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简·爱》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孤女简·爱坎坷的一生,反映了当时英国妇女的悲惨处境与反压迫反歧视的呼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追求独立、自由、平等,勇于捍卫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本文从简·爱的成长经历来分析其自尊、自强、自立、自爱以及不屈不挠、敢于反杭的精神性格特点,以求得对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主题的更高认识。  相似文献   

2.
简·爱形象既没有符合激进女性主义者的期望,也并非如部分女性主义批评家所认为的那样,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维护。实际上,徘徊于反叛与回归之间的简·爱看似矛盾,实为合理,正好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女性视角和追求平衡的女性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3.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塑造了一位坚强的女性,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女性的楷模。根据简·爱的成长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她从自卑、自强,到自信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4.
自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出版以来,读者们一直被主人公简的性格魅力所打动。当女主人公简·爱从工人阶级升入中产阶级时,她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内心追求平等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为了摆脱这种顽固的宗教意识以及等级偏见,她与周围的这些代表人物作着不懈的抗争,形成了她独特的性格特点——自尊、自立、自强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5.
《简·爱》小说中多次出现对"月亮"的描写,"月亮"意象在《简·爱》中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的象征意义。在东西方文化意识和文学传统中,月亮作为一种神话象征存在于众多文学作品中,西方经典著作中的"月亮"常包含有褒贬两重相对对立的象征意义,中国文学中的月亮也往往带有特定的象征涵义。  相似文献   

6.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7.
司东晓 《时代教育》2010,(5):170-170
林黛玉和简·爱都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经典女性形象,是人们常说常新的人物。本文着重对两者的性格和爱情观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清教徒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文章从清教徒的起源、信仰、教义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通过对《简·爱》作品中简与约翰性格与宗教信仰的分析,阐释清教徒思想在《简·爱》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女性主义对《简·爱》的阅读揭示了文化语境对文本阅读的决定作用,它促使我们探寻《简·爱》的女性意识的复杂性的生成机制。在小说文本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略的。一是小说的罗曼司式的叙述策略;另一是主人公在情爱纠葛中呈现的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10.
小说《简·爱》叙述了这样一个人物:一个出身卑微的渴望自由和平等的女性,为了个人的尊严,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爱情;而后,又在精神和物质平等的前提下,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样一个自尊、自立的人物形象同样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女性以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夏洛特·勃朗特善于选择意象凸显小说主题。在《简·爱》中,她选择自然界中象征惩罚罪恶和净化纯洁的“火”,作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在传达生态女性意识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爱之火反映女性自我意识的心理原动力;血性意识之火代表一种源自心灵的最自然的感觉;涅磐之火代表追求自由的人性。  相似文献   

12.
谈及《简·爱》,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罗切斯特与简·爱之间刻骨铭心的曲折爱情,以及简·爱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大胆追求独立人格与男女平等权利的精神特质,而对于小说中的另一位女性角色伯莎.梅森则明显忽略、漠视甚至误解。文章拟从疯癫而又清醒、角色定位与人物原型、人物塑造的特定意蕴等方面入手,尝试解读这一重要而又特殊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3.
胜献利 《文教资料》2009,(17):24-25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夏洛特·勃朗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的这部具有哥特特点的小说超越了早期哥特传统.把现实内容与超现实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萨克雷和勃朗特这两位同时代、同国度的作家,在其代表作中都塑造了叛逆女性的形象,利蓓加和简·爱同属孤女、叛逆女性,但又有明显的差异。她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的不同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不同外,还在于两位作家的个人经历和创作风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均来自罗斯福家族。学者著述中关于二人的辈分关系一直未予厘清。从罗斯福家族的奥伊斯特湾支系和海德公园支系之沿革来看,西奥多·罗斯福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叔,而不是其堂兄。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文论述了托尼·莫里森的生活文化背景和创作经历,对托妮·莫里森作品中处在不同社会文化夹缝中的人们命运遭际的极富魅力的小说世界作一剖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约翰·凡·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作为早期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三颗明珠 ,描绘了他所设想的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其中对教育进行了重点的论述 ,涉及自然科学、全面发展教育、妇女教育等问题 ,在今天看来 ,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经典的浪漫小说。它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四起不同的婚姻。文章旨在通过对四种不同婚姻类型的比较来探析简·奥斯汀的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19.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以其才智、幽默与追求真理的敏锐目光探索着美利坚的灵魂,他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而后者尤为其伟大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引入和研究了与H(·,·)-增生映射相关的广义变分包含.借助预解算子,给出了与H(·,·)-增生映射相关的广义变分包含的迭代算法和收敛定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