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文化都有着深厚的人本传统,核心是“使人成为人”。教育中的“人本”模式是与工具主义模式相对应的,它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生活方式为培育目标,核心是让大学生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才”。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困境源于“成人”与“成才”的悖谬,其化解之途在于树立“人本”教育理念,贯彻“人本”教育原则,运用“人本”教育方法,实施“人本”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周敏 《湖南教育》2006,(1):11-12
从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目标”到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目标”,目标理念的变化必然赋予语文教学的课堂新质。不论是“双基目标”还是“三维目标”。语文知识教学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现有的语文知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体系?我们头脑中的语文知识观有没有问题?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最有价值?语文知识教学的应然状态该是怎样的?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教学之“术”指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具体的教学技术、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教学之“道”则指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它体现并融合了执教者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因此,青年教师要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术”的观察与学习,来体验和理解“术”后面的“道”,  相似文献   

5.
浅说博与专     
博与专是辩证的统一. “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这段文字,出自《申鉴》.所说的关于“罗”和“目”的关系,于我们对博与专的理解颇有启发.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把许多“目”结成一张罗网,是捕不住鸟的.捕鸟如此,治学也是一样.要想在教育科研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有人认为:“隔行如隔山”,一个人能精通一门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再学其他,势必分散精力.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博与专是对立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没有专的“博”,只能像万金油一样,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没有博的“专”,也只能像上面所说的“一目之罗”,是“无时得鸟”的.  相似文献   

6.
《师说》是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的核心概念如“师”、“道”、“师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广义的“道”指的是一切规律、学问、知识、特长;而狭义的“道”则专指儒家思想;“师”有“儒家之师”和“技艺之师”的含义;“师道”有“为师之道”之解。  相似文献   

7.
论农业高校社会实践活动面向"三农"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高校社会实践活动面向“三农”对农科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功能在于:能够确立成才的基本目标;能够拓展成才的实践途径;能够强化成才教育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8.
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走向深水区,但以知识为价值取向的课堂依然存在,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推动课堂转型是改革的关键。引入"半肯"理念有助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思考者和自明者,能为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的转型保驾护航,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从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的转型之道。  相似文献   

9.
金刚 《中国教师》2023,(3):71-75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与布局,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统整优化的设计活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等理念。纠正传统“流程式”教学设计重流程、轻过程,内容多、目标少,方法多、解决少的偏向。倡导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整合知识、技能,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手段,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出“结构化”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0.
基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从“胡焕庸线”到“博台线”,从理论经典到发展前沿,以高考评价体系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导向与准则,从人口地理、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考查与国家发展战略认知的维度设计4道反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问题,以考查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国内理工类大学纷纷加强了人文素质课的建设,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人文素质课遇到了主动与被动、专与博、科学与人文、有限与无限方面的四重矛盾。解决这四重矛盾的途径是做好"互联网+人文素质课",做到课内被动与网上主动相结合、课内"专"与网上"博"相结合、课内学习与网上沟通相结合、有限课堂与无限互联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三维目标”则是这个理念的支柱。所谓“三维目标”,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墨子是中国古代提出实利教育思想的重要人物。出身与成长环境形成了他重视谋生技能、重视生产技术改进的特点并进一步孕育出其实利教育思想。其实利教育思想主要内容有:以"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天下器"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生产劳动中总结出来的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并提出所有有利于生产力提高的内容,都应该教和学;认为人人都可以教,人人都应当学,创造了一套符合知识特点和学以致用原则的教学方法。墨子实利教育思想中的"赖力而生、志功合一""人人平等、各事所能""道技合一、学术并重"等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打的虽是“道”的旗帜,行的却是儒家之道。尽管《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很密切,“替天行道”也很容易和道家、道教之道搅和在一起,但宋江实际上行的自始自终都是儒家的“道”。  相似文献   

15.
老子论“有”,“有”的内容总是要靠“名”来指称,但这种“名”不表达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真实。在“有”的层面上否定“名”的固滞和分化,这一否定过程就不是一种走向非真实之途,而恰恰是向“无”的回归之旅。“有”与“无”都发生在同样一个层面上,在“有”的层面上言“道”,“道”也就是这一层面上的通畅之途。  相似文献   

16.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其中的“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维度目标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  相似文献   

17.
杨学军 《教师》2010,(29):36-37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可见,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是达到教学有效性最为关键的一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列为“三维”目标,之后,各科的教学都在围绕“三维”来设计目标。相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而言,  相似文献   

18.
有同情心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同情心的关键因素。教师同情心的践履不是一味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同情,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会在真正共情和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对孩子的同情心用巧妙的策略化在具体的行为中。本文以一位数学教师十几年如何对待学困生为个案,揭示了该教师在同情心践履中,无不渗透着绵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之道"、"絮矩之道"等以求"和"的观念,体现其"用心灵关注心灵"的理念。研究发现:"忠""恕"之道才能使教师及时回应学生的呼唤与达成对学生的真正的关心,教师同情心践履通过"中庸之道"走出各种两难困境。同时,其同情能力和同情心是在文化与制度环境的塑造和与之抗衡之中得以生长,此过程中还蕴含了教师本人的学科理念及本人深层自我实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行为,最终实现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提高了,情感态度变得真挚了,价值观明确了。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过程与方法。尽管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三位一体的,但是过程与方法是达成另两个目标的基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是怎样来的,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20.
孙林涛 《中国德育》2004,(1):24-24,56
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依据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成人成才”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育人理念。“成人成才”教育既包括人的共性的发展,也包括人的个性的发展。它要通过确立“成人成才”教育目标,构建“成人成才”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完善“成人成才”教育方法,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