,(12):51-51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我们的教学与生活实际不紧密联系起来,不让学生多实践,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往往脱节。以前,我在教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遇到过这样一道应用题:已知火柴盒的长、宽、高,求做一个火柴盒所需的材料。学生做这道题非常吃力,教师反来复去地讲,还是只有少数接受能力强、空间观念好一点的学生能理解。这道题成了一道难题。后来,我在设计“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一课时,让每一个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火柴盒和一把尺,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首先,教师出示一个漂…  相似文献   

20.
一提到数学,人们难免会与“枯燥无味”联系在一起。总结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如果能把数学课上成如同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就一定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尽情地邀游在数学的海洋中。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道“美味佳肴”?这是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几年来一直不断反思和苦苦求索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