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我们读几本新闻学方面的教科书或者文章,但感觉从中没有多少“学”的感觉,那是现有的研究氛围、研究能力和研究积累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就像早年我们不能因为炼金术没有什么“学”的感觉,而不承认有“化学”和“物理学”一样。[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新闻作为交往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一种新闻范式,却鲜少有学者论证.作为交往的新闻是人类最古老的新闻样态.在氏族部落社会,口语传播使新闻具有显著的互动性.随着共同体疆域的扩大,空间阻遏了人们交往,职业新闻者由此出现,作为交往的新闻互动性趋于减弱.社交媒体使人们共处同一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交往的新闻样态得以复现.从民族部落到网络部落,作为交往的新闻经历了八种样态:即时互动模式、在场召唤模式、隔空延迟互动模式、隔空报告单向模式、隔空召唤模式、隔空延迟互动模式、虚拟平台召唤模式、虚拟平台互动模式.中国特色新闻学对新闻作为交往的理念表达主要是联系群众和喜闻乐见,新闻作为交往的话语实践则主要表现在:读者来信、网络论坛、社交账号的路径以及召唤与回应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3.
4.
郑芳  刘波 《新闻世界》2010,(6):148-149
"今日新闻即为明日之历史"。这种新闻业内的普遍观点不仅揭示了新闻对历史的记录作用,更表明了历史之于新闻的"拐杖"作用。本文拟从此观点切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呈现新闻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运用公关交往艺术较多的是:一、仪表吸引。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仪表美是吸引他人,从而进入社交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单纯依靠仪表产生吸引力并不能维持多久,但记者由于工作性质使然(即同采访对象打交道大多数是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创新     
  相似文献   

7.
赵家琦 《新闻界》2023,(4):62-69
数字新闻研究迎来了“情感转向”。对新闻中情感的理解,不应满足于对文本实践的描摹,还应纳入对新闻公共性的考量。这需要我们从交往中介的角度理解新闻中的情感,认识到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新闻情感在公共交往中凝聚着社会的情感认同,建构起公共领域的情感规范。伴随着数字技术开辟新闻交往中的私人场景,私人情感进入新闻交往环节,数字新闻呈现规制式整合、承认式整合和体验式整合等“侧台”化表达,这既是新闻情感实践的创新,也可能因之诱发公共空间的情感失范。数字新闻参与者应建立起兼具凝聚性和联结性的情感规范,以维护公共空间良好的情感生态,彰显新闻一如既往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美两国在政治上从破冰到起航,中美的新闻合作最终水到渠成。一扇封闭已久的大门忽然打开了,美国新闻机构进驻中国,意味着“红色宣传员”时代的终结。逐渐开放的神秘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被世界所关注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一家媒体想独自控制新闻资源已变得比登天还难,媒体之间更多的是看谁能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有限的共享资源,变共享为独享。在这种背景下,各家媒体几乎都把做好新闻策划作为争夺市场份额、提高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法宝。策划新闻:当心“虚假作用论”有人把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介与司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都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因此不应处于根本对立的地位。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确实出现过媒介发表不正确的意见,从而影响司法公正的事件:当然,也出现过司法压制舆论监督的事件。深究起来,矛盾的产生在于二社会职能和工作性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吴果中  余宏 《青年记者》2021,(13):80-83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人机融合、人机共生的后人类时代.对新闻传播教育而言,后人类时代变革了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主宰式教育模型,转向了人机共生的新范式:教育主体的赛博格化;人文学科转向后人文学科;大学教育的去中心化.因此,后人类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要实现内涵和理念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程涓 《新闻爱好者》2008,(11):63-64
人类社会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任何技术都将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而且推动了社会交往手段的升级和交往方式的改变,从而影响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交往正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而大学生群体是目前网络媒体的一个很大的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13.
法制新闻是近年来最热门的新闻品种之一,但盛况之下却存隐忧.本文以辩证视角指出当前党报法制新闻的三大误区,并从转变新闻理念、提升报道品位、讲求报道技巧方面入手,探求党报法制新闻突破困局、提升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依据,在数字时代向智媒时代过渡的背景下,从一般性的人际交往维度探讨当代虚拟交往的特征和本质,试图为理解当代人们的虚拟交往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娘保 《大观周刊》2012,(47):391-391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  相似文献   

16.
1938年1月,在延安,屋外严寒逼人,屋内温暖如春,毛泽东与梁漱溟作彻夜长谈……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张爱玲与庄信正往来信函发现,庄信正视张爱玲为导师,不但尽可能地为张爱玲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和支持,还为张爱玲的写作生活提供方便和建议;张爱玲则视庄信正为信得过的朋友,毫不保留地对其付出了自己真挚的友情。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是产生新闻的基本手段,是记最基本的职业活动。从每一条新闻产生的过程来看,都必须经过采访、写作与制作这两道工序。因此,有采访才会有新闻,新闻是记采访活动的结晶。记在采访中,之所以能同采访对象面对面地融洽交谈,甚至是心灵上的沟通,最终获取新闻素材,既取决于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和了解,更取决于记正确运用公关人  相似文献   

19.
不同群体与新闻媒体的关联度不同,这是值得研究的“受众与媒体的关联度差异现象”。公务员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是“多元的互动关系”.即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与新闻媒体发生交往.或接受采访、或应对质询、或发布信息、或投稿撰文,应当说.掌握与新闻媒体交往的艺术.是每个公务员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教育一贯主张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理论与实践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冲突,很难做到两者间的有机平衡,尤其是传播学引入中国之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又带来一些新问题。本文重点对新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传播学与新闻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