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等待也是爱     
李红霞 《下一代》2012,(4):31-32
我曾听说过一句这样的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有些孩子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确实和别人不一样。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厌的、烦人的孩子。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这些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做了一年时间的班主任工作后,在我心灵中产生过这种概念:错过对孩子的一个正确教育,  相似文献   

2.
蒋国琴 《学周刊C版》2010,(4):161-162
学生的生长发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接受教育同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不应拒绝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当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拿出自己的耐心,小心呵护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在“等待”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朗读的“火”?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这种“整个心灵的感受”,这种“真实的内心激动”,就是朗读的“火”。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积淀语感的重要前提,指导朗读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艺术,也是语文课堂最亮丽的风景线。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善于点燃朗读的“火”,让朗读“火”起来,让童心“火”起来,使学生敢读想读乐读会读,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使朗朗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  相似文献   

4.
常见到一些家长和教师几乎是无条件地要求孩子“听话”,有些家长喜欢把“听话”作为答应孩子某种要求的前提,有的教师则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感情向“听话”的学生一边倾斜。他们对那些敢持异议,勇于抗争的孩子,总觉得不自在,直摇头。这种现象,长此下去,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话每位教师都清楚;“教师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这话每位家长都能理解。这两句话折射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而在现实中,家长与教师之间却往往存在隔膜,甚至出现两者都认为自己在承受着不被对方尊重乃至受伤害的情况。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请老师与家长都多一分平和,怀一份感恩吧!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和作者之间的立体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融的动态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因此,作为教师,就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疑惑,引导他们寻找质疑的门径,发现并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所推崇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笔者认为,要培养孩子的交流能力,首先就得想法打开他们的话闸。营造“家庭式”的交流氛围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张扬个性,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变教导者为伙伴式的服务者,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情放松、敢于质疑的“家庭式”交流氛围。当孩子说对了,我们要予以充分肯定;当孩子说错了,我们也要诚恳地说一声“没关系,课堂就是你出错的地方”;当孩子暂时没法说好时,我们要留足敢想敢…  相似文献   

8.
教育应是愉快的教育。有一位著名的校长看到一个男孩因为爬树,坐在树杈上玩耍,弄脏了衣服和手,被母亲训斥。他对男孩的母亲说:“其实,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惟一可以在树杈和客厅的椅子之间作出选择的时期,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大人不便这样做而剥夺孩子的这种自由权利。孩子就是孩子,让孩子成孩子才能培养孩子。”然而,事与愿违者在我国还很多。北京市教科院调查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坚持用“真心的微笑”去扩展学生本应是自由开放的心灵,而多以“…  相似文献   

9.
一、从心灵上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倡导“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事情……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建立起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消除胆怯,从而敢想、敢问、敢做,也就是说他们敢于去自主探究,敢提出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真正达到了心灵的自由,即开启了他们心灵上自主探究的空间,才能使他们的内心萌发学习的渴望,创造的激情。陶增元老师在上《几何》第二册第四章“四边形”的第…  相似文献   

10.
“精神虐待”指的是那种经常性,习惯性的批评责怪学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些教师身上表现出来,但又很少有人注意这种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巨大伤害。精神保健专家们认为,缺乏者师关怀爱抚和鼓励的孩子,比起那种遭老师体罚的孩子,心灵所受的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的损失更大,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产生比打孩子还要坏的后果。精神虐待是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全面摧残。训斥和咒骂一个对自己的错误已认识的孩子,只能损伤他们  相似文献   

11.
“走进孩子的心灵”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教育成功的奥秘。李老师致力于与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他对两件事“乐此不疲”:一是找学生谈心——当然更高兴的是学生主动约他谈心;二是用心灵写诗——用“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许多听过李老师讲座,或者看过李老师著作的教师,都热切地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像李老师一样,驾轻就熟地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心灵接触”,多好的感觉呀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出现心灵的碰撞 ,教师的角色又该怎样转换呢 ?别忘了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 ,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欣赏者 ,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别忘了教育中最重要的金科玉律是“爱”,课堂上 ,我们要以热情诱发纯情 ,以愉悦诱发快乐 ,用心灵赢得心灵。“老师、老师 ,书上印错了 !”“书会有错 ?”带着满脑子的疑问我轻轻走近这个可爱的孩子 ,“课…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教育应该向生态教育发展,这是一种自然的教育,是一种符合新生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一种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着眼于孩子心灵与人格健康的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我们呼唤“生态教育”,作为教育者更应致力于推动教育“生态”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孩子需要爱,感受到自己被爱着的孩子,才会觉得自己的可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给孩子“教育之爱”。教育爱同亲情爱一样是无私的,但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正因为教师所关注的不再是单个孩子,因此教育爱就更为博大而精深。它关注的是每个孩子的差异,将学生真正作为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来认识,无条件地给予爱心。健全的人格培养首先就来自于这种“爱的教育”,使不成熟的心灵走向成熟,向偏向发展的性格得到矫正。孔子就强调枯培养出“仁者爱人”的理想人格。只有教育者本人深刻地把握教育爱的本质,才会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心理受到自己的影响,先感悟什么是爱,再学会怎样去爱,进而成为一个“爱人”的“仁者”。  相似文献   

15.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的天性。从“哇哇”落地开始,孩子们便睁大双眼“研究”着周围的一切。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让教师“吃”教材“喂”学生,学生成了语文知识的“容器”,他们的“研究”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的探索之路常被封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倡导“研究性学习”的主动学习方式。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  相似文献   

16.
邱美芳 《亚太教育》2020,(5):182-183
阅读是人类思想、素质进步的文化阶梯,学校和家庭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阅读。可是很多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忽视了阅读分享在走进学生心灵、引导心灵、感化心灵方面的育人作用。班主任利用多种形式开展阅读分享促进孩子们的自我教育。这种高效的“以文育德”方法值得倡导。  相似文献   

17.
卞雨花 《考试周刊》2012,(61):14-15
哲学家马丁·布伯曾说过,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另一个开放心灵者”。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开放者,更要注重对话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对话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好策略,更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一条好途径,笔者作为青年教师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通过“对话”这个话题谈谈青年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余科峰 《教师》2010,(27):20-21
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如何架设自己专业成长的通道,如何成为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宰,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敢向浮躁说“不”、敢向名家说“不”、敢向学生说“不”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教师,要胜任育人的任务,就必须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和具备育德的能力。可以说,教师的育德能力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提升育德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学会“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但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育德智慧。  相似文献   

20.
公鸡和闹钟     
“天窗”系列童话,仅仅是我的心灵飞翔时的所见所想.仅仅是我的一种表达。当你的心灵已经自由了以后,需要做的,便是享受这种自由,并且寻找表达了。什么才是你独特的声音?要耐心地等待和倾听,然后用文字固定下来。我希望更多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天窗”,找到自己的表达.写作就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