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分析】《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相似文献   

2.
《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通过教师与学生共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创设情景,感悟这名老党员的光辉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材解析:《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依靠自己的威信、沉稳,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相似文献   

4.
《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课的其中一个片段我是模仿吕慧樱老师进行教学的,但是上完后,发觉孩子们并不能很  相似文献   

5.
课文《桥》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课文生动感人,多处巧用比喻。比喻在“桥”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 《桥》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16课。课文讲的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表达方式极富特色。教学这篇课文,一要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要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8.
老汉从等待撤离的队伍里“揪”出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令其站到队伍的最后面;当其他村民安全撤离,老汉又用力地把那个小伙子“推”上木桥,那一瞬间桥塌了,老汉和小伙子被无情的洪水吞没……这是课文《桥》第14~23自然段所描述的“桥塌殉职”的感人场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人格魅力在这一情节冲突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相似文献   

9.
<正> 暴雨,恶魔般地吞噬着城市、农村;洪水,肆意地摧残着稻田,房屋。滚滚洪水,给八桂大地不知造成了多少损失,然而,不甘屈服的人们却与天展开了一场与天作殊死的博斗。 梁志勇,市农校的学生,他从洪水的魔爪下硬生生夺回了几条性命,然而他却被洪水卷走了,尸体在下游的几十公里才找到。 顶岭桥是一条并不算桥的便桥。桥下有一  相似文献   

10.
《桥》这篇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实验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精练,行文流畅,情感真挚,描写细腻,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特别是文章中主人公的事迹感人至深,读后让人久久回味。从教学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重点剖析。一、凄美的故事,感人的形象课文记叙了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老支部书记在山洪到来时献上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挽救了村里人的生命。悲壮的故事中挺立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危急时的沉稳、危险时的果敢、危难中  相似文献   

11.
《桥》一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老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体会表达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在本教学中,我紧抓三"点":突出重点,品词析句;突破难点,层层深入;准确把握教材训练点,这样三管齐下,切切实实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2.
史俊  梁丽 《山东教育》2008,(3):31-31
《桥》一课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以自己的高风亮节,威严冷静、果决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噬。课文内容感人至深,表达独具匠心。教学时,应注重通过情境再现等方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3.
《桥》一文以曲折的情节、简练的语言,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村支书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果决沉稳、高风亮节,指挥村民跨越死亡,踏上生命之  相似文献   

14.
《桥》是作家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文章通过深情的笔调,塑造了一位看似普通但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老共产党员的形象。课文情节简单,语言表达方面极富特色,是一篇让学生学习言语表达的典型佳作。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老支书的人文精神上挖掘和拓展,对课文巧妙的言语表达形式没有予以重视,将这篇构思精巧的小小说上成了思品课。  相似文献   

15.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新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已被初中语文课本采用了十多年 ,其中诸如“三拳打死郑屠”这些精彩段落 ,语文教师早已烂熟于心。但笔者认为 ,此文最堪称道的是那些并不为人注意的细节 ,如能让学生掌握通过欣赏细节描写来分析形象的方法 ,则会更快地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因此 ,在教这篇课文时 ,不妨让学生找一些细节描写 ,来品析鲁达的侠义形象。比如有一处这样写道 :“且说鲁达寻思 ,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 ,且向店里掇条凳子 ,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 ,方才起身 ,径到状元桥来。”这里 ,…  相似文献   

16.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专题为“他们令我们感动“。《桥》全文500余字,用27个自然段来呈现,情节跌宕起伏,字字珠玑。文中描述的洪水肆虐、  相似文献   

17.
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注重突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准把握教材设计意图,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内化并完善道德结构.《桥》是五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一篇课文,塑造了一位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老共产党员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立德树人的目标渗透进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体会...  相似文献   

18.
《桥》一文以曲折的情节、简练的语言,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村支书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果决沉稳、高风亮节,指挥村民跨越死亡,踏上生命之桥,用自己的血肉身躯筑起了一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不朽桥梁。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凸显了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感悟文章所表现的人性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特点,练习写作。  相似文献   

19.
施笑妹 《福建教育》2009,(11):42-42
课文插图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的,拥有语言情境,富有时代感和童真童趣,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20.
郑玉群 《湖南教育》2005,(11):22-23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觉得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为课文,一到课堂上就趣味锐减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