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摸鱼儿     
淳熙巳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相似文献   

2.
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片,用暮春风雨、落红飞絮,象征南宋局势的飘摇,表达自己壮志未酬和行将半老的悲切。词一开头,作者借自然风雨对春光的摧残来象征政治风雨对本来有希望的抗金形势的破坏,可见“更…  相似文献   

3.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以暮春景色作比,感物起兴。曲折地表达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两句感叹春天走得太急太快。“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两句。抒写诗人惋惜、爱惜春天的心理,虽然留恋春天。然而春天还是去了,满地落花使人无比伤感。“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三句,  相似文献   

4.
<正>南宋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写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此诗抒发诗人心中的惜春之情。春天是美好的,能引发诗人万千感慨,古今中外盼春、咏春、赞春、惜春、伤春的诗句不胜枚举。春风浩荡,阳光明媚,多少人在这美丽的季节里,不负春光,辛勤耕耘;又有多少人荒废春风,虚度光阴。女诗人灯灯  相似文献   

5.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义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相似文献   

6.
家国情怀     
正春宿左省唐·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宋·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  相似文献   

7.
作家总是易伤感的,“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特有的情结。自然界的山水花草、一鸟一虫,都可能激起作家的思想火花。“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都是诗人对自然的感伤。而南宋末年诗人吴锡畴的一首《春日》更是道尽了作者无限感时伤春之情。  相似文献   

8.
稼轩词内容丰富多彩,手法变化奇妙,借典抒英雄末路之悲、壮志未酬之愤,悲壮激昂;或创造性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语言旨远,辞约而意丰,沉郁缠绵。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百炼钢”与“绕手柔”,刚柔相济,倾诉衷情。  相似文献   

9.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相似文献   

10.
在诗词写作中,借助典籍中的现成意象来表达特定场景下的情感.则能使语言富有更多的文化韵味,诗人的情感也因此而具有特殊的文化蕴涵。毛泽东诗词在现代人写作的旧体诗词中所以独占鳌头,就是因为他用的虽然都是熟语,却有着丰富的文化意味。“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落花时节”虽是平常语言,但因为采自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就有了久别重逢的意味。“风雨送春归”.如同口语,并无用典的痕迹,但却是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的意境的浓缩,从而增强了惜春的情感意蕴。《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  相似文献   

11.
青丝 《读写月报》2022,(35):12-13
<正>“摸鱼”是一个意蕴很风雅的词,会让人愉快地想起在家乡小河摸鱼捞虾的童年时光,或由词牌名想到写“更能消、几番风雨”的辛弃疾,“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元好问。可是到了现代,它却成了工作偷懒、不肯勤力做事的隐喻,也令原有的雅意和旨趣逊色不少。不过,“摸鱼”倒是以一种诙谐的方式,道出了人类需要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自身懒惰的那一面。  相似文献   

12.
往常读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极爱其词的抒胸臆久郁之情,寓意深远;而词面又全写伤春,寓豪放于婉约之中,以为是辛词中数一数二之作。只是,对于词中的某些典故,特别是长门买赋、玉环飞燕诸句,总感到不得确解,也看了一些注者引证典实予以诠释之文,而掩卷细思,然耶,否耶?疑点未能尽释。后,因写历史小说《偏安恨》,颇治宋金交战有关史料,忽得一解,自谓扞格之处由是而通。不过,说法与昔贤之说  相似文献   

13.
张建杰 《新高考》2007,(Z2):20-22
诗歌阅读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诗歌鉴赏题也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因为很多同学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去进行品读赏鉴。这里向大家介绍解此类题的十一个突破口。1.从作者入手。诗言志,从作者入手,能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例如:摸鱼儿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首词的主题表现…  相似文献   

14.
春伤花残,秋悲叶落,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普遍情绪,但悲秋伤春却不只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体现,更反映了自然移迁在人心底、在生命深处引起的震颤,反映了人与自然内在本质的联系。初唐诗人卢照邻说:“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鲜欢”(《释疾文,悲夫》),具体地阐明了四季变化给人带来的深刻影响。 伤春,主要是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叹惋。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便是这种情绪的典型体现,花落春尽,时光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无可奈何的感喟便由此而生。唐人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吟》)与欧阳修的“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红,知与谁同”(《浪淘沙》),都是以花设喻,表现花开有时而青春不再、人生无常的隐忧与感伤。至于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异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摸鱼儿》),体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心态,既有惜春,恋春之情,更有时光老去,壮志难酬的隐痛。 比起伤春,悲秋是一种更力沉痛深长的感情。郁达夫说:“有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故都的秋》)。杜甫的《秋兴八首》便是由眼前阴冷萧森  相似文献   

15.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辛弃疾!宋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奉第五册《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课,在分析辛词《鹧鸪天》时,作者说“城中桃李愁风雨”一句,“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接着又说’“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并援引《摸鱼儿》和《祝英台近》作为例证,然后又再次强调“城中”句“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对于这样的分析,笔者不敢苟同。《摸鱼儿》词前有一段小序:“淳熙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具有雄才大略却始终不得重用,其词多描写金戈铁马的英雄气概和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但辛弃疾诸体兼善,婉约词同样写得幽怨缠绵,百炼钢成绕指柔。近代学者夏承焘曾评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即辛词既有着豪壮雄爽的英雄肝胆,又具情深意密的儿女心肠,浓烈如火,艳丽如花,本文将这种风格推及辛弃疾婉约词,具体论述其刚柔相济的内涵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诗歌阅读鉴赏为高考必考内容,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也是考生失分最多的题目。高考阅读鉴赏试题过多失分的重要原因,就是不知从何入手去品读赏鉴。从何入手呢?我以为应着重以下十一个方面。1.从作者入手。诗言志。从作者入手,能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例如:摸鱼儿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  相似文献   

19.
质凝三则     
质凝三则河北张敏英“漕”绝非“趟水”声《宋定伯捉鬼》一文中谈到宋定伯与鬼“欲至宛市”的行程中,有“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作声”的叙述。文中“漕”一词,教材的注释是“〔漕〕(cui)趟水的声音”。似有不确。“漕”一词,常见...  相似文献   

20.
该书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赵德强研究员撰写,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背景篇和风云篇两部分。背景篇探讨了1949年-1957年间教育工作的成就与教训,主要内容有:小引、转型期的几件大事、两个显著的成就、缺失与遗憾、思考与探索。风云篇对1949年-1957年教育界知识分子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遭遇进行了回顾与思考,主要内容有:小引、学人初尝苦涩果、更难消几番风雨、寒气渐消春意来、匆匆春又归去、历史的启示等。全书以翔实的资料,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共和国初创时期教育的风云变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从而填补了新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