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学是自然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其知识体系大多是基于化学科学实验,在与生活、自然相连接的化学实验过程中,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发现自然中的化学之美,因而要用一双善于发现化学自然之美的眼睛,观察和发现中学化学中的知识性内容。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在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查学生修改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改和互改,共同提高作文水平。近年来,新课改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结合新课程的改革,立足初中作文批改的现状,尝试将自主互助的批改模式应用于作文批改中。  相似文献   

3.
数学不仅是数学课堂上有,更多的时候它就在学生身边,只有当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建构,在提问题的参与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在身边的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5.
徐俭  王洪伟 《中国教师》2009,(12):38-38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热爱生活的精神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教材中的各个目标,有的要让学生通过体验性学习,以培养起积极  相似文献   

6.
曹剑 《现代语文》2014,(2):90-91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可见,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本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贴近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7.
王雷 《中小学电教》2008,(12):75-75
<正>当今课程是"体验的课程","体验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但语言课程中普遍被运用的"体验"策略却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的"体验"策略的内涵,指出它应该是从"体验"到"顿悟"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并论述了"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实施途径,指出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完成"体验",使该策略成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就语文教学中,如何紧密联系生活浅谈我的看法。一、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樊健 《江苏教育》2008,(18):52-54
“班级中的岗位”是我两年前参加海门市《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竞赛时上的一堂课。回校后,在自己班上又上了一次。时间是真理的试金石。两年时间,我目睹着学生集体责任感的日渐增强,感触颇深。现整理如下,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带给我们的是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课程的全新体验。它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是,在引导儿童获取道德认知的同时,努力把社会规则通过体验的方式,内化为儿童的道德信念和稳定的道德价值取向。该课程的这种“双重功能”,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发展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  相似文献   

1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思品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法制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只重知识传授,采用空洞说教的方式开展教学,而应通过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情感、直觉、悟性等去体味与领悟,从而内化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丁作美 《成才之路》2011,(27):93-I002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将德育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其宗旨在于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有用人才。为此,上好品德课是每个任课教师应尽的义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学好品生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三大主题及相关学习内容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当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民族精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如何让它的人文性发挥得更好,如何让它的课堂更有人情味、更具吸引力,这是教师在积极探求的目标。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历史与社会的特点,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加强理念的更新,注重方法的改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以基地建设、学生生活为依托,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小学语文课程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有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5.
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面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锻炼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拓宽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渠道,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教材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在课外阅读中去积累运用,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曾志伟 《师道》2011,(9):37-37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应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思考、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与社会生活常识方面有联系的教育内容,把这些知识加以整理挖掘和丰富补充,之后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常识与化学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在平时教学中合理地把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说,有相当部分与此有关,所以,加强“化学与生活”的教育与研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一、以化学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单元综合探究课”的设置,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单元综合探究课”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所在单元有密切的联系:或是对某个单元知识的升华,或是对某个单元中热点问题的深化,或是对某个单元知识的拓展应用。它能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与发展探究问题的基本素养,并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现象、事件及问题进行主动、积极、科学探究的习惯。下面笔者以《经济生活》为例,  相似文献   

19.
“高中综合文科”作为课程在我校开展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验已经3年多了。在一所中学里要创建这样一门新课程必然涉及教育理念、课程标准、试用教材、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德育功能、师资培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对课题产生的背景、研究与实验过程、基本经验、实验效果及突破性成果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在教学时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