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2.
正欧洲一体化之所以在冷战期间形成,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被一些欧洲学者称为"冷战的压力"。本文主要论述其中来自美国的压力,更确切的说是来自美国霸权的压力。因此,欧洲一体化的形成也可以部分地看作是美国与欧洲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角逐和较量。美国霸权的形成与欧洲有着不解之缘。实际上,美国立国就是挑战欧洲在美洲霸权的产物。从步入世界舞台之日起,美国就确立了争夺美洲地区的目标,并以欧洲为防范、遏制和驱逐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美国是以确立全球霸权为核心的,防止欧洲出现一个能够向美国挑战的强权是其战略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布热津斯基在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的地缘战略构想的目标和手段稍有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使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特工与前苏联的克格勃曾进行过无数次惊心动魄的间谍战.其中一次就是围绕“点金术”展开的。因为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惊异于前苏联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创造能力,他们把创造这种奇迹的神秘武器称为“点金术”。那么这种神奇的“点金术”到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冷战"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来,出于不同需要,东西方政客及学者们对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事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西方国家最早以美国为主,后加入英国等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对冷战的责任划分上观点亦有所变化;东方国家最早以前苏联为主,其解体前后观点变化较大;而中国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在近二十年来也有所关注。冷战起源研究的相关问题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冷战思维”仍对当今国际关系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何客观、公正地认识冷战起源问题,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欧洲是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主要场所,而德国又是美苏在欧洲争夺的中心。但冷战的起源则来自欧洲的东南端,即巴尔干半岛。在那里聚汇着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的矛盾:的里雅斯特的争端、处置战败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问题、黑海海峡的风波、希腊内战……导致杜鲁门主义的诞生,从而揭开冷战的帷幕。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亚地缘战略地位的提升,争夺并控制中亚成为美国推行1世纪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美国中亚政策的嬗变,打破了该地区原有的战略力量平衡,进而给整个中亚地缘政治带来新的变局。  相似文献   

9.
概况与要求“战后初期”,指的是从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本小节叙述了体现这一时期世界政治格局特征的三大事件:美苏冷战展开、民族解放运动和联合国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苏反法西斯战时同盟的历史使命宣告完成,随着德日意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的被消灭,维系联盟的主要前提已不复存在。美苏从合作走向冷战,以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后盾,进行了一系列的争夺。至50年代中期,美苏冲突扩展为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和两大阵营的全面对峙。在欧洲,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德国,德国因此被一分为二,欧洲因此被一分为二;在亚洲,朝…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全球展开了激烈争夺。南亚地区也未能幸免。而印度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选择了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将发展与苏联的关系置于本国外交的首要位置,全方位地发展了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印度与苏联所建立的这种特殊关系是以双方互为需求为基础的。冷战时期印度与苏联的这种关系至今对南亚的地缘政治和外交战略仍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美国国防部不久前解密的一份文件,在冷战结束近10年的今天,美国在欧洲大陆的7个国家内仍部署着大约150枚带核弹头的导弹。具体说来,这些国家是:比利时、德国、英国、希腊、意大利、荷兰和土耳其,其中部署在德国境内的核弹最多,为58枚;其次是英国和土耳其,各为30枚;再就是意大利,在它的阿维亚诺和盖迪等地的军事基地也有近30枚核弹。冷战期间,为了与前苏联抗衡,美国曾处心积虑地在美洲、欧洲、亚洲等的政治敏感区域布下了核武器的天罗地网。有资料表明,美国一共在海外15个国家部署了12,000多枚核弹头,有些核弹的部署…  相似文献   

12.
以小布什为代表的美国共和党和政府,执政伊始便奉行“冷战主义”对外路线,提出“新布什主义”其实质是建立美国“单极世界”,其中包括推行“冷战思维”和“美式价值观念”、通过扩大反恐战争,达其独霸世界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了,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我们必须加强对冷战思维的防范及其危害性的认识。 在冷战后的10年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没有放弃冷战思维。所谓“冷战思维”,就是在战后持续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中,美国政界、学界及舆论媒体等分析国际形势、观察国际事务的特有的思维模式或认识框架。冷战思维是美国发动冷战的思想基础并延续于整个冷战时期。 现阶段美国冷战思维的主要特征。以现实主义为冷战思维的哲学基础,认定大国间具…  相似文献   

