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志华校长以教育家的眼光和胸怀,带领全校教职工立足百年老校优良传统,以"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特色职业教育"为目标,倡导"现代职业淑女"教育,培养"现代职业淑女",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做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他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现代职教女校之花。  相似文献   

2.
女学生群体作为职业学校靓丽的风景线,给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但由于受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她们在思想素质、青春期心理、伦理道德方面也表现出了种种问题。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女子中等专业学校在"提升女性素质以促进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的探索实践中,倡导"现代淑女教育",彰显了女校德育特色。  相似文献   

3.
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女子中等专业学校立足百年老校优秀传统,把办一所特色鲜明的新时代女校作为发展目标,从校园文化建设到课程设置,从大德育模块设计到丰富的社团活动,每一处都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现着培养"现代职业淑女"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武汉某高校开设"淑女班"成为舆论热议话题.有人认为,开设"淑女班"可提升女大学生修养,也有人质疑.对此,该校有关负责人表示:"淑女班"是为提高学生素质而设,可以看作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验田.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处的淑女是传统封建礼教标尺丈量的贤良美丽女子,这与当下"淑女班"培训目标是有差别的,这里的淑女更侧重在谈吐、举止、礼仪、思维等方面,凸显中国女性的纯洁、温婉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解读<教育与职业>杂志刊发的相关文本发现,1920年代知识界人士聚焦于女子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实施方法及特殊困难等问题,但至1930年代前后,其职业教育现发生了大的逆转,由宽泛的女子职业教育窄化为家事教育.考察知识界人士女子职业教育观转向的轨迹,能窥探隐藏其后的多重动因:"母性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妇女运动的"变异"、知识精英性别观念的保守与偏狭等.  相似文献   

6.
正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女子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884年,是南京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学前教育分院,南京市高水平特色职业学校。学校融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尊崇"明德·尚美"校训,以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良好人文素养、娴熟职业技能的现代职业淑女和职场绅士为目标,凸显女性、人文、艺术特色。2014年,面向南京及泰州、常州、无锡、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等市招收符合条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师教职教相得益彰学校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开设师范类专业有学前教育、英语教育等,培养一专  相似文献   

7.
中国女子教育真正意义上始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政府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将女子教育平等的内容列入到学校教育制度中,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第一次使男女教育平等权在法律上得以确认。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和清末时期的女子教育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女子教育的出现便是一项很大的进步,清末的女子教育并没有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具体来看,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在法律保障、教学设计等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进步知识女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批判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和束缚,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大力兴办女子学校,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显示了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发展有两方面: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把妇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想;二是兴办女子学校,鼓励男女同校学习,把妇女从被剥夺受教育权的境地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女子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女子教育现代化对提高女性素质和民族素质,建设男女平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女子教育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实现女子教育现代化的意义,指出了实现女子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邹韬奋是中华职业教育社早期成员之一,为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过巨大努力。他积极提倡女子教育,认为实行女子教育的目的在于妇女解放。邹韬奋女子教育思想包括实行女子职业教育与发展女子体育两方面。女子职业教育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基础,而体格关系到女子的幸福和民族的前途。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除传统的家庭教育之外,还有教会女子学校教育、太平天国女子社会教育、清末女子学校教育、民国时期女子学校教育与新民主主义时期根据地女子教育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的目的各不相同。从维护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到培养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较高政治素质的妇女干部,提高和改善广大妇女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使之为争取民族解放、社会解放、妇女解放做贡献,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邹韬奋是中华职业教育社最早的成员之一,他曾积极倡导女子教育。他认为,女子教育是实现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女子只要经过适当的学校教育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就可以成为和男子一样有才干的人。他还提出了女子教育的途径:学习兴趣是唤起女子接受教育的动力;女子职业教育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孕育而生,作为新生事物的清末民初女师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模.同时,它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等级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女性的觉醒,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对现代女子教育及女子师范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卫玉是我国近代著名职业教育家,他积极推进小学教育改革,倡导在小学进行职业陶冶,主张对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通过教育生活化和学校社会化的途径来实施职业陶冶;他倡导并推动女子职业教育发展,认为家事职业教育对民族复兴至关重要,主张扩大家事教育的范围,重视家事职业教育,培养"造就将来能支配家政,改进社会的女子";他还倡导军队职业教育,并在职业教育师资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论建树。  相似文献   

14.
宁波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技术教育发轫于近代,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近代以来宁波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特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稳定不平衡;开创了兴办女子职业技术教育的先河;办学方式统筹兼顾,多种多样;职业技术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立足宁波经济发展特点,为宁波的发展提供服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近代以来的宁波职业技术教育在推动宁波近代化、发展地方经济、解决生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傅增湘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藏书家和教育家,为直隶地区教育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在天津创办的女子公学、高等女学、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公立女子学校教育之先河。其后在天津、保定、滦州、顺德等地创办四所初级师范学堂,为直隶地区教育发展储备师资。"教育救国"理念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他们积极创办学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日,南京某中学推出了“绅士、淑女”教育口号,要求男生当绅士,女生争做淑女,主张者认为“绅士、淑女”教育,使学生学有方向做有楷模,比以前的那些空洞的“五讲四美”要求,来得更直接、更具体。绅士淑女教育虽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其实既非偶然也非首创,它只是眼下层出不穷的男女分校运动的衍生物。前身是由张学良将军创办的奉天同泽女子中学,在停招35年后,2003年更名为沈阳同泽女子中学并恢复招生,以培养新时代淑女为目标;2003年秋季,北京出现了全国第一所男子中学——北京汇佳男子高中,他们的校训充满阳刚气息——做伟岸的中国男人。目前,…  相似文献   

17.
杨正蒙 《教师》2011,(23):127-128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陶行知深知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他着力普及女子教育,推行女子教育改革,支持男女同校,在乡村、工厂实践女子教育。他是中国平民女子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8.
徐特立早期在湖南从事教育工作时,积极参与女子教育,主张"妇女解放",宣扬"效忠祖国",坚信"女儿智力何曾弱",提出"强迫入学",并指出应"注意其特性"开展教学,有着比较丰富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他曾在梨江高小设立女子班,担任周氏女塾教员,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为湖南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后期英国“白领女性”的兴起是英国现代化进程中妇女社会化的结果。一方面她们进入原属于男性的职业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女性形象,提高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又处于该行业的从属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女子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女性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受教育机会,提高了她们文化素质,增强了职业竞争能力。同时女子教育保留了性别教育的模式,重建女子在行业中的劣势地位。因此,通过教育,提高女子的文化素质,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意识是解决两性不平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专注女性教育的全国首批示范中职学校,学校把"实学"精神融入"双创"教育,取得了特色成效。对"实学"精神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去领会:宏观层面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实事求是思想,中观层面要深刻领会各种学术的经世致用功能,微观层面要深刻领会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改革创新实践。一、厚植"双创"文化底蕴中职学生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在创新创业中往往缺乏高度。对此,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