14.
面对二战后世界主题转换,世界格局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的形势,中国推进“两制”的关系的理论创新和发展,而美国从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出发,在“两制”关系上,死抱冷战思维,并利用一切手段、一切可能钳制和牵制中国,无视多样性和差异性,继续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强制推行美国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和实用标准。  相似文献   

15.
战后初期,远东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两大阵营在远东的对峙发展为军事对抗时,澳大利亚政府追随美国,继朝鲜战争之后又参加了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其亚洲政策又走进了新的误区.它从二战中摆脱宗主国英国的控制转向追随美国在亚洲推行冷战、争夺远东霸权,由此损害了与亚洲主要国家的关系和自身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形象.越南战争对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1.亚洲战略防御构想开始调整;2.开始认识到本国战略安全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依靠军事条约或大国的庇护,而是建立在亚太地区和平、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基础之上,应加强与亚洲国家的经济贸易联系;3.越南战争的深层次影响在于促使澳大利亚人对其传统的亚洲观和冷战思维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为1970年代以后澳亚关系的调整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美国对欧洲一体化趋势总的来讲是乐观其成的,这种政策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发生改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美国看来,欧洲的一体化契合了美国对欧政策的终极目标,即一个联合的欧洲有助于促进和稳固欧洲的民主与稳定。正因如此,美国对于欧盟的扩大主要仍持支持与鼓励的态度。然而,冷战后国际形势的新现实,决定了欧盟的扩大与美国的利益并非总是并行不悖的,它同样也对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7.
冷战初期,对伊朗的争夺是美苏冷战斗争的一个焦点。为了让伊朗服务于美国的全球冷战战略,成为遏制苏联南下的桥头堡,美国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除了采取军事、外交、经济策略外,还采用了"第四种选择",即以宣传为主的心理战来实现对伊朗的政策目标。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加之以僵化的冷战意识形态应对复杂的伊朗局势,美国对伊朗心理战只取得了短期和局部的成效,无法取得美国冷战决策者们预期的终极效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借助近年来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文件,对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朗心理战进行探讨,有助于了解美国对伊朗的心理战略、实施过程、特点、成效以及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与欧洲相比较 ,冷战在亚洲具有六大鲜明且相互关联的特点 :(1)从冷战格局看 ,表现为两极三角 ;(2 )从美国遏制的对象看 ,在一段时间内 ,主要是中国 ;(3)从冷战的内容看 ,美苏争夺的重点是“中间地带” ;(4 )从阵营结构看 ,亚洲未形成稳定的阵线分明的国家体系 ;(5 )从冷战的表现形式看 ,亚洲冷战常以热战的形式表现出来 ;(6 )从冷战的进程看 ,2 0世纪 90年代后冷战仍在亚洲延续。这些特点对亚洲国家、地区和世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俄战争是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进行的一场战争。在战争中美国采取了支持日本的政策,这是美国和俄国在争夺中国东北问题上矛盾发展的结果,其目的是企图通过支持日本以遏制俄国,进而扩张美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美国对中国东北觊觎已久,但是美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一直遭到俄国的抵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美国企图变中国东北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由于军事实力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美国主要依靠自己的经济优势与其他列强在中国东北展开争夺,主要是争夺中东铁路的修筑权。1896年俄国和  相似文献   

20.
赵佳宜 《学子》2014,(9):6-6
欧洲一体化之所以在冷战期间形成,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被一些欧洲学者称为“冷战的压力”。本文主要论述其中来自美国的压力,更确切的说是来自美国霸权的压力。因此,欧洲一体化的形成也可以部分地看作是美国与欧洲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角逐和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